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井自兴 《光明中医》2011,26(7):1383-1384
目的研究加味温胆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外周血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影响。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患者98例,采用加味温胆汤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g)的水平均有显著降低,总有效率94.9%。结论加味温胆汤对VBI有良好的疗效,对预防或延缓脑卒中有积极意义,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法而增加脑灌注,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辉 《陕西中医》2012,33(2):156-157
目的:观察补肾养阴活血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养阴活血方(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麦冬、肉苁蓉、当归、赤芍等)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养阴活血方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促进循环的作用,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2组均以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3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6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VA、LVA、BA的血流速度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RVA、LVA、BA的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一个疗程(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TCD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金群雷 《河北中医》2014,(2):247-249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 CSA )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5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予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对照组47例予单纯补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4.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联合补肾活血汤治疗CSA,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和脑血流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子通心络胶囊,对照组30例予拜阿司匹林;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并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入院时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异常,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缓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联合川芎嗪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卢晓东  张召平  崔静 《四川中医》2008,26(12):68-69
目的:观察清脑开窍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运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服清脑开窍基本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s)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为72.5%;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清脑开窍法具有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加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供血的改善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45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治疗前后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临床有效率达91.11%,且患者Vm、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变。结论 通窍活血汤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其起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VBI)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左椎动脉( LVA)、右椎动脉 ( RVA)、基底动脉 ( BA)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治疗前根据血流速度将 VBI患者分为低血流组和高血流组 ,根据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颈椎病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颈椎病组(混合组 )。共 40例患者用葛根素静滴 ,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观察指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2 .5%。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颈椎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二者均优于混合组 ,表明葛根素能改善椎 -基底动脉 ( VBA)供血 ,调整血管搏动指数 ( PI)及阻力指数 ( RI) ,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 ,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葛根素是临床治疗 VBI可靠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1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和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的变化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55.17%),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痊愈17例(29.31%),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TCD显示治疗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峰值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快(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VBI性眩晕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频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前列地尔组,联合组。10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3.33%,高于疏血通纽(P〈0.05),明显优于前列地尔组(P〈0.01)。疏血通组与联合组均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较单用前列地尔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明显(P〈0.05),无脑梗死发生。治疗后各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与治疗前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频发VBI时联合应用疏血通和前列地尔可达到协同互补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疏血通或前列地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芎蝎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和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注射用盐酸川芎嗪1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芎蝎胶囊2.5g,每日3次口服。2组均1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TCD)探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峰流速(Vp)和舒张末期流速(V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60.0%,总有效率86.7%,2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BA的Vp和Vd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芎蝎胶囊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止晕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强力定眩片治疗;治疗组30例用止晕颗粒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晕颗粒治疗VBI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三医院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巴曲酶注射液,10 BU/次,隔天1次,共使用5次;治疗组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d,其他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较治疗前延长,治疗后两组F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局部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及其有关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和入院VBI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用多谱勒超声(TCD)测定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VBI总显效率达98%。结论: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使局部血流量增加,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将6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天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I。/天静滴。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VBI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阳化痰法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VBI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温阳化痰法治疗,疗程14天。比较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6%vs 80.0%,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期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其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阳化痰法治疗VB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和此法结合毫针辨证论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VBI性眩晕患者4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穴注组23例,在患者颈夹脊C3~7中任取2对穴位,每穴注入0.05g天眩清;辨证论治组22例,在穴注组的基础上辨证施治,以毫针补虚泻实。每位患者均治疗10d,治疗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毫针辨证施治组疗效明显优于穴注组(P〈0.05)。结论:毫针辨证施治能明显提高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VBI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Fg、UA含量。结果:①血浆Fg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F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g含量变化可能与PCHD中医证型可存在相关性,PCHD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的病理基础可能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关。Fg、UA水平升高可能是PCH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