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神经纤维瘤病MR影像表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分析并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分型及各型的MR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8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所有病例均常规行MRI及钆剂强化扫描 ,归纳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根据NIH的诊断标准 ,8例中 ,4例属NF -1型 ,均在脑内胶质瘤、椎管内神经纤维瘤或脑内对称部位的异常信号基础上 ,合并有皮肤的咖啡牛乳色斑或多发神经纤维瘤 ,其中 1例有家族史 ;4例属NF -2型 ,均患双侧听神经瘤 ,2例合并髓内星型细胞瘤。结论 NF -1型在所有神经纤维瘤病中占大多数 ,且多合并有皮肤损害 ;NF -2型较少见 ,典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 ,皮损少见。MRI及强化扫描对检出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8岁.听力下降1年,完全消失2月,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半月入院.查体:神志欠清,双侧视乳头水肿,双瞳孔不等大,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额顶部凹凸不平,可见多个硬性结节、不活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6岁.因活动后气促、消瘦2个月入院.体检:发育不良,营养极差.全身皮肤(躯干及四肢)多发皮下结节,直径0.5~2.0 cm,边界清楚,质韧,无触压痛.胸廓不对称,左肺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正常.  相似文献   

4.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头颈部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NF-1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颈部CT、MRI特征.结果 单侧听神经瘤2例;单侧视神经瘤1例及单发凸面脑膜瘤1例;视神经增粗4例;眼球体积增大伴外凸(青光眼)6例;脉络丛粗大钙化3例;面颊部肿块2例;颌面骨及周围改变6例;蝶翼缺损及颞叶疝21例,其他部位颅骨缺损8例;颈深部肿块2例.结论 CT与MRI相结合能全面显示NF-1的头颈部病变,对NF-1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神经纤维瘤病(NF)多灶性分布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NF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分布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例中,NFⅠ型7例,其中发生于脊柱及脊柱旁病变4例,胸壁伴脊柱病变1例,单纯胸壁及腹部病变各1例.NFⅡ型4例,均为女性,单侧听神经瘤伴椎管内病变1例,双侧听神经瘤3例(其中1例伴有多发脑膜瘤,1例伴有椎管内病变).结论 NF病变呈多灶性分布,NFⅠ型病变以皮肤色斑、脊柱及脊柱旁病变为多见,胸壁及腹部也可发生.NFⅡ型病变以双侧听神经纤维瘤为特点,多伴有脑膜瘤及椎管内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认识神经纤维瘤病I型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评价MRI和CT在诊断方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CT和MRI图像,同时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提出神经纤维瘤病I型的主要颅脑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病理解释。结果:CT、MRI显示眼眶周围丛状神经纤维瘤6例,其中5例伴蝶骨翼发育不良,1例伴视神经增粗。11例中MRI显示苍白球T2WI高信号8例,其中4例表现为TlWI等信号,2例T1WI高信号,2例T1WI低信号,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而CT扫描仪2例显示低密度。此外,MRI显示丘脑、小脑半球、脑干T2WI高信号各2例,CT无异常。结论:神经纤维瘤病I型有明显特征性颅脑改变,在显示基底节及脑白质病变方面MRI比CT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总结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癌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8例;(2)胆囊壁突向腔内肿块4例,囊腔尚存;(3)肿块型2例,胆囊区软组织肿块,囊腔缩小或闭塞;其中合并胆囊结石6例、胆囊癌肝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5例。结论:CT是诊断胆囊癌影像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神经纤维瘤病侵犯骨骼,国内已有多例报告,我院遇到一例除有骨骼改变外,尚侵犯横纹肌,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17岁,农民,右膝肿大13年.起初发现右膝上方有一拇指头大之硬结节,不痛不热,4年后右膝逐渐变粗增大,经当地治疗无效,2年后来本院门诊以“血管瘤”收院,当时检查发现右膝上方有一拇指头  相似文献   

