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P),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探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LP与HBV-DNA的关系,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用于评估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对HBV-LP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患者HBV-DNA和HBV-LP下降趋势一致,HBV-LP出现阴转的时间要晚3个月于HBV-DNA阴转;抗病毒治疗无效的患者HBV-DNA和HBV-LP都是始终没有出现阴转;抗病毒治疗效果反复组中患者HBV-LP始终没有出现阴转,HBV-DNA则暂时阴转.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可用于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的疗效。方法共66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治疗组A26例,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5个月;治疗组B10例,α2b干扰素和α1胸腺肽联合治疗1个月后停用拉米夫定,然后继续两药联合治疗5个月;对照组30例,直接停用拉米夫定,不用其他任何抗病毒药。定期进行血清肝功和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A和治疗组B的HBVDNA阴转率和HBeAg/HBeAb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采用α2b干扰素或α2b干扰素加α1胸腺肽进行后续抗病毒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干扰素(INF)-α和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的应用,虽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上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IFN-α的长期有效率仅为30%-40%,抗病毒新药核苷类似物拉米呋啶(lamivudine)和华米可维(famiclovir),也存在着抗病毒作用短暂、易于诱发DNA多聚酶突变而形成耐药以及停药后易复发等特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目前技术虽不成熟,但却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广泛的空间,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反义核苷酸技术和外源基因的转导表达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型核苷衍生物十八烷氧乙基替诺福韦酯(ODE-TFV)在体外及体内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并研究其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方法 分别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2.2.15细胞和DHBV感染的1日龄北京鸭为体外和体内模型,评价ODE-TFV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活性.结果 2.2.15细胞培养法实验结果显示,ODE-TFV抑制HBV DNA复制的IC50值为(0.38±0.18)μmol/L,抑制活性较阳性药TFV-DF和3TC分别强约18倍和13倍;ODE-TFV 100 mg/kg和200 mg/kg组,在给药7d和停药3d显示有显著性的DHBV-DNA抑制活性(P< 0.01、P<0.05);在鸭体内模型中,ODE-TFV 100 mg/kg和200 mg/kg能够明显改善DHBV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有一定量效关系.结论 ODE-TFV不仅在2.2.15细胞内对HBV-DNA有抑制活性,而且能有效地抑制鸭体内DHBV-DNA的复制,并具有改善肝脏病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外抗HBV药物筛选的研究刘庄综述傅希贤审校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感染HBV的大约二十亿,其中三亿为慢性携带者,并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病毒科,因其感染宿主较窄,阻碍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7.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充足的发展,其对乙型肝炎的转归、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rma,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50万人死于肝细胞肝癌[1],肝癌居我国癌症死亡的第3位.众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彻底的解决方案,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它决定病毒能否成功感染细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识别蛋白”,在宿主细胞表面则有相应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特定细胞的首要步骤是病毒颗粒与其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易感性和嗜肝细胞性,感染早期存在于HBV外膜的抗原特定肽段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识别并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HBV的复制周期。因此病毒的受体是HBV进入肝细胞的门户,阻断HBV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多数病毒与其细胞受体的关系得到了鉴定,对HBV虽然报道了很多可能起作用的受体,但至今仍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受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BV的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机体清除HBV的重要免疫机制是感染早期出现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启动机体清除HBV过程,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形式是细胞因子介导的非肝细胞损伤性清除HBV机制,机体在清除HBV过程中并非必然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IFN及其它细胞因子,从而通过上述机制直接地、积极主动地清除HBV.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HBsAg阳性标本分别做HBsAg定量检测和HNB-DNA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对10例患者地行随访检测以上项目。根据测得的HBsAg含量将200例标本分为五组,计算出各组HBV-DNA阳性率,发现随HBsAg含量增高,HBV-DNA阳性率也显著增高(P〈0.01)。根据HBVe系统不同模式分组显示,随HBV感染好转,HBsAg含量也随之降低(P〈0.05)。对6例HBV-DNA转阴患者HBV-DNA转阴前后的HBsAg含量比较,发现随HBV-DNA转阴,HBsAg量也显著降低(P〈0.01)。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说明血清中HBsAg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HBV的情况,HBsAg定量检测可作为间接反  相似文献   

13.
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诊断方法的可能性。方法:查阅国际上主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诊断标准和现行技术,通过将基因芯片技术与目前用于HBV基因分型的技术方法进行对比,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诊断方法的可能性。结果:HBV的基因分型,既可通过全基因序列比对,也可通过片段基因序列比对,片段基因序列比对是实际工作中HBV基因分型的主要方法,现有报道的技术主要为型特异引物(SSP)PCR扩增法和PCR扩增型特异探针(SSO)杂交法。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敏感、高通量和能够平行检测DNA类型等特点,技术类型属于PCR扩增型特异探针(SSO)杂交法。尚未见有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的报道。结论:借鉴现有的PCR扩增型特异探针(SSO)杂交法,如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显色技术,理论上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诊断的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具有高效、快速和廉价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彻底的解决方案,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它决定病毒能否成功感染细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识别蛋白”,在宿主细胞表面则有相应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特定细胞的首要步骤是病毒颗粒与其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易感性和嗜肝细胞性,感染早期存在于HBV外膜的抗原特定肽段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识别并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HBV的复制周期。因此病毒的受体是HBV进入肝细胞的门户,阻断HBV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多数病毒与其细胞受体的关系得到了鉴定,对HBV虽然报道了很多可能起作用的受体,但至今仍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受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BV的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5μg、5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O.05)。结论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对研究HBV基因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HBV的复制和致肝细胞病变的关系,HBV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HBV转基因小鼠及其在研究HBV中的应用进用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转录起始区域设计硫代反义寡核苷酸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 DNA)复制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合成分别基于DHBV PreS1、PreS2、S抗原启动基因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应用Southern blot实验和cpm计数测定其对原代鸭肝细胞中及雏鸭中感染DHBV的DHBV DNA的作用。结果:在1.5μmol/L浓度下,体外抑制率分别是61.5%,69.3%和62.4%。选取PreS1抗原基因起始区段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进行整体动物实验。每只动物每天按10μg/g体重静脉注射一次,共给药6d。对动物肝脏进行取样分析表明,在此剂量下,对DHBV DNA的抑制率可达87.9%。结论:本实验所设计的针对转录起始区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在体内外对DHBV DNA复制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了在这一区域设计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确定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方法 采集山西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利用PCR扩增得到HBV的S基因和C基因;用MEGA3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基因型。结果 约93%样本的HBVS基因和C基因序列均位于HBV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C,近7%的样本其S基因和C基因序列位于系统发生树的基因型B。结论 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乙肝病毒多数为基因型C,少数为基因型B,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简单、易得的小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在过去的2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了多种嗜肝DNA病毒,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但这些嗜肝DNA病毒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尚无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利用。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学者们开始研制HBV转基因小鼠使HBV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最近,研究者们又将人原代肝细胞或肝组织移植于鼠进行HBV感染的研究。本文将系统讨论近些年来应用于HBV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简单、易得的小动物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在过去的2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了多种嗜肝DNA病毒,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但这些嗜肝DNA病毒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尚无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利用。自从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学者们开始研制HBV转基因小鼠使HBV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最近,研究者们又将人原代肝细胞或肝组织移植于鼠进行HBV感染的研究。本文将系统讨论近些年来应用于HBV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