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蒲永莉  王丹  李勇华  谢家鑫  王净净 《重庆医学》2011,40(20):2005-2007
目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确诊的6种证型组的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9例,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析各种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各种证型肝纤维化指标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A、LN及IV-C 3项指标均为肝气郁积型最低,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为血瘀型最高,指标增高在证型中颇有规律(肝气郁积型小于脾虚湿盛型小于湿热内蕴型小于肝肾阴虚型小于脾肾阳虚型小于血瘀型),且证型彼此间大多差异明显。结论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各证型的肝纤维化指标随虚实转化而有规律变化;肝气郁积型可能是肝硬化处于最初始阶段的主要证型,疏肝解郁可能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转变的重要治法;血瘀型可能是处在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过渡交界阶段的主要证型,活血化瘀可能是防止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化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中医肝血瘀阻证证型转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进行调查,了解证型分布特征,探讨肝血瘀阻证型转化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为肝血瘀阻证型演变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医证型分布特征;采用Binarylogictic回归分析建立原发性肝癌中医肝血瘀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用单因素ANOV齐性检验,组间方差不齐,进行肝血瘀阻与合并证型的t检验。结果 单证占51、17%,二证相兼占43.23%,三证相合占5.60%;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Ⅰ期中中医辨证单证占78.1%,二证相兼占18.8%,三证相合占3.1%;Ⅱ期中医辨证单证占53.5%,二证相兼占44.4%,三证相合占2.1%;Ⅲ期中医辩证单证占40.5%,二证相兼占48.8%,三证相合占10、7%。HA、CD4、GGT、TT、FIB值4组比较不完全相同。HA值肝血瘀阻与肝血瘀阻合并肝肾阴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TT、FIB值肝血瘀阻分别与合并肝肾阴虚、合并肝胆湿热、合并脾气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GT值肝血瘀阻与合并肝胆湿热、合并肝胆湿热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以单证、二证相兼、三证相合为主,并与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证型组合有一定的实验室指标的相应变化,显示证型演变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HA(透明质酸)、PCIII(III型胶原)、IV-C(胶原蛋白IV型)水平,分析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瘀血湿热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脾虚血瘀证AL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证型(P<0.05);HA按照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瘀血湿热证顺序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个证型血清AST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III水平以脾虚血瘀证患者为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V-C水平以气滞血瘀证为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HA、PCIII及IV-C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1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症状、舌脉等四诊信息资料,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4个症状、舌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有肝郁化火证、脾气虚证、肝郁脾虚证、痰湿蕴结证、湿热内蕴证、血瘀证6个证型。主要相关脏腑为肝脾,病性有虚有实,实证有痰湿、湿热、血瘀、气滞(肝),虚证主要为脾气虚。结论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候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49例心病患者,19例肺病患者,31例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红细胞锌(Zn)、铜(Cu)、铁(Fe)、钙(Ca)、镁(Mg)的含量。结果:心、肺、肝病各证组Zn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Fe含量除心血瘀证外其余各组也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心病与肺病、肝病患者比较,心血虚组Zn、Fe、Mg含量显著高于肝血虚组(P<0.05或P<0.01),心血瘀组Zn、Fe、Mg含量显著高于肝血瘀组,而Ca含量则心血瘀组显著低于肝血瘀组(P<0.01)。心病三证间和肝病两证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提示红细胞中Zn、Fe、Ca、Mg含量的变化与中医辨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与辨证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大分子葡萄胺多糖,是构成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肝内储脂细胞是正常肝脏合成HA的主要部位,肝内皮细胞是清除血液中HA的主要场所。HA在肝病时的代谢变化及其血清水平对于判断肝病的进展和预后,已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检测了178例各型肝病患者的血清HA含量,并观察与常规肝细胞功能指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郁是慢性肝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脾胃虚弱是慢性肝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辨治慢性肝病要遵循健脾益气、补气生血、补血活血的法则,同时不忘疏肝利胆、利湿祛痰。故基于“因虚致瘀”理论提出化瘀四法,即补气健脾、活血散瘀法适用于慢性肝病之气虚血瘀证;疏肝行气、祛痰通络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痰瘀阻络证;养血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慢性肝病之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证;软坚消癥化瘀法主要用于重度肝纤维化、肝硬化结节、肝脾肿大、肝内胆汁淤积、肝癌等慢性肝病患者。临证根据慢性肝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病机,随症加减药物,创立八珍荔核抗纤方。  相似文献   

8.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黎 《当代医学》2010,16(31):82-83
目的探讨联合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0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HA、LN、PCⅢ、Ⅳ-C,并与25例健康者对比。结果各组肝病四项纤维化指标较健康对照组有升高,肝硬化病人的4项指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 4项指标HA、LN、PCⅢ及Ⅳ-C的联合测定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适合于动态观察肝病的进展,对肝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永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66-1967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及甘胆酸(CG)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非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组肝纤维化指标及CG水平。结果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维化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以瘀血阻络组的HA、PCⅢ升高最为显著;各中医证型组的CG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以湿热中阻组升高最为显著。