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艳慧 《河南中医》2002,22(5):61-61
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eiveheartfailuvc,CHF)简称“心衰” ,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征 ,其发病率高、猝死快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而且治疗非常棘手。本病在中医属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范畴 ,病位在心 ,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机为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以致运血无力 ,血脉瘀滞 ,气血不能通荣脏腑 ;心脉失其所主 ,水气不化 ,水饮凌心射肺 ,肺失通调 ,脾失运化 ,肾失开阖 ,以致水液代谢失常 ,水饮内停。因此 ,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心气、心阳虚损为本 ,瘀血、痰饮内停为…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西苑医院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中以"心"为主线,围绕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肾阳虚衰、水饮淩心型.临证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治疗,整体全面的把握心衰疾病的发展转归,减缓心衰病程进程.诸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建立及优化中医心衰诊治的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志国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703-704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综合征 ,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属祖国医学“胸痹”“心悸”“怔忡”“咳嗽”“喘证”“水肿”“痰饮”“积聚”等范畴。近年来 ,中医药在研究本病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心衰的中医药研究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毛如宝认为心衰的主要病因是内虚 ,并将其分为心气心阳虚衰 ,不能运血 ;肺气虚衰 ,不能通调水道 ;脾虚失运 ,水湿内停 ;肾阳虚衰 ,膀胱气化不利等 4种 [1]。梁东辉等认为心衰早期由心(肺 )气虚所致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气虚脱等病理…  相似文献   

5.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而、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究其病机,或为肺失通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或为脾失转输,水湿不运,泛于肌肤;或为肾失开阖,气不化水,水湿潴留,溢于肌肤。袁红霞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善从肺脾论治水肿,笔者日常跟随导师侍诊于侧,受旖匪浅,今录其临床水肿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杨小欣 《河南中医》2003,23(4):60-61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状子根。其性味大辛大热 ,有毒 ,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之功。其特点是 :辛热燥烈 ,走而不守 ,具纯阳之性。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 ,下补肾阳以益火 ,外固卫阳以祛寒 ,为温里扶阳要药。临床上多用于冷汗自出 ,四肢厥逆 ,脉微欲绝之亡阳证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阳痿尿频 ,脘腹冷痛 ,大便溏泻及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等脾肾阳虚证 ;以及周身骨节疼痛之风湿痹证。附子的应用非常广泛 ,所以 ,前人指出 :附子药中之圣药。用于急、危、重症 ,多能力挽狂澜 ;施于慢性顽病痼…  相似文献   

7.
心功能衰竭当属心少阴病,常及肺、脾、肾;病机复杂,虚瘀交错,痰浊互见;左心衰属阳气虚衰,痰浊内停,治当温阳祛痰;右心衰属血凝湿停,治当化瘀行水;危重之证,常见阴阳乖隔;脉数汗出之象,不可即辨为热,切忌妄施寒药.  相似文献   

8.
附子半夏汤与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临床征候群 ,发病率较高。笔者用附子半夏汤加减治疗 ,疗效良好 ,现总结体会如下。1 病机管窥肾病综合征以症状上的高度水肿和实验室检验所得的高蛋白尿、高胆固醇、低蛋白血症等为主证。这些主证 ,中医概属为“水肿”范畴 ,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 ,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其中脾肾两虚是病机关键。脾阳虚弱则运化无力 ,肾阳虚衰则温化不足 ,致水液内停而见高度水肿 ;脾阳虚陷 ,统摄无力 ,肾阳虚衰 ,封藏失司而见大量蛋白尿 ;水湿内停 ,日久聚湿生痰 ,痰浊内盛 ,可见高胆固醇血症 ;脾气为生血之源 ,肾精…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对于缓解病情、提高疗效大有裨益,兹将体会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病因与脾肾素虚,过劳所伤,外邪久羁密切相关。肾病综合征的病位主要应抓住脾肾两脏。若脾虚健运失司,则水湿潴留为患。反之,水湿又易困阻脾土,中医学称之为“脾恶湿”,“湿困脾土”,如此恶性循环,水湿难以祛除。若为肾气、肾阳虚衰,则主水无权,关门不利,以致尿少水肿。同时在水停之时,还应注意水、气、血三者失调的状况。水停可以引起肺、脾之气的壅滞,水病及血还可导致瘀血内停,如妇女患者的月经闭阻,肾静脉血栓及高凝血症。难…  相似文献   

