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胃电变化的关系,能否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寻求一种无痛苦,简便,患者容易接受的胃肠疾病的检查方法。方法:经胃镜确诊的胃癌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无症状志愿者30例分别进行常规胃电图监测,对各组胃电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胃电参数改变以胃肠电节律紊乱、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餐前、后偶联百分比明显下降为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餐前、餐后胃肠电节律紊乱,平均频率增高,餐后主功率比降低较明显,两组胃电参数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例分别为20.00%、19.23%。结论:胃癌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电图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特异性,对其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经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推荐行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胃动力障碍及其类型,依据患者情况及早运用胃动力药物治疗。胃电图可作为胃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性便秘儿童是否有多通道胃电图改变、胃动力学变化.方法 我们对2006年6月~2007年6月因反复便秘症状而前来我院儿内科诊治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行多通道胃电图检查餐前、餐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各导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餐前、餐后胃电图各指标结果,多导胃电图常用指标(胃电节律、主频、主功率比、正常慢波、慢波律率、偶联)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餐前、餐后导联之间比P均>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结合此次研究及儿童结肠传输时间在功能性便秘中的结果提示,功能性便秘病变可能主要是表现在结肠动力学的改变,胃电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胃动力障碍患者胃电起搏治疗前后症状及胃电节律变化情况,以评估胃电起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行胃电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估及胃电图测定。结果: 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有明显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经胃电起搏治疗后症状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0.05%;治疗前后餐前正常慢波节律分别为(41.9±16.9)%和(46.9±21.6)%(P>0.05),治疗前后餐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分别为(57.5±28.6)%和(78.7±16.6)%(P<0.05)。结论: 胃电起搏治疗短期内能改善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症状和胃电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胃钡餐X线照片为依据,选择胃体中央、胃体窦交界处和胃窦中央作为电极定位点,分别为E_1、E_2、E_3点,同步检测胃电图。实验结果表明:胃电慢波E_1先出现,呈现从E_1点向E_3点传导的现象;胃电慢波幅值E_1,E_2、E_3点餐前分别为274±55、554±196、726±145μV,餐后分别为294±41、606±188,801±240μV;试餐前及试餐后,各点胃电图优势频率均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体表胃电存在传导特性,传导方向从胃体中央扩播至胃窦中央。越近胃窦波幅越高,但优势频率不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健康儿童体表胃电图特点。方法 对 30例健康儿童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描记 ,胃电参数通过微机处理分析。结果 健康儿童餐后节律过缓比例下降显著 (P <0 .0 5 ) ;餐前、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节律过速比例、主频率、主频不稳定系数无差异 (P >0 .0 5 ) ;餐后 /餐前功率比大于 1。结论 健康儿童餐后胃电节律有改变 ,说明进餐对小儿胃电节律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郝静  闫慧敏  杨燕  李铭 《北京医学》2006,28(2):74-77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多导胃电图的改变规律.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检测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观察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多导胃电图,分析胃电描记数据.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餐前及餐后各导联主频率、主功率降低,主频不稳定系数(DFIC)增高,慢波耦联百分比明显降低.结论多导胃电图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胃动力障碍,主要体现在胃慢波频率和功率的降低和规律性的不稳定,以及慢波从近端向远端传导的减弱.  相似文献   

8.
生物电起搏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胃生物电音响治疗仪和生物反馈的原理,研究治疗小儿胃排空障碍。方法:对25例GER患儿采用便携式胃电记录仅记录进餐规律,记录主功率(DP)、主频率(DF)、正常慢波百分比(N%)、胃动过缓(B%)、胃动过速(T%)百分比及不稳定系数等指标。参考胃电图记录的主频率结果选择适当的刺激参数,对患儿进行胃生物电起搏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及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经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餐后/餐前功率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结论:胃生物电起搏治疗可改善GER临床症状,使胃电节律紊乱正常化,协调胃—十二指肠正常蠕动,促进胃排空。  相似文献   

9.
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与对照组 (针刺组)进行相应治疗,并观察胃电图及血浆胃泌素(Gas)、P物质(SP)含量的改变。 [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 88.89%,优于针刺组的76.4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血浆Gas、SP的差 异都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餐前胃电频率改变不明显(P>0.05),但餐后频率改变较明显(P<0.05);两组 之间相比,治疗后两组血浆Gas、S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及胃电频率差 异都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有肯定疗效,能调节胃肠激素,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 率,从而调节了胃肠机能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体表胃电图描记了解小儿慢性胃炎胃肌电活动规律。方法 对 30例小儿慢性胃炎和 2 0例正常健康儿童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描记。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显著下降 [(60 3 %± 1 5 8% )vs(71 6 %±1 2 0 % ) ,P <0 0 5) ] ,餐前、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 65 %所占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 (63 .6 %vs70 .0 % ,P >0 0 5 ;50 .0 %vs70 .0 % ,P >0 0 5) ,餐后节律过缓 (<2 4/min)比例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1 8.4 %± 7.2 % )vs(8.5 %± 5 .3 % ) ,P >0 0 5) ] ;实验组胃电图波形奇异、不规则复合波多见。结论 小儿慢性胃炎存在胃电节律改变 ,表现为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显著下降。胃电图可应用于小儿慢性胃炎的初筛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胃排空和胃电图参数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方法 对4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餐前餐后胃电图检测,B超测定胃液体排空功能,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根据肝功能Child-Pugh A、B、C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3个亚组;1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餐前餐后胃电图的主功率、功率比和正常慢波节律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胃电图节律紊乱明显增加(P值均<0.01);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P<0.01);血浆胃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明显升高(P值均<0.01).