9.
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2%~10%,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我院1998~2000年经CT查出脑转移瘤54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42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胰腺形态和密度的CT评价及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正常胰腺的CT表现,探讨不同年龄组胰腺形态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无胰腺病变病人361例,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对胰腺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别测量胰腺的胰头、胰颈、胰体和胰尾的径线及CT值。分别对比不同年龄组胰腺各部分的大小和密度。结果:胰头、胰颈、胰体、胰尾最大值应分别为32mm、18.42mm、24.59mm和23.83mm,年龄与胰腺大小,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胰腺形态变异较大,胰腺大小和密度与年龄相关,胰腺萎缩多发生于老年人,胰腺退行性变表现为胰腺体积的缩小和胰腺的脂肪浸润,胰腺各部位径经与密度的变化测量胰腺的形态和密度的CT参数,是研究胰腺形态学改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池气造影高分辨率CT检查(Gas-HRCTC)对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及CT疑诊听神经瘤患者10例12个内耳道行Gas-HRCTC。结果:检出听神经瘤5例,其中3例为内耳道内微小听神经瘤;另7个内耳道检查阴性,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Gas-HRCTC是诊断和排除小听神经瘤非常敏感、安全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CT、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听神经瘤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的CT、MRI表现。结果: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质部分及增粗的听神经明显强化,呈“苹果柄”样改变。CT表现为桥小脑角部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薄扫可见同侧内听道口扩大。结论:CT能直观地显示内听道口的扩大,但常规扫描易漏诊。/MRI多层面成像及无骨伪影的优点,对显示听神经瘤瘤体及病侧听神经增粗很有价值,增强后的“苹果柄”样改变是听神经瘤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17例听神经瘤MRI,CT及病理对照分析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CT及手术病理对照,回顾分析了17例听神经瘤的MRI 表现。采用0.35TMT/S 超导成像系统常规行冠状面T_1加权及横断面T_1、T_2加权成像,层厚5mm 或10mm。CT 用薄层后颅窝扫描并分别以软组织窗及骨窗进行观察。将肿瘤按大小分组,发现大于2cm 的肿瘤即可产生囊变或出血,并压迫脑干或四脑室甚至引起梗阻性脑积水。MRI 除可发现位于内听道内的微小肿瘤外,对肿瘤囊变、出血,脑干、四脑室受压肿,瘤供血血管,肿瘤包膜及粘连情况的显示均优于CT,在骨破坏及梗阻性脑积水的显示方面与CT 相仿。  相似文献   

14.
杨振海  赵毅凯  尹智  薛鸿祥   《放射学实践》2010,25(5):497-500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眼眶CT检查,其中5例行CT增强,6例行MRI或增强检查。结果:12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中,Ⅰ型8例,Ⅱ型4例。眼眶内受累10例,视神经受累2例,眼球内受累3例,眼环增厚伴点状钙化1例,泪腺2例,视神经孔2例,海绵窦2例,眼睑部6例。CT表现为眶内不规则形等密度影,眼球内半月形等密度影,视神经孔开大,邻近骨质缺损或增生硬化。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增强。MRI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更能清晰显示病变。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CT和MRI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和其他部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脑CT脑内环形增强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脑脓肿、41例脑胶质瘤和20例转移瘤在CT上解剖分布、数目、囊壁的形态及周围组织内的间接征像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脑脓肿和转移瘤皮髓交界处分别占82%和79%。蛛网膜下腔内播散以脑脓肿最多见,占24%(4/17),胶质瘤次之(2%,1/41),转移瘤最少见(为0)。脑脓肿壁形态特征为外厚内薄,略成口袋状(39%,9/23)。单发以胶质瘤为多见(98%)。脑脓肿囊壁规则占94%,胶质瘤仅占7%。结论:脑脓肿和转移瘤倾向于分布于皮髓交界处。囊壁规则、口袋状结构和蛛网膜下腔内播散多见于脑脓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10年5月~2011年9月97例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DSA检查,其中行开颅夹闭术63例,血管介入栓塞术33例,栓塞并夹闭术1例.对未减影和减影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本组97例患者图像优良率为96%,63例夹闭术及1例栓塞并夹闭术后患者共显示瘤夹65个,CTA均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位置、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33例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弹簧圈20例完全减掉,13例残留少许弹簧圈,但伪影较小.共发现动脉瘤残留3例,均为夹闭术后患者.此外,CTA显示2例载瘤动脉远端血管分支稀少,2例合并烟雾病,3例发现颅内其它部位动脉瘤,1例合并脑血管畸形.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术后有无瘤体残留、动脉瘤夹及栓塞材料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可以作为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软骨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探讨颅内软骨瘤的CT、MRI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4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颅内软骨瘤的CT、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肿瘤位于颅底4例,大脑凸面4例,大脑镰区、脑实质内各1例;CT上均见到明显的钙化且边缘清楚,密度多不均匀(9例),相邻骨质可受累(5例);于MRI上呈混杂信号(4例),其中钙化部分呈长T1、短T2信号,实质部分呈等长T1、长T2信号;CT增强扫描出现轻度强化4例,其中3例为延迟强化。结论颅内软骨瘤好发于颅底、大脑凸面及大脑镰区,多数伴有明显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延迟强化较有特点。病理仍是主要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以便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与方法分析26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着重观察病变的密度,对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种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结果26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16例密度不均,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器官24例,主要表现在纵隔胸膜受侵7例,肺受侵9例,胸膜种植3例,心血管结构受侵20例,以及心膈角区和腹腔受侵3例。结论CT在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方面极其有效,对病变范围可进行可靠的评价,常规CT扫描可进行准确的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