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口温与腋温测量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温与腋温的关系及测量时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挑选高职护理专业健康学生40名,按常规方法测量体温。测量时间选择6:00和14:00。每个时间段每名学生舌下左右各放1支、左右腋下各放1支体温计,2min取出口内左侧的1支,3min取出另1支,分别读数记录;7min取出左侧腋下的1支。10min取出另1支,分别读数记录。结果 舌下、腋下体温大多在36.0~36.6℃;14:00腋温10min与7min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口温测量时间可以采用2min;早晨腋温测量时间可以采用7rain;下午测腋温的时间不得少于10min;腋温加0.2~0.3℃代替口温比较合适。口温与腋温下午更接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口温与腋温的关系及测量时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挑选高职护理专业健康学生40名,按常规方法测量体温.测量时间选择6:00和14:00,每个时间段每名学生舌下左右各放1支、左右腋下各放1支体温计,2 min取出口内左侧的1支,3 min取出另1支,分别读数记录;7 min取出左侧腋下的1支,10 min取出另1支,分别读数记录.结果 舌下、腋下体温大多在36.0~36.6 ℃;14:00腋温10 min与7 min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口温测量时间可以采用2 min;早晨腋温测量时间可以采用7 min;下午测腋温的时间不得少于10 min;腋温加0.2~0.3 ℃代替口温比较合适.口温与腋温下午更接近. 相似文献
3.
测量腹股沟温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量体温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教材中介绍的口腔、腋下及直肠测温法[1]监测体温,为探讨一种新的测体温方法,笔者对118名卫校学生同时测量腋温和腹股沟温,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校护理及社区医学专业各1个班的学生共118名,其中男30名、女88名,年龄15~19岁,平均18.0岁。1.2 方法测量前常规法检查体温计[1](腋表)。每人发放两支同型号体温计。采用自身对照法同时测量腋下及腹股沟部位体温。腋温按常规法[1]测量。腹股沟温测量法:被测者侧卧,擦干腹股沟处汗液,下腿弯曲约呈135°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产妇肘温、腋温及腹股沟温的差异性,探讨适用于测量产妇体温的最佳部位.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19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腋温、肘温、腹股沟温,10 min后同时取出,并记录.结果 剖宫产及顺产产妇3个部位的体温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产妇的肘温与腋温比较、肘温与腹股沟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腋温与腹股沟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为避免产妇生理变化导致的腋温升高,可用腹股沟温代替腋温,以准确反映产妇体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6.
从局部解剖学的角度,对50侧成人标本的肩胛下血管及其分支旋肩胛血管和102侧成人肩胛骨腋缘进行了观察测量,测得肩胛下动脉外径为4.3mm;长2.9cm;旋肩胛动脉外径为3.2mm,长4.6cm。肩胛骨腋缘长13.4cm,上1/3,中1/3的厚度分别为13.9mm,11.0mm和7.4mm,依据观测结果,可设计以肩胛下血管及其分支为蒂肩胛骨腋缘转位修复肱骨中,上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产妇腋温测量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产妇测量腋温时腋表夹测的最佳时间,选自愿参与的120例产妇,分别将水银温度计同时放置于腋窝左侧和右侧测量体温5 min和10 min.结果左右侧腋温比较,差异无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出产妇测量腋温的时间可由常规的10 min改为5 min.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臀部皮肤温度测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臀部皮肤温度测量临床应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方法对124例新生儿进行不同部位体温观测,比较不同情况下臀部皮温与腋温和肛温的关系。结果同一环境温度下,腋温与肛温、臀温与肛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臀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不同环境温度下相同部位体温比较,腋温、肛温及臀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臀部皮肤测温法可替代腋温测量法,能客观地反映新生儿体温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肩周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方法繁多,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阻滞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我们随机选择40例肩周炎病人,分别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盲探法行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确定改良关节镜下Latarjet术中肩胛下肌劈裂窗口与腋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改良肩胛下肌劈裂方法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9具成人防腐肩关节标本,逐层解剖并最终确认腋神经于肩胛下肌前方表面走行方向。