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补法立论的依据。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单补为主法《金匮要略》针对具体病因运用补法之处较多,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1.1补气法《痉湿篇》…  相似文献   

2.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补法运用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亦可兼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此法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衰者补之”的经旨而运用的。论中的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正补五脏和五脏相生滋补;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按其补益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可分为峻补、平补、调补、温补、清补等。为了便于探讨论中补法,以补气、补血、  相似文献   

3.
<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虚则补之",虚证用补法,理固然矣.然而,我们在实际中医临床工作中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辨证为虚证的病人,单纯遵循"虚则补之"原则进行补益,临床疗效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4.
八、补法(一) 补法又称补益法或滋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的虚损,给予补益的方法.也即《内经》所谓"虚者补之"的原则. 补法的意义有两种:一是对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减弱的病人,直接补充肌体某种匮乏的物质,或增强其生理功能,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一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抗除病邪时,通过补益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战胜疾病. (一)适应范围补法主要适用于正气虚弱、体力衰退的患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不足,无力逐邪者.  相似文献   

5.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6.
补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主要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或补益某一脏腑虚损的一种治法,以达到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恢复健康之目的,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义。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补法首先要重视脾肾。  相似文献   

7.
补肾是指补益肾气,包括补肾阳和滋肾阴.“五脏之病,穷及必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五脏之阳靠其温煦、推动.五脏之阴靠其滋润、用养.任何疾病延久不愈,势必影响或牵及到肾.  相似文献   

8.
和法、清法、补法属医门八法中的三种治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又称补益法。清法是以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祛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郑绍周教授临证五十余载,学验俱丰,对各种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见解,其理法严谨,用药颇具匠心,今举其运用和法、清法、补法治疗发热的验案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9.
关于虚证和补法的概念,本文从略.笔者仅就针灸治疗虚证的特点谈一下个人看法. 自古即有针治多泻、灸治多补的说法,但验之临床,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都可补可泻,主要是根据具体操作方法(手技)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
总结并介绍马艳东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喘的经验,马老师认为慢性咳喘的基本病机为浊郁肺络,临证分为寒证、热证、虚证三类,治疗以“补益五脏,化浊通络;通络开窍,搜络剔浊”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补泻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针刺手法是主要因素之一。补泻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刺手法,是指采用适当的针剌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平衡阴阳的方法,它是在捻转、提插等基本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补泻针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分别用于虚证、实证、无明显虚实之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对补泻针法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尚不成熟,且近年来很少有人将相对量化的补泻针法应用于不同病证的疗效情况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2.
凡用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难经·十四难》亦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就指出了补益五脏的大法。临床中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气血双虚之不同。因此,补益剂也相应的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及补阴、补阳等五类。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互相调整。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  相似文献   

13.
谈中医补法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 ,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 ,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 ,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 :“虚者补之” ,“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补法正是根据这些治疗原则制定的治疗大法。补法基本可以分为直接补法与间接补法两种。1 直接补法  直接补法又可称为正补法。《难经·十四难》曰 :“损其肺者 ,益其气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 ;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 ,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 ,缓其中 ;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五脏精气的藏泻.认为五脏不仅主藏,而且也具有泻的功能.五脏主要藏精气,同时也藏蓄浊气;五脏的泻,不仅包括精气化为五液等向体外排出,更主要的是精气在体内向各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以及将代谢废物向六腑的传送.并认为,治疗五脏虚证,虽不能独主纯朴,但是也不可以"通"法而概论.  相似文献   

15.
虚证是指人体在正气虚弱而邪气又不太盛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根据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类型,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四虚”。在临床上,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衰的慢性病人。根据中医“虚当补之”的理论,虚证患者可应用补益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气血双补法作为一种常见补虚扶弱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起到补益气血、扶正御邪的作用。现代临床多将化疗后骨髓抑制归为“虚劳”范畴,其基本病机多为气血两虚;综合文献及临床发现应用气血双补法疗效较好。从补益气血与骨髓抑制的关系着手分析,大体将虚劳本质归为脏腑功能虚损、阴阳偏衰;治疗多从肾、脾、肝、心论治,以调补脏腑气血;同时有温、凉之异,旨在调和阴阳以指导治疗。基于此,进一步探索气血双补法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治疗中的机制与特异性联系,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瘀贯穿于虚证之始终,主张在补虚治疗时,均佐以行气活血,以提高疗效,既能祛瘀滞之患,又可防补益致壅滞之虞。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五脏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规律.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收集6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用stata10.0对各个脏腑证型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五脏证型之间两两关系密切,其中肾阳虚证与心气(阳)虚证及心阴(血)虚证相关较大;肾气不固证与脾气(阳)虚证相关较大;肾阴虚证与肝阴(血)虚证相关较大;肾气不固证与肺气虚证相关较大;心气(阳)虚证与脾气(阳)虚证相关较大;寒湿困脾证与痰湿阻肺证相关较大;肝阴(血)虚证与胃阴虚证相关较大;心阴(血)虚证与肝阴(血)虚证相关较大;痰湿阻肺证与肝风内动证相关较大;心气(阳)虚证与痰湿阻肺证相关较大.结论:心、肝、脾、肺、肾两两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所谓补法,是针对人体正气亏虚,给予补益的治疗方法。本文拟结合临床经验,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对补法进行讨论。一、补须分气血阴阳,定脏腑病位补法的应用,首先,按气血阴阳诸虚之不同,区别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型。其次,因气虚多发于脾、肺、心;血虚易见于心与肝;阴虚常表现在心、肝、肺、胃、肾;而阳虚往往涉及到心、脾、肾,所以尚须根据各脏器虚损之不同,分别补  相似文献   

20.
轩岐精言(31)     
正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黄帝内经》注释:本语是指虚证不能用泻法,实证不能用补法。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错,而是必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在临床上虚证的范围较广,从总的概念来看,不外阴虚、阳虚两大类。具体分,又有脏腑、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