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肠管肠内营养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昏迷患者78例,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鼻胃管组给予鼻胃管肠内营养,鼻肠管组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4 d,2组Alb、Hb、PA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鼻肠管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鼻胃管组(P0.01)。鼻肠管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2组误吸和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粪便分泌型IgA (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于伤后24h~48 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 d联合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 d、4 d、8 d和15 d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观察研究期间两组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1);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便S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比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失衡,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中心医院参与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50例,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采用普通胃肠营养)和治疗组(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值及胃肠道并发症等项目。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均有升高,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具有保护作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营养状况,明显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甲蓝排泄试验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合理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入院的1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治疗组,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院的同类患者127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于受伤第3、8、15天进行亚甲蓝排泄试验,根据患者尿液变蓝色的时间确定营养支持方式;对照组常规先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5 d后仍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改为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质量、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伤后3个月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后治疗组平均体质量为(56.3±5.5) kg,对照组为(52.6±5.3) 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P<0.01);伤后第14、21天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2.7±3.4)、(34.3±3.8)g/L,血红蛋白为(113.4±12.5)、(118.5±13.3) g/L,对照组分别为(28.8±3.1)、(30.7±3.3) g/L,(102.2±11.6)、(106.7±12.4) g/L,治疗组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23%(124/133),对照组为84.25%(107/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P<0.05).结论 根据亚甲蓝排泄试验来确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合理营养支持方式,可为患者合理提供全面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静  朱京慈 《护理研究》2007,21(34):3128-3130
[目的]观察生态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继发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重型颅脑创伤模型,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创伤对照组(Ⅰ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生态营养组(EC组),创伤喂养1 d、3 d、5 d取标本,采用液相竞争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结果]EC组、EN组和Ⅰ组3个时相点的血清TNF-α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P<0.01);EN组与Ⅰ组相比血清TNF-α在3个时相点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组创伤喂养3 d、5 d血清TNF-α含量低于Ⅰ组(P<0.01或P<0.05);EC组在不同时相点血清TNF-α含量与E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重型颅脑伤后给予生态营养可以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从而降低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延迟性肠内营养(术后48 h后),研究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 h内)。观察不同时机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腹胀、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感染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 d、7 d、14 d,两组内白细胞计数均下降,且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反应蛋白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 d、7 d、14 d,两组内C反应蛋白均下降,且观察组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6%高于观察组的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明显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自配营养液组54例,商品营养液组52例和普通流质组46例.除肠内营养物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及静脉营养物保持一致,比较各组患者近、远期营养状况,临床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自配营养液组与商品营养液组在患者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及临床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流质组比较,自配营养液组在改善临床预后及营养状态上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配营养液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抗应激能力,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效果及预后.方法 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使用营养液前、使用后7 d、14 d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脂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代谢和预后情况.结果 EN组使用后7 d、14 d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检验指标高于PN组,EN组好转率80%、感染性并发症40%,PN组好转率70%、感染性并发症8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有保护肠粘膜屏障、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内、肠外复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5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复合营养,患者于伤后2d开始应用EN,用PN补充EN的不足,7d后EN达全量.对照组采用常规延迟性EN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围(MAMC);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治疗14 d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Alb (g/L):35.28±2.13比30.30±2.56,Hb (g/L):135.7± 13.5比113.5±15.5,TLC(×109/L):1.62±0.41比1.35±0.48,MAC (cm):26.62± 1.97比23.19±1.56,TSF (mm):10.95±3.80比8.87±2.25,MAMC (cm):23.63±2.36比20.30±2.07,均P<0.05],治疗组发生并发症例数[感染5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反复消化道出血4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6、4、7例),且预后转好例数多于对照组(16比7),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比25.0%,P<0.05).结论 EN+PN复合营养支持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患者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两种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组(研究组80例)和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组(对照组80例)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呕吐、反流、腹泻、便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输注泵鼻饲肠内营养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鼻饲肠内营养法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6):2927-2928
目的探讨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腹胀、便秘、腹泻、肌肉萎缩、感染、抑郁、焦虑、转氨酶升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数、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腹泻、感染、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研究组腹胀、便秘、肢体肌肉萎缩、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外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文军  丁正斌  全伟 《临床医学》2008,28(11):37-3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最佳方式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和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治疗后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评估与检测。结果治疗组在疗效与并发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后的早期正确的营养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是一条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36~48 h置胃管开始能全力鼻饲,对照组于受伤2 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待肠鸣音出现后(约5~7 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及2 w后分别测定血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及淋巴细胞总数(TLC)、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使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热能和蛋白质,增加机体抵抗力,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伤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d开始使用了合生元(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4、8、15d分别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的表达,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8、15d外周血CD3+、CD4+、CD4+/CD8+的表达比对照组高(P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35.0%vs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加强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加强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外复合营养加强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浓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加强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恢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态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血清和胃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将7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组5只)、创伤对照组(I组,23只)、肠内营养组(EN组,23只)和生态营养组(EC组,23只).分别于创伤喂养后第1,3,5天取标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检测血清和黏膜中的SOD和MDA含量,计算胃溃疡指数(UI).结果 EN组创伤喂养3,5 d UI与I组相比下降明显(P<0.01).EC组与I组相比3个时相点UI均明显下降(P<0.01).EC组与EN组相比创伤喂养3,5 dUI下降显著(P<0.05).EC组、EN组、I组与C组相比,血清和胃黏膜SOD都显著下降,EN组和I组与C组相比MDA升高明显(P<0.01).EC组创伤喂养3.5 d血清MDA与c组相比升高不明显(P>0.05).EC组、EN组与I组比创伤喂养3,5 d血清与胃黏膜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EC组在创伤喂养1 d SOD、MDA含量与E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2个时相点血液和胃黏膜中SOD活性明显增强、MDA显著下降(P<0.05). 结论 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补充含益生菌的生态营养可显著增强血清和胃黏膜中SOD活性,从而促进清除血清和胃黏膜中MDA的能力,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颅脑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医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及护理,实验组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和免疫状态,记录2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7 d后CD_3~+、CD_4~+、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能够改善ICU颅脑损伤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073-2074
比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在医院中随机选取收治的100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观察组在体重指标及平均体重方面、营养指标回复方面、并发症及护理时间方面、治疗有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较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免疫肠内营养组(IEN组)20例,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EN组)20例,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以健康人为对照组,15例.各组患者于伤后1 d开始营养支持,伤后1 d、3 d、5 d、8 d检测外周血T细胞哑群及血清中PA、RBP、IL-2、IL-4浓度.结果 IEN及EN支持8 d后,患者的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蛋白PA、RBP较伤后1 d有极显著增高(P<0.01),但IEN组与EN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IL-2浓度在伤后8 d均较伤后1 d有显著增高(P<0.01),IEN组增高较EN组更显著(P<0.05);在伤后8 d,IEN组IL-4的浓度下降明显且与EN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N组相比,IEN组患者的SIRS持续时间短及感染并发症率低.结论 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及提高创伤患者l临床预后方面,IEN要较EN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