随着肝功能Child-Pugh A、B、C分级,肝硬化患者上述变化越来越明显(P值均<0.05).胃电图参数与胃半排空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胃电图参数分别与血浆胃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也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胃排空功能延迟可能与胃电节律紊乱,以及血浆胃动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胃电图检测,了解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变化.方法 对27例胃癌患者和27例胃癌术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胃电图检测.结果 ①胃癌组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②胃癌术后组主频和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胃动过缓百分比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③胃癌术后患者主频、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和主功率低于胃癌患者(P>0.05),胃动过缓百分比高于胃癌患者(P>0.05).结论 胃癌患者和胃癌术后患者均存在胃电节律紊乱,胃癌术后患者胃电紊乱率高于胃癌患者.胃电图检查是评价术后残胃功能的一项非侵入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同步检测38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冰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胃轻瘫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餐前,餐后胃电图主频及功率均低于正常人,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较正常人低,而<2.4次/min的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较正常人高,餐后十二指肠球部及胃体大弯侧两测试点的主频及主功率值间存在差异,结论:血浆胃动素升高与胃轻瘫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以胃动过缓明显增加,正常节律减少为特征的胃电图异常可评估胃轻瘫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杨燕  李铭  刘敏 《北京医学》2007,29(8):468-471
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儿胃电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1型糖尿病患儿50例为试验组,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GEG-5D2型胃肠电图微机处理系统,对两组患儿进行餐前、餐后各15 min的胃电图描记及数据分析,并对胃电参数的进餐前后做对照分析,参数包括胃电平均频率、平均波幅等.试餐经我院营养师测算,总热量分别为836.80KJ(200 kcal)和1255.20KJ(300 kcal)两套.所得数据采用正态性t检验.结果 对照组胃电参数变化主要表现在波幅上,1导餐前为(130.01±47.20)μV,餐后为(268.72±109.53)μV;2导餐前为(147.45±65.67)μV,餐后为(201.48±79.03)μV,1导和2导餐后均明显高于餐前(P=0.001和P=0.002);而DM组血糖控制不满意组、长病史组餐后波幅不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餐后胃动力紊乱;DM组患儿不论是否存在腹部症状,其波幅均表现为餐后高于餐前;对照组中2导餐后频率均值较餐前升高;而DM组两导联餐后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尤以胃体部为主;血糖控制不满意组餐后频率较餐前减慢;有腹部症状的患儿餐后频率变化不明显.结论部分DM患儿存在胃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5.
六味安消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六味安消胶囊(邦消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46例FD患者,停止应用影响胃酸分泌及胃动力的药物1周后,给予症状评分,并进行餐前、餐后胃电图的检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口服2周后,再次进行症状评分并检测餐前、餐后胃电图的变化。结果:FD患者口服六味安消胶囊2周后,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F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胃电参数指标进行比较:主频、主功率显著增加(P<0.05);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N%)显著增多(P<0.01),胃动过缓百分比(B%)、胃动过速百分比(T%)显著减少(P<0.01)。结论:六味安消胶囊可显著改善FD患者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主要症状,增强胃肌电活动,增加胃电图的主频及主功率,使紊乱的胃电节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李钢  林宪平 《微创医学》2002,21(3):285-28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胃电图改变.方法对76例COPD病人空腹检测胃电图,其中11例进行餐前、后胃电节律对比.结果 COPD组的胃电节律过缓、过速、混合性节律紊乱比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025).COPD组餐前、后胃电节律改变不明显.结论COPD病人胃电图的胃电节律过缓、过速、混合性节律紊乱高于正常健康人.可解释大部份COPD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差、恶心等现象.胃电图检查具有安全、方便、无痛苦、可重复的优点,而且对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胃消痞胶囊对大鼠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隔日禁食的方法制作大鼠胃运动功能紊乱模型,分别测量正常大鼠和造模大鼠的胃电图,分析正常胃电慢波节律百分比和主功率。结果正常大鼠和胃消痞胶囊各剂量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增多,主功率增加,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大鼠模型组大鼠胃电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和胃消痞胶囊可使正常大鼠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增多;可预防饥饱失常大鼠异常胃电节律的发生。有调整胃电节律的作用,这可能是其调节胃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钢  林宪平 《医学文选》2002,21(3):285-28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OPD)病人的胃电图改变。方法 对 76例 COPD病人空腹检测胃电图 ,其中 1 1例进行餐前、后胃电节律对比。结果 COPD组的胃电节律过缓、过速、混合性节律紊乱比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意义 ( P <0 .0 2 5 )。 COPD组餐前、后胃电节律改变不明显。结论COPD病人胃电图的胃电节律过缓、过速、混合性节律紊乱高于正常健康人。可解释大部份 COPD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差、恶心等现象。胃电图检查具有安全、方便、无痛苦、可重复的优点 ,而且对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相关腹水对在体胃肠平滑肌电生理和运动的影响,以及对肠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的影响。方法以5%牛磺胆酸钠溶液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急性胰腺炎(AP)模型,24h后收集腹腔液低温离心取上清液作为胰腺炎相关腹水。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实验对照、腹水模型组和Nω-硝基-L-精氨酸(L-NNA)治疗组。用Maclab数据分析系统,同时记录肠运动和电信号。记录后取各组距幽门15cm的空肠全层标本,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做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组与实验对照组的空肠运动频率和平均振幅比较无明显差异;慢波峰值频率和平均振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运动频率和平均振幅均明显降低(P<0.05);慢波峰值频率和平均振幅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伴有明显节律紊乱;L-NNA治疗组慢波频率和运动频率均恢复。反映空肠收缩的运动指标和慢波平均振幅指标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与腹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层可见n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腹水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神经元、神经纤维着色程度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炎相关腹水可引起胃肠动力抑制和胃肠电节律紊乱。胰腺炎相关腹水的这种抑制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增加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层非肾上腺非胆碱能(NANC)神经中nNOS的活性来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