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和胸腺因子D(TFD)培养前后的人脑胶质瘤侵润琳巴细胞(GIL)的表型及抗自体瘤细胞活性变化。(1)GIL可被分离,培养后可增值;(2)新鲜GIL主要为T淋巴细胞,其中CD8^ 细胞多于CD4^ 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相反变化;(3)新鲜GIL活性很弱,培养后很强;(4)TFD可能具有增强rIL-2的激活作用。提示G1L可望作为理想的效应细胞用于脑腔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探讨临床应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理论根据。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酶解聚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10例脑胶质瘤制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扩增;采用NAG酶荧光比色法测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得率达到72.5±3.21;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第3、4周能够达到10^9数量级,此时杀伤活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进行了研究。用中性红摄入法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APAAP桥联免疫酶标法测TIL的亚型。结果表明:经IL-2体外诱导的PHC-TIL具有较哟的抗肿瘤活性,且较AK细胞明显强,PHC-TIL对自体肿瘤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同种异体肿瘤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培养人脑胶质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探讨临床应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理论根据。方法采用机械分离、酶解聚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方法从10例脑胶质瘤制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扩增;采用NAG酶荧光比色法测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得率达到725±321;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第3、4周能够达到109数量级,此时杀伤活性亦达到高峰。结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适当条件体外培养扩增,在数量和杀伤活性等方面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培养第3、4周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应用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探讨建立胸腺因子D(TFD)/重组白细胞介素2高效诱导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按TFD与rIL-2的不同组合,分组在体外对GIL进行培养,分别用MTT法,4h^51Cr释放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增殖,杀伤活性及rIL-2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TFD与rIL-2共同诱导GIL,与对照组相比,其增殖活性及对自体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应用HFD/rIL-2体外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12例肾癌组织标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抗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自12例肾癌标本中10例成功地分离到TIL,经4周培养平均扩增85.92倍,表型分析以T淋巴细胞为主,随培养时间延长T4比率逐渐减少,T8比率逐渐增加,培养后TIL抗瘤活性显著增强但对自体肿瘤细胞特异杀伤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初步结果表明TIL治疗肾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原发性膀胱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LDH释放法。结果该TIL对自体肿瘤靶细胞的最高杀伤活性第30天时为72.4%,且呈现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结论膀胱癌TIL在体外经IL-2培养后对自体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并显示一定的靶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提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是其临床应用前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对TIL的分离和培养条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以机械分散法,0.05%胶原酶和0.003%DNA酶室温消化6小时加冷消化18小时的酶消化法和75%与100%Fi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相结合的分离纯化TIL方法。分离出的TIL在体外条件培养基中多数能扩增到109以上的应用标准,NK、LAK活性分别可达58.3±11.7%和48.6±10.6%,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CD8T细胞。因此,本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离培养TIL的方法。它的建立为应用TIL治疗恶性肿瘤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过继性免疫疗法治疗人类晚期恶性肿瘤的研究,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应用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进行过继性免疫治疗,到目前已发展至应用自身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进行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我们在人脑胶质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分离、制备及体内...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型与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旨在分析胃肠道肿瘤TIL的表型和细胞毒活性及其相关关系。实验发现,新鲜分离的TIL杀伤活性较低,CD3+、CD4+;及CD8+细胞比例较低;经rIL—2刺激后,TLL的细胞毒活性显著增强,尤其对自体瘤细胞显示特异性杀伤活性,各T细胞亚群比例明显上升。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TIL的细胞毒活性与其CD3+细胞比例的相关关系具显著性意义(P<0.05),与CD8+亚群比例的相关关系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CD4+亚群比例的相关关系无显著意义。证实,TIL细胞毒活性与其CD3+和CD8+细胞的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LAK细胞与白细胞介素2(γIL-2)及胸腺因子D(TFD)混合,于术中、术后注入瘤周和瘤腔,治疗7例脑胶质瘤患者,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1例CT显示术中残留的肿瘤消失;1例治疗部位未见肿瘤复发,而对照部位复发。该疗法用于临床是安全和具有一定疗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进一步纯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方法及其体外抗瘤作用特点,为临床应用TIL治疗肺癌提供依据,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接种于C57BL/6小鼠体内的Lewis肺癌(LLC)瘤体中分离提取TIL,过夜贴壁,剔除贴壁细胞后,可明显提高TIL的纯度。纯化的TIL在含1000U/mlIL 2的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免疫荧光表型分析发现,TIL中CD+4、CD+8初为091±012,培养后为083±007,体外TIL对NK敏感的L929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效靶比为200∶1和100∶1时的杀伤率高于50∶1(P<005),表明LLC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的杀伤活性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SeparationandExpansionof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ofDigestiveSysteminVitroandTheirCytotoxicityCHENDao-da(陈道达);TANQing-feng(...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 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2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 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改进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用出生1~3d的新生大鼠,取脑用刀片剁碎和吸管吹打的机械分离法代替酶消化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果用机械分离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的获得率较高,并培养出较多的神经球,还能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该方法简便,能得到较多的神经球,细胞获得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自兔髂骨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出MSC,并增殖。观察MSC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兔MSC贴壁生长,呈长梭形,可增殖形成克隆;MSC阳性表达CD29,CD90,但CD34,CD45呈阴性。结论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MSC具有大量增殖的能力,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34,CD45。  相似文献   

18.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大鼠MSC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分离5~8周龄的大鼠股骨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取5代以后的MSCs观察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和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大鼠MSCs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为30h,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B(SB)阴性,而*醋酸萘酚醋酶(α-NAE)与糖原(PAS)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90表达阳性,而CD34、CD38、CD45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79.48%,G2/M期:6.10%,S期:14.42%。结论:本方法分离纯化出的是MSCs,其在体外具有生长稳定,增殖较快的特点,是组织工程研究中良好的细胞来源,也是转基因研究优良的载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