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腔鼻空肠管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科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患者(观察组)与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对照组)做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均遵医嘱进行给予禁食,胃肠减压,使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药、止血药物,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对照组患者在出血期间行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给予留置三腔鼻空肠管,胃肠减压的同时行肠内营养。观察血性胃液恢复至正常胃液所需时间,从开始治疗至治疗10天后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的结果及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出现发热、便秘、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胃肠减压引流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平均需要(18.25±2.41)d,观察组平均需要(14.16±2.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天时,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3%)明显低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腔鼻空肠管能够在持续胃肠减压的同时行空肠营养,有利于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梁云 《护士进修杂志》2014,(23):2194-2196
目的 探讨三腔喂养管应用于重度烧伤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烧伤科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2例重度烧伤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及给予抑制胃酸、禁食、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患者休克期过后行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给予留置三腔喂养管,胃肠减压的同时行肠内营养。观察血性胃液恢复至正常胃液所需时间,入院时及伤后20 d进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胃肠减压引流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为(16.8±3.2)d ,实验组为(13.46±2.7)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20天时,实验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腔喂养管能够在持续胃肠减压的同时行空肠营养,有利于重症烧伤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腹部外科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术前均未接受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EN)。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术后24 h经营养管泵注肠内营养糖尿病专用制剂,并将手术后引流出的部分胆汁、胃液经过滤后与EN营养液一并回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泵注肠内营养过程中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86%患者血糖稳定,控制在(7.8±1.2)mmol/L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腹部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糖尿病专用制剂是营养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期间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加强基础护理,监测血糖变化,预防糖尿病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对照组(肠外营养治疗)比较治疗之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以及转铁蛋白(TF)值。结果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较对照组升高。结论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特点,可作为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74例ICU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方式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和相应的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应的肠内营养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营养状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67.27±3.04)g/L,血清白蛋白(39.14±3.03)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21±2.89)g/L和(33.47±2.9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IC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创伤应激后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下给予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2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在获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7、14 d时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糖、血脂、电解质、肝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联合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是该类患者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合理的营养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治疗的作用。方法:将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和肠内与肠外相结合营养支持(实验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 4/CD 8比值和血清IgG水平、血清内毒素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以监测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黏膜通透性和免疫状态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7 d后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7 d和15 d血清内毒素及尿L/M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5 d后血清IgG和CD 4/CD 8比值均较7 d时明显升高(P均<0.05),且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与肠外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维持肠黏膜屏障,对SAP患者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纤维胃镜放置鼻-肠饲养管实施持续肠内营养对ICU危重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ICU内15例不能进食且有胃动力障碍的危重患者应用纤维胃镜在床边将鼻-肠饲养管放置到十二指肠水平部或以远,以微电脑输注泵控制下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支持,观察肠内营养实施前后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记数、肝肾功能、血糖和电解质等指标.结果:15例危重患者经纤维胃镜放置鼻-肠饲养管成功率100%.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肠内营养实施前明显升高而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未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及感染与代谢并发症.结论:ICU危重患者经纤维胃镜放置鼻-肠饲养管实施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谷氨酰胺在老年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入我院 ICU 的12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两组均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实施营养支持,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PN),治疗组实施四磨汤+ EN 联合谷氨酰胺+ PN,观察两组营养支持前后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入住 ICU 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营养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前白蛋白[(145.24±6.72)g/ L]、转铁蛋白[(1.93±0.98)g/ L]、血清总蛋白[(79.86±10.38)g/ L]、血清白蛋白[(54.91±2.91)g/ L]均好于对照组[(139.24±34.16)、(1.68±0.33)、(74.73±7.31)、(49.87±2.61)g/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610、2.929、4.360、6.767,P 均<0.05);而且应激性溃疡、二重感染的发生率[42%(26/62)、37%(23/62)]明显低于对照组[59%(37/62),53%(3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86、5.271,P 均<0.05);治疗组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为(8.82±0.71)d,ICU 平均入住时间为(16.14±3.01)d,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为(6.90±1.01)d,较对照组[(10.21±1.30)、(20.67±2.29)、(13.91±1.51)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8.892、7.786、3.609,P 均<0.05);治疗组肠鸣音平均恢复时间为(26.8±3.6)h,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5.4±3.2)h,较对照组[(38.4±4.8)、(37.6±4.9)h]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551、2.516,P 均<0.05)。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在营养支持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应用四磨汤联合谷氨酰胺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 ICU 入住时间,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尽快过渡到全肠内营养,降低治疗费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肠内营养与肠外(静脉)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免疫功能、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2009-2011年间92例确诊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42例(肠外营养组),在术前1d及术后3d和7d抽取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状况,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升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的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细胞、CD4+/CD8+比值降低,但是观察组的回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具优越性,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效果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 .方法 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 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l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 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 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EN)肠外(PN)联合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组(EN+PN)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剂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第8 d与术前比较:PN组的体重下降明显(P<0.05),EN+PN组(联合组)的各组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肠道功能恢复、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PN组减少(P<0.01),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应用到全胃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方法。方法:46例重型颅脑损伤分成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伤后3d内采用全肠外营养,3~10d采用肠内+肠外营养,逐渐过渡为全肠内营养,并适当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照组单纯采用肠内营养。伤后第7、14天晨抽血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7d内)单纯肠内营养难以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应采用肠外、肠内联合营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高龄胃癌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 (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 (TPN)组 ,两组从术后第 1天到术后第 11天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测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病例研究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 ,EEN组较TPN组前白蛋白 (PA)和转铁蛋白 (TF)水平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TLC)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TPN组体重、白蛋白下降较EEN组明显 ,体液免疫指标EEN组术后 11d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TPN组与术前相比尚有差异。结论 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 ,既能改善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功能 ,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营养方式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49例及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7例,并分别进行不同营养支持,观察体重损失率、术后排便时间、7d下床活动患者比例、食欲正常患者比例、住院天数、营养费用、并发症;并观察术前、术后3d、术后7d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EN组肠功能恢复较PN组早,平均住院时间少于PN组,营养费用明显低于PN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损失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7d能下床活动者和食欲正常者的比例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和术后3d,PN组与EN组血清白蛋白、总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EN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快恢复肠道功能和体力,提高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态的改善起重要作用,更符合现代营养支持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明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2):1306-1308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探讨护理工作中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n=38)和肠外营养组(n=38).于术后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前和第7天分别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N)和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评价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同时观察病人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总结护理过程中的观察重点和防治措施.结果 7 d内,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病人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在营养支持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前白蛋白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病人血清转铁蛋白浓度变化在营养支持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外营养组病人血清转铁蛋白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有8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中腹泻5例,腹胀2例,堵管1例,经护理干预后,约97%以上的并发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都能够使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两者都是可行途径,临床实践中可根据病情灵活选择;采取积极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术 前1d及术后第9天(营养治疗后)测体重、检测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研究组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 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胰腺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可替代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287-528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356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N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N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4+、CD8+、Ig G、Ig M、Ig 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EN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Ig G、Ig M、水平以及CD4+、CD4/CD8显著高于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更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