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24h动态血压(AMBP)、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25±3)月,19例(19·5%)发生AF,3例(15·8%)发生脑栓塞,AF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AMBP平均日间收缩压(SBP)、平均夜间SBP明显增加,最大P波间期(Pmax)和P波离散度(Pdis)明显延长,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增加,舒张期二尖瓣A波流速(VA)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3·28,P<0·001)、平均日间SBP(OR1·35,P<0·01)、平均夜间SBP(OR1·16,P<0·01)、Pmax(OR2·09,P<0·01)、Pdis(OR2·52,P<0·001)、LVM(OR1·43,P<0·01)、LAD(OR2·81,P<0·001)、和VA(OR2·24,P<0·01)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24hAMBP日间SBP、夜间SBP、LAD和LVM的增加、Pmax和Pdis延长、A波流速的减少是预测AF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 CRP)的关系.方法 140例EH按夜间平均血压增高与不增高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78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hs - CRP测定.结果 观察组夜间的最高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最低SBP、平均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窒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 - CRP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左室重塑较重,hs - CRP水平增高,炎症介质可能加重了左室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短期血压变异性(BPV)增高与靶器官损伤(TOD)、不良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而国内相似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短期BPV与亚临床TO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合并亚临床TOD将其分为合并亚临床TOD组112例和未合并亚临床TOD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亚临床TOD相关指标、血压昼夜节律、短期BPV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亚临床TOD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SBP)、日间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高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低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快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表现为非勺型血压模式,未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表现为勺型血压模式。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夜间SBP下降率低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24 h SBP标准差(SD)、日间SBP SD、夜间SBP SD、24 h SBP变异系数(CV)、日间SBP CV、SBP加权标准差(WSD)、SBP实际变异均值(ARV)大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平均SBP[OR=1.129,95%CI(1.049,1.215)]、日间平均SBP[OR=0.854,95%CI(0.783,0.931)]、夜间SBP下降率[OR=0.663,95%CI(0.493,0.891)]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亚临床TOD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的24 h血压昼夜节律受损,同时伴有短期BPV增高;本研究尚未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短期BPV与其合并亚临床TOD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 h动态收缩压(SBP)与老年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关联性。方法 2006~2007年第1次对开滦集团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此后分别于2008~2009、2010~2011年进行第2、3次健康体检,并于第3次体检时整群随机抽取年龄≥60岁的开滦集团离退休员工281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ba PWV测定等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为2464例,资料完整者1004例。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别分析24h SBP、日间SBP、夜间SBP与ba PWV的关联性。结果 (1)按照24h SBP、日间SBP、夜间SBP三分位数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随着24h SBP、日间SBP、夜间SBP升高,ba PWV均增加(均P0.001)。(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24h SBP、日间SBP、夜间SBP每增加1个标准差,ba PWV分别增加81.15、73.18、81.30 cm/s;此外,诊室SBP也与ba PWV呈线性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大于动态SBP。结论 24h SBP、日间SBP、夜间SBP与ba PWV呈正相关,但关联性弱于诊室SB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患者心房纤颤(AF)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住院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并确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1 805例,分为非MS组(n=1 150)及MS组(n=655),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及AF的情况。结果:MS组患者AF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S组(14.2%vs.8.1%,P0.01),MS组左房内经(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壁厚度(LVPW),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非MS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MS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与年龄,左房增大、左室扩大及并发MS明显相关(OR分别为1.666、4.446、1.950、1.636,均P0.05)。AF(n=188)与无AF患者(n=1 617)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发现AF组M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AF组(49.3%vs.4.5%,P0.01),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组中肥胖与AF的发生关系最密切(OR:1.911,P0.01)。结论:MS与冠心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碎裂QRS波(fQRS)产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模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338例连续新诊断尚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且无左心室肥厚并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杓型、非杓型和反杓型。比较各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结果:90例(26.6%)患者在心电图上有fQRS。与无fQRS患者相比,fQRS患者年龄较大(P=0.005),日间、夜间、24h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日间DBP、夜间SBP、年龄、非杓型、反杓型是高血压患者fQRS波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间DBP(P<0.001,95%CI:0.901~0.955);年龄(P<0.001,95%CI:0.814~0.941);、反杓型(P=0.018,95%CI:1.132~3.684)是高血压患者fQRS波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龄、日间舒张压高及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可能较易出现fQRS波,虽然此类患者无明显左心室肥大,但可提示心肌纤维负荷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者伴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方法观察41例有阵发性房颤的老年高血压病者(A组,平均年龄69岁)的最大P波时限(Pamx)、最小P波时限(Pmin)、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1例无阵发性房颤病史的高血压病者(B组,平均年龄72岁)比较。结果 Pd:A组显著高于B组[(68.82±25.42)ms比(28.52±14.06)]ms,P<0.001;Pmax:A组显著高于B组[(139.81±20.80)ms比(112.25±17.78)ms],P<0.001;LVEF:A组显著低于B组[(61.71±8.45)%比(68.21±5.76)%],P<0.01;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d能够预测老年高血压病者伴发的阵发性房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无创预测参数。方法:84例EH患者按有无AF分为二组,对比分析一般临床特征、血清脑钠肽(BNP)、24h动态血压(ABPM)、心脏超声等临床数据,多元逻辑逐步回归探讨AF的预测指标。结果:与无AF组比较,AF组ABPM的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均值显著增高[(157.8±7.1)∶(161.1±7.8)mmHg,P0.05;(161.3±6.7)∶(170.8±10.1)mmHg,P0.01;(131.3±10.4)∶(147.8±9.3)mmHg,P0.01];心脏超声提示左房直径(LAD)显著增大[(38.2±1.5)∶(51.3±6.5)mm,P0.01)],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137.12±10.66)∶(159.05±12.13),P0.01],血清BNP明显升高[(65±17.35)∶(117±36.11)pg/ml,P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LAD、BNP的OR、95%CI、P值分别为:1.26、0.803~3.308、0.033,2.63、0.973~3.105、0.003,1.39、0.611~3.034、0.03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左房直径、血清脑钠肽水平是预测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健康人及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病人血压、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动脉硬化系数β变化,探讨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异常与年龄、动脉缓冲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所有研究对象24 h、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并计算血压晨峰情况;同时通过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测量舒张末期肱动脉内径(DD)、收缩末期肱动脉内径(DS),计算CSC、VD和动脉硬化系数β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高血压病人24 h、日间、夜间平均DBP和SBP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病人肱动脉CSC、VD均下降,动脉硬化系数β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高血压病人年龄增加,肱动脉CSC、VD均下降,动脉硬化系数β增高,动脉缓冲功能下降,血压晨峰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