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现行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患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伴有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FH患者因肝脏表面特异性的LDL受体数目减少或缺乏,导致肝脏对血循环中LDL-C的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肌腱或皮肤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基因是FH的致病基因之一。PCSK9通过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肝脏降解,从而间接调节LDL-C水平。PCSK9基因突变可分为失功能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使得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现将1例FH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R缺如,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过量的LDL-C沉积于细胞中,形成黄色瘤和粥样斑块。本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血LDL-C水平增高、黄色瘤、角膜弓和冠心病,主要是血胆固醇升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对FH有效的预防重点是查出携带者,早期治疗,对家系成员进行婚育指导,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检测。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脂蛋白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长期暴露于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下,FH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基因检测对FH的诊断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检测对FH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FH的诊断筛查、治疗方案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姐妹二人同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家系并进行系谱分析。方法 根据患者及其家系的血缘关系绘制家系图谱,分析临床症状和血脂检查资料。结果 先证者女性,17岁,血清胆固醇浓度为18.89 mmol/L,3岁时即有臀部黄色瘤, 17岁时首次发生前壁心肌梗死,其姐血清胆固醇浓度为15.23 mmol/L,全身多处黄脂瘤。初步诊断先证者为纯合子型,其姐为杂合型。检查患儿4代29人,根据血脂和临床表现确诊2例杂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系谱分析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结论 初步证实一个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系谱。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基因突变所致血脂紊乱,常见的致病基因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基因等.FH是早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诊断主要根据血清LDL-C升高、早发冠心病、黄色瘤、基因检查结果等.目前,治疗FH的药物主要是他汀类,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胆汁酸螯合剂.近年,多种新型降胆固醇药物已被批准用于FH的治疗,包括PCSK9抑制剂、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抑制剂和ApoB合成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8.
高胆固醇血症伴发全身腱黄瘤1例报告连争,张悦红,赵建滨,王惠珍指导:刘德文(生物化学教研室)高胆固醇血症伴发全身黄色瘤患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I-C)异常增高,且多为家族遗传性。前人的研究已证实此类患者属...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认识,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各项检查及血管造影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患者为21岁男性,临床表现为黄色瘤、早发冠心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血生化检查结果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结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早期发现和预防很关键,可避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绝经前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蛋白(α)及血脂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对女性冠心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8例,绝经前后60例,绝经后58例,测定脂蛋白[LP(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比绝经前后LP(α)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体检女性118例作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LP(α)、TC、TG、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DL-C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绝经后患者LP(α)、TC、TG、LDL-C明显高于绝经前患者,而HDL-C则前者低于后者。结论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P(α)、TC、LDL-C均明显高于绝经前患者,提示血脂水平的变化是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患者及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生化法检测103例高血压患者、39例利尿剂治疗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128例健康人及74例血压正常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高血压组、高尿酸血症组及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TC、TG、HDL-C、LDL-C升高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对血脂水平均有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服用利尿剂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同时可导致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临床特征为血总胆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沉积于组织,形成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早发冠心病。FH的发病机制为LDL受体(LDL receptor,LDLR)或apoB基因突变引起LDL受体途径功能缺陷,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患,具有基因剂量效应;部分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机制为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 1,LDLRAP1)失功能型突变,导致LDL内化活性降低。罕见的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发生功能型突变也可引起严重的FH表型。PCSK9通过降解LDLR蛋白间接下调LDL受体途径,其失功能突变可致血浆LDL水平下降。因此PCSK9是目前降脂药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生物医学研究在确认单基因疾病的突变基因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些疾病指完全由单一基因突变造成的临床疾病1。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该病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造成 ,并引起冠心病的高危险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之一 ,包括 6 0 0多种已知的突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即便是单基因疾病也并不简单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同时受到其它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1。Sijbrands等分析了荷兰的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大家系在两个世纪中的死亡率。有趣的是 ,直至 2 0世纪早期 ,该家系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区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贵新  高红  邵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1037-1039,1042