结论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患者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  李未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5-126,130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IVC)及层粘蛋白(LN)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慢性肝病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IVC、LN水平及定量PCR检测血清HBC-DNA.结果血清HA、IVC、LN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发展呈正相关,且在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P〈0.01).结论血清HA、IVC、LN水平可反映慢性肝病的病情轻重,动态观察其变化可掌握病情演变,并可作为肝纤维化血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液组织胺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56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基础和五肽胃泌素刺激后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病人的基础胃液和基础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实证分型有关。五肽胃泌素刺激后各分型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正常组相似,但胃液分泌量脾虚、肾虚、气虚滞热和气虚瘀热都明显低于正常,提示这4型病人在刺激情况下胃粘膜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发现慢性胃炎中医各分型病人胃液组织胺对胃液分泌的效应均呈下降趋势,这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测不同证型的冠心病忠者的肺通气功能,探讨冠心病中医本虚标实辨证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心气虚、肾气虚者的补呼气量较正常人减少,肝肾阴虚者明显减少;肾气虚者的肺活量实际数较正常人降低,肝肾阴虚者明显降低;心气虚者的肺活量实占预较正常人降低,肾气虚、肝肾阴虚者明显降低;心气虚、肾气虚、肝肾阴虚3型的最大通气量实占预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血瘀组、痰浊组的补呼气量、肺活量实占预、最大通气量实占预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血瘀组的肺活量实际数、时间肺活量也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Inrecentyears,singlemodeoftreatmentprincipleapplying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toremovebloodstasistoretardliverfibrosishasalreadybeenchanged.ItisreportedthatmultipletreatmentprinciplessuchasdispersingthestagnatedLiverQi,replenishingQi,nourishingYin,warmingtheKidney,invigoratingtheSpleenandothersshowedgoodresultsinretardingliverfib.osis(l),whichmakeclinicaldoctorsfeelpuzzledinselectingrecipesandherbs,anditisdifficultin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herbstofurtherstudytheretardingliverfibrosis…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肠梗阻按正邪相争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痞结型、瘀结型和疽结型。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根据不同证型合理选择非手术与手术疗法适应证。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病情,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认真把握中转手术指征,以免贻误手术时机。本文对胃肠减压、禁食、中药给药途径等基础疗法诸问题,结合实例详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肝病患者血清ALT、HA的检测,证实ALT的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HA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两者的测定对肝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变分期的中医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医辨证角度对不同阶段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进行证型分析,以探讨AMD各期病理变化的中医辨证规律,结果显示,早期AMD以虚证表现为主,中后期则以实证表现为主,且伴有较明显的外显证候。中后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以实证为多。提示在AMD的中医治疗上,早期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补益肝肾,对中后期则应在扶正的基础上,兼以疏肝理气、清热化痰、行气通络或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70例慢性肝病和对照组103例非肝病患者进行了HBV标志物及抗-HCV的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肝病HBV感染率为85.2%,抗-HCV阳性率为23.7%,HBV和HCV双重感染率为17.8%,单纯抗-HCV阳性率为5.9%。对照组HBV感染率为14.6%,抗-HCV阳性率为5.8%。126例有输血史的慢性肝病患者抗-HCV阳性率(42.1%)明显高于144倒无输血史者(7.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HBV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HCV次之。HCV感染与输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改变的特点。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有无血瘀证及血瘀证的轻重程度分组,比较各组血瘀证目征积分。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血瘀证轻、中、重度和非血瘀证4组的血瘀证积分和目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目征的单个观察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血瘀证目征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瘀证及其轻重的有效、客观、简便的诊断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球结膜微血管改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杆菌 (Hp) 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的分布 ,探讨 Hp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5 8株从浙江省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离的 Hp bab A2基因、cag A基因和 vac A基因亚型。结果 :5 8株 Hp中 bab A2、cag A、vac A s1a、vac A m1、vac A m2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 87.9%、10 0 %、93.1%、1.7%、65 .5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的Hp bab A2、vac A s1a、vac A m2基因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从浙江地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离的 Hp bab A2、cag A、vac A基因型均以 bab A2阳性、cag A阳性和 vac A s1a/ m2型为主 ,未发现 Hp bab A2、cag A和 vac A基因型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109例急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浆标本用放射免疫法进行了血亮脑啡肽(PLEK)的检测,另配对检测了80例肝病患者血清甘胆酸(SCG)。8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上述两种检测。结果表明,各肝病组中的 PLEK 和 SCG 均明显增高(P<0.01)。此外,在肝硬化(LC)与原发性肝癌(PHC)组,PELK 以403.63pg/ml((?)±S)为界值,具有高度的敏感性(100%)和较好的特异性(70%),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