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定量PCR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纤维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定量PCR技术,对纤维连接蛋白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中,FN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增高。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在创伤修复失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对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增生性瘢痕中,FN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皮肤增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在创伤修复失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增生性瘢痕中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分别行纤维连接蛋白免疫比喻杂色和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1)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呈弱阳性;真皮全层由浅及深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分布,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量深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提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位在中层。真皮FN阳性与否和强弱是判断瘢痕增生程度的一种指标。(2)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4.
取临床病人的增生性瘢痕和相邻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分别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①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呈弱阳性;真皮全层由浅及深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分布;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深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提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位在中层。真皮FN阳性与否和强弱是判断瘢痕增生程度的一种指标。②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LN呈阳性;真皮内分布有密度不均、疏松紊乱、呈条索状或丛状的LN阳性结构。增生性瘢痕真皮内LN的存在可能是瘢痕长期增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相邻或相近部位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行 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相应各层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特点,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正常皮肤基底膜、真皮乳头层及血管内皮 FN 弱阳性。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 弱阳性;“真皮”全层由外至内 FN 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中层含有大量 FN 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下层 FN 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据此认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分在中层;FN 与瘢痕增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相邻或相近部位的正常皮肤作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相应各层纤维连接蛋白(FN)的分布特点,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正常皮肤基底膜、真皮乳头层及血管内皮FN弱阳性。增生性瘢痕中,"基底膜"FN弱阳性;"真皮"全层由外至内FN呈弱阳性─强阳性─弱阳性;中层含有大量FN阳性的成纤维细胞;部分瘢痕最下层FN分布呈"树根"状突入皮下组织内。据此认为增生性瘢痕增生最旺盛的部分在中层;FN与瘢痕增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Ⅰ型、Ⅱ型受体阻断剂和钙调神经磷酸激酶(CaN)的阻滞利环胞素A(CsA)对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将一定浓度的AngⅡ(10^-9~10^-5mmol/L),和AngⅡ10^-6mmol/L加上不同阻滞剂losartan、PD123319、环胞素A(浓度均为10^-5mmol/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刺激48h,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印迹方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地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AngⅡ刺激48h后,F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AngⅡ浓度呈正比;加入losaartan和环胞素A后,FN原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下降,而加入PD123319后,FN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单用AngⅡ组无明显改变。结论:AngⅡ可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FN合成,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作用主要通过AngⅡ的Ⅰ型受体介导完成,该作用可能与Ca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β1作较准确的测定,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整合素与TGF - 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分别测定经原代细胞培养后 ,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1、β1与TGF - βRmRNA的表达量 ,并对两者间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整合素α1和β1与TGF - βRⅠ间在表达的强度上 ,均成正 相关的关系 (r =0 .74、0 .6 8,P <0 .0 5 )。结论 整合素和TGF - β受体在瘢痕形成的过程中 ,可能存在着相互协同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Tenasci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Tenascin-C基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 取正常成人皮肤组织RNA,构建正义、反义Tenascin-C(Tn-C)mRNA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10例瘢痕疙瘩、10例增生性瘢痕和5例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Tn-C mRNA的表达。结果 Tn-C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中无表达,真皮中表达稀少,局限于乳头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和皮肤附属器;10例瘢痕疙瘩表皮均有表达,真皮分布较广,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和皮肤附属器;Tn-C mRNA在3例增生性瘢痕表皮表达,7例无表达,真皮中表达与瘢痕疙瘩相同但较弱,比正常皮肤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enascin-C mRNA在瘢痕疙瘩表皮和真皮中有高表达。  相似文献   

12.
bcl-2在增生性瘢痕和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bcl2在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组织修复结局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的表达。结果在8例增生性瘢痕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100%;在8例溃疡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37.5%,表达部位位于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胞浆中,在增生性瘢痕中,bcl2的表达量在不同病程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创伤修复失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这三种蛋白酶在12例增生性瘢痕和6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2的阳性率分别为(2.13±2.36)%、(16.25±18.72)%、(25.38±12.47)%。在增生性瘢痕中,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1),其中MMP-2和MMP-9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上,含有TIMP-2蛋白的阳性细胞也主要为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MMP-2、MMP-9和TIMP-2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伤后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免疫球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例增生性瘢痕、8例瘢痕疙瘩及7例正常皮肤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及C4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瘢痕形成有关的免疫性因素。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4的分布均沿胶原纤维方向沉积,在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及真皮胶原纤维间,特别在瘢痕结节处,结节内胶原周边较多,在细胞内也有。IgE主要沉积在肥大细胞内,染色均较深,量较多。而正常皮肤中IgA、IgG、IgE及C4也有不同程度沉积,但染色浅淡,数量少。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免疫球蛋白沉积均比正常皮肤含量多,染色深,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无明显差异。这些免疫球蛋白可能是DNA-抗DNA抗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来自血循环或是损伤后真皮抗核抗体与表皮抗原结合而产生,说明瘢痕的形成和发展与免疫性有关。证实瘢痕发病机理中有局限性免疫反应存在,亦即机体免疫系统在瘢痕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理性瘢痕中c-myc、c-fos和ras原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检测c-myc、c-fos和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myc和c-fos呈强阳性表达,而ras p2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 ①病理性瘢痕中c-myc和c-fos癌基因受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②ras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③病理性瘢痕只是部分原癌基因的有限制性表达,不存在多基因无限制性的共同表达可能是其较少癌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TGF - 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进一步认识TGF - 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Ⅰ型和Ⅱ型TGF - β受体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增生性瘢痕Fb中能检测到Ⅰ型和Ⅱ型受体 ,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 ,受体表达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正常皮肤Fb未见受体表达阳性者。结论 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 ,不仅TGF - β增高 ,Fb表面Ⅰ型和Ⅱ型TGF - β受体也增高 ,使TGF - β作用放大 ;②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Fb出现表型变异 ,而且Fb表型随病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钙网蛋白(CRT)在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ELISA技术对体外培养的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CRT分布定位及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处于增殖生长状态时,胞浆及核内均有不同程度的CRT表达,其中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CRT水平(A:1.97±0.15,ELISA492nm)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水平(A:1.43±0.1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在已融合的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内则均无CRT表达。结论瘢痕成纤维细胞内CRT的丰富表达对促进细胞迁移、信号传递及钙存储等方面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5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 5 ,ERK5 )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MEK5 )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13~ 32周 )的胎儿皮肤、6例少儿皮肤、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4个月~ 11年 )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 ,用RT PCR方法检测ERK5和MEK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胎龄的增加 ,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而在少儿皮肤中 ,基因的转录本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在正常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 ,MEK5基因表达水平相近 ,而ERK5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 ,在增殖期和成熟期瘢痕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 <0 0 1)。结论 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而增生性瘢痕发生和形成也可能与这两种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