保持肩关节中立位,用克氏针于右肩关节盂圆4:00位置(左肩关节盂圆7:00位置)由后往前穿过肩胛下肌,记录前方穿出点(A点,即Latarjet手术过程中肩胛下肌劈裂点),分别测量A点与腋神经的垂直及水平距离。结果 肩关节中立位下,A点与腋神经的水平距离为27.37(19.80,34.55)mm,垂直距离为16.67(12.85,20.35)mm。结论 于肩关节中立位时,采取射频从右肩关节盂圆4:00位置(左肩关节盂圆7:00位置),由后向前穿过并向外劈裂肩胛下肌时,损伤腋神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屈臂过胸与屈臂过腹测得的腋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186名健康青年女性,第1天先屈臂过胸测试腋温5 min,间隔10 min后换屈臂过腹测试5 min;第2天先屈臂过腹测试腋温10 min,间隔10 min后换屈臂过胸测试10 min.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腋温及受试者对两种测温方式的评价.结果 两种屈臂方法测得的腋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屈臂过腹时诉上肢酸胀费力的受试者显著低于屈臂过胸,更多受试者反映前者更易于夹紧和更易于接受(均P<0.01).结论 屈臂过胸和屈臂过腹测试对腋温均无影响,但要以患者舒适为宜.不论采取哪种测量方法,时间5 min即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屈臂过胸与屈臂过腹测得的腋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186名健康青年女性,第1天先屈臂过胸测试腋温5min,间隔10min后换屈臂过腹测试5min;第2天先屈臂过腹测试腋温10min,间隔10min后换屈臂过胸测试10min。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腋温及受试者对两种测温方式的评价。结果两种屈臂方法测得的腋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屈臂过腹时诉上肢酸胀费力的受试者显著低于屈臂过胸,更多受试者反映前者更易于夹紧和更易于接受(均P〈0.01)。结论屈臂过胸和屈臂过腹测试对腋温均无影响,但要以患者舒适为宜。不论采取哪种测量方法,时间5min即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温测量仪测量人迎穴温度代替测量额温的可行性,寻找一种准确快速且安全可靠的体温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在院患者148例,同时分别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的腋温,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患者额温和人迎穴温度。结果腋温、额温及人迎穴温分别为(36.71±0.06)℃、(36.21±0.06)℃、(36.18±0.06)℃,三种方法测得的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迎穴温、额温分别与腋温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人迎穴温与额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测温仪只宜用于体温初步检测;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体温时,可选择人迎穴代替前额测温,既简便快捷又避免伤害眼部晶体。 相似文献
16.
电饭锅检测线是采用空烧来代替煮饭,测量限、保温通电时间的模拟方法来间接反映限温、保温的。用概率理论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和功率对空烧时间(限温、保温通电时间)进行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体不同部位用不同体温计测量体温值的差异,为临床体温测量部位和工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身同期对照设计,以手持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量前额、颞部、颈部正中、颈部外侧、眼内侧角、耳垂后、耳道7个体表位置温度,分别间隔距离1.5cm、5.0cm进行测量,同时以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作为参照。结果共纳入患者76例。非接触式红外温度计测得7个部位的体温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1.5cm组与间隔5.0cm组,均P0.01),耳道温度最高,前额温度最低。非发热患者前额、颞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热患者前额、颞部、颈部体温与腋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差最大的前额温度与腋温差值可达0.62℃;耳道温度最接近腋窝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道温度更接近腋温,推荐在发热筛查时以耳道作为测量部位。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与体表皮肤间隔5.0cm测量体温可以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接触风险,但测量耳道时可适当缩短测量距离以使测量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8.
19.
腋路加肌间沟联合臂丛麻醉在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1年,我院对上肢手术采取腋路加肌间沟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行单侧上肢手术87例,年龄14~65岁。手术部位:手部25例,前臂19例,上臂14例,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29例。1.2麻醉方法肘关节以下手术先以腋路为主,1%利多卡因1:20万单位肾上腺素30ml~35ml,适量加用肌间沟阻滞(麻药同上)15ml~20ml;肘关节以上同时采用两种阻滞,各给药20ml~30ml;肩关节手术单纯用肌间沟法。术中追加用药一般选用肌间沟阻滞,用药20ml。(下转第53页)收稿日期:2002-09-…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