目的调查沈阳部分职业人群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流行分布.方法以沈阳市政府机关、科教卫生、企事业单位中老年人群3 919例为观察对象,测定血脂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脂(TG).结果本组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TC和LDL-C 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TG 6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HDL-C各年龄组均高于男性;高TC血症多于高TG血症.血脂异常者中年男女为45.1%及41.0%,老年男女为50.7%及62.5%.结论沈阳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者较为普遍,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明显增高,防治血脂异常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主要功能是摄取血中的胆固醇至细胞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不同突变可突变可造成受体的不同缺陷,故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伟 《中国医疗前沿》2012,(18):41+10-41,1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6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分析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与低TC、TG、LDL-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血清TBI和血脂具有相关性,低水平胆红素及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发生疾病的危险信号,应当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基因风险评分与心血管疾病(C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诊断及就诊的FH患者199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156),对比一般资料及血脂水平,包括:伴随疾病、吸烟史、家族CVD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检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B(ApoB)、枯草溶菌素转化酶(PCSK9)基因的风险评分,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基因风险评分与LDL-C水平的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年龄、家族性心血管病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TG(t=2.171,P=0.031)、TC(t=6.325,P=0.000)及LDL-C(t=6.890,P=0.00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5.137,P=0.031);所有患者基因风险评分分布在1.25~2.25,中位分数1.90,观察组高基因风险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 vs 49.36%;χ2=14.060,P=0.000),基因风险评分与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9,P=0.001)、家族性心血管病史(OR=3.043,P=0.044)、LDL-C(OR=1.734,P=0.000)、高基因风险评分(OR=6.507,P=0.003)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0.008,P=0.000)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FH患者基因风险评分与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高基因风险评分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蔡高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3):4126-413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黄色瘤、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和早发冠心病。该病发病率高、危害大、临床认识不足、国内诊断率较低,同时对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临床治疗证据有限,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的诊治进展及进一步的管理策略做一综述,为临床FH的诊治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先天的(原发的)或后天的(继发的)原因,导致垂体前叶功能不足,生长激素分泌减少,阻碍身体生长与发育,身材矮小。原发性垂体侏儒症,病因不明,部分属遗传性疾病。继发性垂体侏儒,由于垂体周围组织有各种病变,包括肿瘤,如颅咽管瘤、垂体黄色瘤等;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结核病;血管病变及外伤。遗传性垂体性侏儒症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性分布。我们调查的两个遗传性垂体性侏儒症家系,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主要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发黄色瘤、高水平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早发性冠心病等。本研究拟通过收集FH家系,并对其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相关致病基因(LDLR、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PCSK9)的检测和分析,明确这些家系的血脂基因型,同时为血脂类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遗传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收集20个左右FH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标本,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总血脂(TC)、甘油三酯(TG)、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记录患者及家系的详实临床数据资料。用Qiagen试剂盒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鉴定,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检测LDLR基因、PCSK9基因,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运用MutationTaster、Poluphen-2、SIFT等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预测和鉴定,分析突变所导致的蛋白结构变化及其与血脂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 (1) 临床收集了20个FH家系,每个家系中均存在多个(≥3)血浆TC和LDL-C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 (2) 在13个家系中检测到LDLR基因突变,1个家系中检测到PCSK9基因突变(p.E670G)。(3) LDLR突变中,1个是新的缺失突变(c.2000_2000delG),1个是新的纯合点突变(p.F202S)。 (4)预测软件预测发现的LDLR新突变(c.2000_2000delG、p.F202S)均为致病突变,Swissmodel 建模显示c.2000_2000delG突变导致LDLR蛋白胞内区发生截断,而p.F202S突变导致LDLR配体结合域发生了改变,且患者血脂异常、黄色瘤等临床表现较其他家系患者更为明显。 【结论】 FH中60%左右为LDLR的突变。本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LDLR基因致病突变位点,且基因型和血脂表型密切相关。我们的发现扩充了LDLR基因的突变数据库,并为血脂临床遗传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