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在泌尿系统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0例临床有泌尿道症状患者,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排泄期尿路造影,原始数据传送至高级后处理工作站,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重建(VR)等方法,获得完整排泄期尿路影像。结果 18例输尿管结石,3例肾盏结石;5例肾癌,2例肾盂癌;3例膀胱癌侵犯输尿管下段;1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输尿管粘连及肿胀致输尿管梗阻;1例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包绕并侵犯输尿管下段致中上段梗阻积水;外压性输尿管狭窄3例;2例肾盏憩室;2例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其中27例经手术证实,13例经临床证实。结论 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层厚薄和图像质量高等优点,能多平面、多方位三维立体显示整个泌尿系统的病变,为临床明确病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8例患者,应用GE八层螺旋CT机行双肾、双输尿管及膀胱区扫描,包括平扫、增强后多期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MPR)及三维重建(VR)对图像进行处理.结果 发现输尿管结石32例、输尿管狭窄18例,腹腔镜后输尿管损伤16例,输尿管肿瘤12例、输尿管畸形8例,榆尿管结核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及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病变,重建图像能从多角度、多个方位显示病变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诊断的信息更为丰富,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结石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9例可疑泌尿系结石的病例行腹部平片(KUB)和全腹部低剂量MS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两种方法检出结果作统计分析。记录低剂量MSCT扫描时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结果:KUB拟诊33例为阳性结石,36例阴性,其中共有47例得到证实,其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89.5%,准确性为69.6%。MSCT共拟诊泌尿系结石51例,18例阴性,其中68例得到证实,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8.6%。两种方法对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P<0.01)。低剂量MSCT扫描时CTDIw平均为4.8mGy。结论:低剂量MSCT是一种敏感、安全的泌尿系结石检查方法,优于KUB平片。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 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肠梗阻患者的X线平片和MS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44例行手术治疗,9例行保守治疗。结果:X线平片和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的病例分别为84.9%和100%。44例手术治疗患者中,38例手术结果与MSCT表现相符,包括:肠道肿瘤15例,粘连性肠梗阻15例,肠扭转4例,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胆石性肠梗阻3例,粪石性肠梗阻2例,脐疝2例,回盲部憩室炎1例。结论:对肠梗阻的诊断MSCT明显优于X线平片,其对肠梗阻的程度、部位和梗阻原因判断和病变区血供情况的了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2005—03以来我院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输尿管病变中应用3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尿路结石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泌尿系结石中各种CT表现,分析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在诊断尿路结石中的价值.方法182例患者因临床疑为泌尿系结石而行螺旋CT检查,其中128例确诊为结石,25例被确认为结石排石后病例.另外29例确诊为非结石病例.CT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分别获得皮质期,实质期及分泌期图像.分析CT表现,并记录尿路结石的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对于8种CT表现,两个观察者之间Kappa值分别为0.96、0.94、0.93、0.96、0.89、0.91、0.93和o.84,均显示有极高的判断一致性.在结石的诊断中,直接征象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85.2%)和敏感性(83.7%).但间接征象组织环征的特异性高于直接征象为96.6%.当用直接征象结合二个以上的间接征象为诊断结石的标准时,可以得到96.2%的准确性,99.3%敏感性.结论在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中,结石的直接征象结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征象可明显提高结石的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并能诊断结石排出后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共36髋ANFH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进行分期。结果:根据CT表现诊断Ⅱ期12髋,Ⅲ期15髋,Ⅳ期9髋,CT表现主要为股骨头骨小梁增粗、变形,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区及边缘围绕硬化边,高密度灶与囊变区混合存在,软骨下骨折,股骨头塌陷,股骨头变扁及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完整显示ANFH的各种征象,有助于准确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庆  熊涛  吴雷  王强  付泉水  陈洪  蒋永明 《华西医学》2010,25(10):1885-1887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multi-slice,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3D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T)技术在埋伏牙定位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5年9月-2009年8月疑埋伏牙、多生牙的患者27例,行MSCT容积扫描并经后处理重组检出的埋伏牙、多生牙患者的资料,分析MPR、MIP和VRT成像对埋伏牙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常规横轴面的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 MPR图像可清晰显示埋伏牙包埋于软组织内或骨内,沿牙列的MIP曲面重建图像可显示全牙列的全景像和牙齿的咬关系,VRT成像能清晰显示埋伏牙与邻牙的空间关系,能准确测量埋伏牙与邻牙的距离。结论 MSCT容积扫描和MPR、MIP和VRT重组对埋伏牙及其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埋伏牙和指导口腔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及其继发病变的一种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并与钡灌肠(80例)、结肠镜(60例)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三维重建与钡灌肠、CTVE与结肠镜的发现完全符合。结论 大肠充气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大肠癌的病变和范围,明显优于单独应用X线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96例患者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对病灶的数量、边缘、钙化、周围组织的浸润及肿大淋巴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甲状腺腺瘤19例,CT确诊率78.9%(15/19),14例(73.6%,14/19)病灶边缘清晰,呈低密度结节灶,3例(15.9%,3/19)边缘尚清,密度欠均,2例(10.5%,2/19)境界欠清,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CT确诊率67.3%(35/52),42例(80.7%,42/52)为多发结节,10例(19.3%,10/52)为单发结节,48例(92.2%,48/52)病灶边缘尚清,部分密度欠均,可见囊变、坏死及钙化,4例(7.8%,4/52)病灶边缘欠清,12例(23%,12/52)病灶内见间隔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甲状腺癌25例,CT确诊率88%(22/25),病灶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欠均,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及明显强化,19例(76.0%,19/25)颈部可见肿大转移淋巴结。