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高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目的:研究中风病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通过与发病第7天证候要素比较,来分析证候要素的动态时空性。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发病第14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病第14天症状出现的频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发病第14天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实证是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病第14天重要性下降,而气虚重要性在发病第14天逐渐上升,居于热证之前,阴虚始终居于末位,不是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结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标准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脑病科住院病人80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各证候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基本证候主要是风证、痰证、火热证和血瘀证。NIHSS量表评价与风证、痰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为火热证、血瘀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症候为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风病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发病第7、14、28、90天中风病证候要素(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诊断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发病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的临床信息俱全的中风病患者706例,分为气虚证组(330例)及非气虚证组(376例)。采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风病不同时点各证候要素与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各时点气虚证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非气虚证组患者(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随时间的延后,NIHSS评分逐渐降低。血瘀证与痰证在各时点出现频次均较高。发病第90天,BI≥95分者427例(60%),预后良好;BI〈95分者279例(40%),预后不良。各时点气虚证均与发病第90天BI指数呈负相关,B值依次为-0.496、-0.714、-0.867、-0.567、-0.764。结论中风病气虚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气虚证患者更重;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证与发病第90天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早期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痰证与NIHSS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多中心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动态采集中风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中医四诊及NIHSS量表信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一次;发病28、90天各调查一次。NIHSS量表的采集于入院当日、发病3、7、14、28、90天各调查一次。结果:痰证与NIHSS在7个时间点均相关(P<0.05)。结论: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发展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入院时、3、14、28、90 d分别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IHSS评分与各证候要素评分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NIHSS评分的改变对证候要素风、火热、痰、气虚、阴虚阳亢评分的改变有影响,NIHSS评分每增加或减少1分,相应证候要素评分分别增加或减少0.403分、0.224分、0.355分、0.376分、0.157分。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与多个不同证候要素评分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杨  高颖  马斌  张华  王琪 《天津中医药》2012,29(2):124-127
[目的]通过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频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发病72h内患者605例,动态采集患者发病1-14 d及发病28、90 d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气虚证出现的时点频率将患者分为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298例),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307例)。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各时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时间的延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逐渐降低。两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大。[结论]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更重,且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发病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无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明显,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证相应使用熄风法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盲法、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例中医辨证风痰阻络证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2例和对照组99例,试验组给予化痰通络汤颗粒剂加丹参、红花模拟剂,对照组给予丹参、红花颗粒剂加化痰通络汤模拟剂,2组疗程均为28天。比较组间NIHSS减分值以及证候要素评分的差异。结果 28天时点,试验组NIHSS减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风证候要素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证相应使用熄风法,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较单纯使用活血化瘀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79例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数据为基础,在5个不同时点(0d、3d、14d、28d、3m)采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用贝叶斯网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0~3d时,NIHSS评分改善,证候要素痰、瘀、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809、0.896、0.934、0.961;3~14d时,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46、0.843、0.895、0.962、0.944;14~28d时,火热、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3、0.815、0.966、0.987;28d至3m时,风、火热、瘀、痰、阴虚阳亢和气虚的改善概率分别为0.507、0.667、0.854、0.505、0.905、0.914,与NIHSS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的NIHSS评分变化在不同时点均有多个证候要素评分与之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1.
[主要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中医汪型。[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2d;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风痰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④评价指标:NIHSS评分、中医证型等。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治疗过程随意暂停服用药物;脑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脑出血;风湿性心脏痛、心房纤颤;类风湿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疾病。[数据提炼规則及应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和发病48-72h之间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评分,获得评分增加数。中医证型(风疾阻络、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以证型出现频次排列。使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进行例数统计,计算频率。[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NIHS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合并糖尿病升高高于不合并糖尿病(P0.05)。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证型排序: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糖尿病提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年轻化,病变程度严重。痰瘀阻络是进展性脑梗死主要证型。[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防及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痰热腑实证的疗效特点及其对疾病证候演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痰热腑实证患者4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对照表以2∶1的比例分为观察组27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星篓承气汤加减口服;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痰热腑实证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其疗效差异。同时检测分析2组血液流变学和脂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热腑实证评分治疗后,观察组的内火、痰湿、阴虚和总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和脂代谢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液流变学与痰热腑实证总评分正相关(P0.05),NIHSS评分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使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脑梗死病痰热腑实证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优势。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病进行辨证分型。方法:检索1999-2009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缺血性中风病中医文献,收集缺血性中风病症状、体征,确定缺血性中风病症状术语条目表。运用频数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进行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结果: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结合频数分析得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瘀阻络、风痰上扰、肝阳暴亢、痰热腑实为缺血性中风病现代文献证。结论: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缺血性中风病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熄风清火活血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火痰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淄博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火痰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熄风清火活血化痰汤与西医基础治疗.治疗10d后,观察2...  相似文献   

15.
罗霞  ;张剑荣 《中医药研究》2009,(12):1414-1415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化痰消栓方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之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实践支持。方法:随机将60例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消栓方治疗。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化痰消栓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6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痰证组与非痰证组相比,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证积分与C-反应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中风痰证关系密切,可作为中风病痰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