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相对穴", 如内关与外关,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等."相对穴"阴阳二经一边一穴,它帮助掌握经络循行,定穴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操作方便,疗效好.它使"经络、腧穴、操作、应用"四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用,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之间教学的脱节.  相似文献   

2.
根据经脉循行规律、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总结提出针灸临床上一种新的配穴形式“相对穴”,旨在丰富针灸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相对穴”是指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如内关与外关、曲池与少海、阴陵泉与阳陵泉等.这些穴一个位于阴经,一个位于阳经,阴阳相对或阴阳表里相对.“相对穴”在描述定位、临床治疗方面古今皆有应用,其理论基础是经脉理论和阴阳学说,其中阴阳是其核心.“相对穴”调整阴阳特点有:①阴阳并治,气血同调;②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并且具有腧穴定位知一晓二、操作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应用方便、取穴少、疗效好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相对穴”的针灸学教学内容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相对穴”的定义和内容,对针灸学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索.“相对穴”经脉与腧穴相互联系、定位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或一针二穴,取穴少,调节阴阳平衡相得益彰.在针灸学“经络、腧穴、刺法、治疗”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培养和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相对穴,是指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具有阴阳相对或阴阳表里相对的特点.如内关与外关,曲池与少海,阴陵泉与阳陵泉,昆仑与太溪等.这些穴一穴位于阴经,一穴位于阳经,在上肢及部分下肢属阴阳表里相对,在躯干部及部分下肢属阴阳相对.根据腧穴位置特点,将这些穴命名为"相对穴",在临床上可对刺或透刺.现就相对穴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志新  于淑华 《四川中医》2007,25(1):104-105
相对穴阴阳相对或阴阳表里相对,或对刺或透刺,用于治疗多种病证。本文就其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加以举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述相对穴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腧穴位置特点,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为相对穴,在临床上可对刺或透刺。结果运用相对穴治疗手癣、荨麻疹等疾病均获较好疗效。结论相对穴阴阳相配,在调和阴阳方面可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且取穴少,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7.
杨志新  于淑华 《陕西中医》2006,27(10):1275-1276
目的:论述相对穴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腧穴位置特点,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为“相对穴”,在临床上可对刺或透刺。结论:相对穴阴阳相配,在调和阴阳方面,可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且取穴少,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膝六针治疗增生性关节炎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六针辅刺络拔罐治疗增生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了3寸长毫针在内外膝眼穴及髌骨下缘(髌韧带正中,即"犊鼻"穴)直刺入关节腔内各一针,用1.5寸长毫针在足三里、陵下穴、阳陵泉穴各刺一针,留针,加电针治疗仪,针毕,再行刺络拔罐治疗.结果:在152例中,痊愈40例,占26%;显效60例,占39.5%;好转48例,占31.6%;无效4例,占2.6%,总有效率97.4%.结论:针刺膝六针辅刺络拔罐治疗增生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透刺法取穴集要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张世英157000牡丹江市中医院贺媛透穴法,又称透针法,指透穴而刺,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其法一针透两穴或多穴,施于不同的手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透穴又多分...  相似文献   

10.
异穴补泻是针刺补法或泻法施行于不同腧穴上的补泻方法,配合适当的针法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上补下泻刺法和远近配穴,取病位局部或邻近穴为近穴,即"上穴",距病位远处,手足远端穴者为远穴,即"下穴",其针法运用为补法以针芒顺经而刺,刺宜浅;泻法以针芒逆经而刺,刺宜深。阴阳对偶刺法与俞募配穴,配穴时选腹部募穴和背部背俞穴对偶而刺,针法之一为腹募穴以捻转补泻为主,背俞穴行提插补泻为主,针法之二为刺背俞穴时尽可能使其针感沿节段水平向胸腹部远传。这2种腧穴配伍与针刺补泻手法组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穴埋线疗法对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失眠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埋线组33例和针刺组31例。埋线组取百会、神庭、风池(双)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百会、神庭、风池(双)、神门(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等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于疗前、治疗第2周及第4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第2周,传统针刺对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埋线组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对睡眠因子的改善情况各有侧重;治疗第4周,针刺组和埋线组对各项睡眠因子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方法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总体改善没有明显差异,但埋线组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改善患者入睡时间方面优于针刺组。结论:头穴埋线与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穴埋线疗法改善失眠患者入睡时间因子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常规的穴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1例)和对照组(172例)。对照组患者用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外关等穴,接G6805电针仪治疗,同时配合推拿、颈椎牵引,静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组在上述疗法的基础上,针刺风池、颈夹脊、肩井、天宗、肩贞时,用毫针破坏相应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再留针通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疗效以治疗组为优(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平补平泻针法针刺"十三鬼穴";对照组口服氟西汀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躯体症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不孕症临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琴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33-2234
目的:回顾1956—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不孕症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和针药并用为主。建议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作为针灸治疗不孕症基础方,并随证选穴。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不孕症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古代主要针灸文献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国家标准和较有影响的针灸著作关于漏谷、地机穴的定位,分析从古至今关于此二穴定位的演变,以及此二穴定位发生错误可能的时间.结果发现从1962年到2006年将近半个世纪,漏谷和地机这两个穴位的定位都被错误地描述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被错误地图解为:与三阴交、阴陵泉在一条直线上.即使到了2006年新的国家标准对二穴的定位恢复了正确的描述:“胫骨内侧缘后际”,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与以前的“在……连线上”有多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对照组40例。2组均取肩三针穴(肩髃、肩髎、天宗)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针刺颈4~7夹脊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2.3%,对照组为32.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9%,对照组为87.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肩三针穴及夹脊穴针刺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静极生动"是面瘫继发面肌痉挛的主要病机,临证时需先辨明证候真假。面瘫日久,所出现的面肌痉挛,为静极生动的"假动"。因此,在预防治疗中,要用"以动制动"的反治法来治疗。"未病先防"是防治面瘫继发痉挛的关键,为预防继发性面肌痉挛的产生,一则要早期干预面瘫的治疗,避免其向面肌痉挛发展,一则在面瘫的治疗中则加入预防面肌痉挛发生的穴位,来达到"既病防变"的作用。临床治疗以养血柔肝针刺法为主,取穴:风池、支沟、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相似文献   

19.
头穴丛刺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和头穴丛刺组;头针组大鼠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头穴丛刺组大鼠双侧百会透曲鬓及百会穴;均进针2mm,持续捻转10min,留针2h。以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在缺血后各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的VEGF表达明显增强,优于头针组;在7d、14d、21d三个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微血管密度增多,优于头针组。结论:头穴丛刺法可以通过促使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A组(循经取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和C组(等待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均给予电针治疗30min。每组穴位与非经非穴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周期共为28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4周随访、8周随访、12周随访、16周随访、20周随访的头痛强度;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结果:在头痛强度级别变化上,与治疗前、B组、C组比较,A组治疗结束及随访各时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C组比较,B组只有在治疗结束及4周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评分及SDS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持久,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