结论根据甲状腺病灶数量、边缘与钙化特征及周围组织浸润程度、是否存在肿大淋巴结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64层CT仿真内窥镜及其它后处理对肠道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及其它后处理技术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临床怀疑肠道病变的病人进行了空气充盈法64层CT增强扫描,在ADW 4.4工作站进行重建,包括CTVE、MPR、VR、VD、MIP像。以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64层CT对肠道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75例受检病人中,经临床综合诊断49例为器质性病变;64层CT检出病变45例,漏诊5例,假阳性1例,敏感度89.9%,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97.8%,阴性预测值83.3%,准确性92%。CTVE对于黏膜面的细微病变及形态改变显示良好,但需与其他后处理方法相互结合才能做出正确诊断。结论:64层CTVE及其它后处理技术对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眶内壁纸样板变异中的价值。方法35例眶内壁纸样板变异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处理,评价纸样板变异的显示效果。结果35例纸样板变异表现为弧形或裂隙状内移;横轴位和冠状位在显示变异位置和凹陷深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矢状位(P〈0.05);对凹陷范围评估,横轴、冠状和矢状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以横轴位最准确;容积再现显示9例纸样板边缘位置的凹陷变异。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纸样板变异的显示有重要价值,横轴位和冠状位图像对眶内壁纸样板变异的显示效果良好,容积再现对评价边缘位置的变异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局灶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肺炎35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显示技术(VRT)对局灶性肺炎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35例病灶均位于肺野周边部,病变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26例,病变边缘呈锯齿状或有粗长毛刺28例,具有周围血管充血聚拢25例,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MPR及VRT在显示局灶性肺炎的形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及与胸膜的关系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结论多层螺旋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T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病人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显示局灶性肺炎的基本征象,为局灶性肺炎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多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MPR在肿瘤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横断位薄层。棘突征、短毛刺征的显示率与横断位薄层大致相同;空泡征的显示率反而较横断位薄层低。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可以弥补横断位图像显示肿瘤征象不全面的缺点,对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表现,特别是双期增强特征性改变。结果 1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显示12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伴有低密度区(囊变、坏死)。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12例呈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18例(18/19)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平均动脉期强化幅值为85.4 HU,静脉期强化幅值降低,平均为50.4 HU。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扫描征象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临床证实的CCF患者的CT资料。均行颅脑CT平扫及血管成像(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多曲面重建(M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处理图像。结果 4例为严重的复合性骨折,3例为颅骨骨折伴有脑挫裂伤,2例有颅骨、颅底骨折,3例无明显外伤;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眼上静脉迂曲扩张,7例眶内结构模糊、肿胀。患侧海绵窦均有扩大并提前显影,扩张呈典型多结节样改变7例,伴显著血管迂曲成团4例,轻度扩张伴血管迂曲1例。MPR薄层清晰显示12例颈内动脉或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处瘘口,MPR通过不同方位精确显示。VR通过带骨及减影后处理图像,从整体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静脉情况及相互关系。结论 MSCT对CCF的诊断及介入栓塞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CCF首选检查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气管、支气管病变的CT表现,比较轴位、MPR、MinP、VR及CTVB对病变征象的显示差异。结果①中央气道病变:MSCT后处理技术均能显示气道的异常,以MPR显示管腔狭窄、截断,管壁增厚及管周改变最佳;②周围气道病变:MPR能准确显示病灶与支气管的关系,CTVB可以显示亚段支气管的狭窄、闭塞,但图像模糊,而VR、MinP对其显示不良。结论MSCT能够有效地评价气管、支气管病变,其有助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破裂穿孔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破裂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总结了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25例破裂穿孔中胃2例,十二指肠球部5例,十二指肠降段1例,空肠6例,回肠7例,盲肠1例,横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MSCT表现有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周围局限性积气、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条纹征”),其中4例直观地显示破口,1例造影剂外溢。结论MSCT有利于显示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其管壁周围的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时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 疑诊肺动脉栓塞(PE)拟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40例分成A、B两组,A组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50~60 ml,B组ROI位于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阈值80 HU,对比剂总量35~45 ml,两组的其他技术参数相同.分析两种方法的CTPA图像,测量肺动脉干、右下肺静脉CT值及6级肺动脉显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各种后处理重组方法对栓子的显示率.结果 40例疑似PE患者,除B组1例严重的右心功能不良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均得到满意的图像;肺动脉干CT值和6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下肺静脉CT值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各种不同后处理技术,对不同情况下的栓子显示,各有其优势.结论 选择触发点位于上腔静脉的CTPA检查方法,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提高图像的质量;各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