10.
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琏 《中医杂志》2001,42(3):138-139
先父李介鸣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之处,兹仅将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经验浅述如下。1 以症归病,补虚为要先父认为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按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归类于中医的病证范畴。如左心衰一般表现为胸闷、喘息、气短、心慌、咯血;右心衰则为水肿、腹胀、呕恶等症。根据突出的主症,可归于中医喘息、肿胀范畴。导致其发病的病机乃是心、肺、脾、肾四脏的气血阴阳虚衰。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阳可资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探析心衰中医治疗思路,笔者认为心衰与肾、心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肾阳虚不仅导致心阳虚,亦致脾、肺、肝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得不到正常运化,产生血瘀、痰浊、水湿耗减气血津液,肾阳失其气血津液补充而亏竭,心阳失其肾阳温煦亦亏竭,肾与心在病理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以致恶性循环,引发心衰发生发展。肾阳虚为本虚,血瘀、痰浊、水湿为标实。肾阳虚为因,心衰为果。治疗应当温补肾阳为主,以温通心阳为辅,兼顾化瘀、祛痰、利水为标之法。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心衰从肾阳虚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咳嗽并见背冷症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或伴咽痒,同时伴有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如巴掌大小部位,怕冷怕风,受凉致咳,喜温覆,得温则咳缓。常因阳虚、寒饮、湿热等病因参与致病或相兼为病。病机或为外感、内伤之寒邪损伤肺脾之阳,阳虚失于温煦,而见背冷;或为阳虚失于健运,水湿停留,聚而成饮,寒饮内伏而阳气不达,而见背冷;或为外感、内伤湿热阻遏中焦,气机郁滞,阳气失于布达,而见背冷。病位主要在肺,兼及脾、胃等脏腑,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临床治以宣肺止咳,兼以补益肺脾、温阳化饮、清热化湿等为法,重视"肺脾同治",常取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证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由消渴日久,脾肾亏虚,水湿失运,膀胱开合失司,导致水湿内停,溢于皮肤,发为水肿。病位在脾、肾,与心、肺诸脏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其临床表现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一般分为隐匿期、中间期及晚期。本病证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主,水肿瘀血为标,治疗时应以补肾健脾、扶助正气为主,佐以利尿消肿、活血化瘀等治标之法,扶正而祛邪。  相似文献   

14.
<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略述如下,仅供参考。1 脾胃学说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脾气益肺,肺气助脾。在病理上,若因脾气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肺气随之而虚,终致脾肺两虚。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上逆犯肺,肺失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嗽、痰多、气喘等痰浊阻肺之证;或水气内停,上犯于肺,肺失肃降而出现气喘、浮肿。此外,胃阴不足尚能影响肺阴,导致肺阴不足,出现心烦、口干、咳嗽、少痰等症。  相似文献   

15.
李俊峡 《陕西中医》1990,11(9):428-429
<正> 心衰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多种心血管病的末期表现。属中医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现代医学通过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措施使一部分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然而仍有一部分在采用相应措施后不能控制。故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并提高临床疗效十分必要。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有关报道综述如下。基础研究1.中医理论:1.1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原因是内虚。一般分为心气心阳虚衰不能运血;肺气虚衰不能通调水道;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正气受损及内虚的原因为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思虑劳倦过度等,有时六淫外邪致病为主要因素。如《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认为风寒湿邪反复侵袭肌肤关节血脉,继之可影响到心脏。廖家桢教授认为本病与气虚、阳虚、阳脱、血瘀、水邪有密切关系。高氏认为除肺心病心衰常见为心肺肾俱虚和痰热蕴肺外,其余心脏病引起的心衰主要以心肾为中心分心肾气阳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手足口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手足口病病位在肺、脾,涉及脏腑为心、肝。常证邪犯肺脾,预后多良好;变证邪陷厥阴、心阳虚衰,病位在心、肝,预后多凶险。外因为感受手足口时邪,手足口时邪性属湿热疫毒;内因为正气不足,小儿素体湿热体质易于罹患。常证的治疗在于清热祛湿为主,不宜发汗、滋阴、攻下等;变证的治疗或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或温补心阳、救逆固脱,需要审时度势,随证而治为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毛德西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心衰经验。毛德西认为心衰病机复杂多变,但总不离虚实,虚以心气心阳虚为主,实以水湿痰饮停聚三焦为著,贯穿始终。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脾肾亏虚,气化无权,水湿痰饮内聚,气血运行不畅,则发为心衰。临床从水湿痰饮入手,结合心衰病机及临床特征,灵活运用“分消走泄”法,宣上焦肺气、畅中焦脾气、渗下焦膀胱,使三焦通利,水湿痰饮消散,心衰为安。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心力衰竭,病程迁延,主要累及心、肺、脾、肾四脏。心主血,肺主气,气以帅血,血以载气,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则影响肺气的输布与宣降;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则运血无力;脾统血,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津不布,水湿停聚,则发为水肿,脾虚生血不足,统摄无权,...  相似文献   

19.
论治脾     
<正> 一、脾的病理特点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宜升,其性喜燥而恶湿。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常出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气血亏虚及水湿停聚等脾气虚衰,湿邪为患之证。表现为气虚为本,湿困为标的特点。 1.脾病以气虚为本: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靠脾气来实现的。脾气宜升,只有脾气升发才能发挥出主运化和统血的功能。若脾气不足则病变丛生,无论是脾病的虚证和实证,其本质都责之于脾气的虚衰。凡精微失运,水湿停聚,中气下陷,失于统血,生血无源以及营亏气乏等,都是由于脾气亏虚所造成的,都可见到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医》1972,(6)
[水气凌心]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就会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都属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而阻碍心阳,使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称为水气凌心。一般可用温阳利水法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