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例颅脑外伤病人采用GECT 90 0 0型 /GEHis peedFX /i螺旋CT行头颅平扫。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 7例 ,均为儿童 ,CT显示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灶 6例 ;严重脑外伤患者 18例 ,成人多见 ,CT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9例 ,脑叶区 6例 ,两者同时存在 3例 ;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塞 5例 ,复查CT发现脑梗塞 2 0例 ,其中术后 4例。结论 :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塞时 ,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 ,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 ,更应做CT复查 ,明确是否出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和CT表现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了27例平扫、增强病例的CT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病灶大小、部位等CT表现与出血性梗塞病理演变过程的关系。结果 大面积梗塞发生的出血几率频率,出血灶形态各异,周围无水肿区,强化改变与单纯出血或梗塞不同。结论 CT是诊断出血性梗塞的方便而有效手段,可监视大面积梗塞的治疗转归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对无症状性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9例无症状性肾癌的临床和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个别病例用靶技术及延迟扫描。结果 本组CT诊断肾癌5例,高度怀疑3例,手术病例均为透明细胞癌,术前CT误诊肾良性肿瘤1例。结论 无症状性肾癌是一种机遇性诊断,CT在定性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肝转移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转移瘤病灶形态、大小、密度、数目、特殊征象及其肝内分布,病灶增强前后大小比较和肝外转移等CT表现。结果:65例转移灶3个以上,10例病灶2个,25例病灶仅有1个;71例病灶位于右肝或主要位于右肝,11例左、右叶病灶相等,18例病灶位于左叶或主要位于左叶;97例肝转移瘤病灶均呈低密度,3个合并脂肪者2例病灶呈高密度,1例呈等密度;206个转移灶中125个平扫病灶较增强后为小,占60.7%,81个病灶大小增强前后基本相同,占39.3%;牛眼征、囊性坏死征、液-液平征和肿瘤内钙化发生率分别为8%、3%、2%和4%;18例CT检查的同时发现肝外转移。结论:病灶大小不等、多发弥漫和中心性坏死,边缘强化是肝转移瘤的基本CT表现,增强扫描是准确判断病灶大小必不可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笔者报告5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资料证实的脊椎结核,并对其骨破坏的类型,尤其碎裂型骨破坏(21/56,38%)及其诊断价值和环形强化的形式等作了分析和讨论。和一些作者的报导不同,本组病例中椎体后部的受累(47/56,84%)及硬膜外浸润(17/56,30%)颇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Caroli病的CT诊断(附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aroli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Caroli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Caroli病Ⅰ型 1例 ,CT表现为肝右叶近肝门区肝内胆管呈囊状扩张 ,伴肝内胆管多发结石 ,无肝硬化、脾肿大和门脉高压。Caroli病Ⅱ型 6例 ,CT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后无强化 ,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肝内胆管 ,呈囊状或柱状扩张 ,并沿胆管走行分布 ;均合并有肝硬化、脾肿大及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 ,合并胆管结石 5例、肝脓肿 1例、腹水 1例。结论 CT对Caroli病的诊断及明确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后脑梗塞是指头部外伤后伴发或继发的脑梗塞 ,近些年随着 CT的普遍应用 ,外伤性脑梗塞的报告日渐增多。本文就我院收治的 2 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996 - 10~ 2 0 0 1- 0 1因颅脑外伤在本院行 CT检查的 4 5 0 0例中 ,共发现外伤性脑梗塞 2 1例 ,占 0 .4 7%。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3~ 5 4岁 ,其中 <12岁 13例。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分两组 ,轻型 8例小儿病例外伤后 3h~ 7d就诊 ,除了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或失语外 ,患者意识清楚 ,临床症状较轻 ,该型的主要特点是全部见于小儿 ,多为较轻的外伤 ,神经系统体征迟发出现。重型 13例 ,…  相似文献   

10.
总结分析60例外伤性脑梗塞;其中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治疗36例。结果,恢复良好40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认为外伤性脑梗塞系由脑血管受压、痉挛及血管内膜损伤、早期微血栓形成所致,CT扫描可为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较常见,而外伤性脑梗死国内文献[1-4]虽有报道但不多见,可见于大脑颞叶、枕叶及顶叶,多见于基底节-内囊区,临床上出现相应的脑梗死症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4~2005年外伤性脑梗死病例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9个月~68岁,平均23.3岁;年龄<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3.
CT增强诊断肾梗死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梗死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为腹部或肋胁部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发病时患者多急诊就诊,而急诊CT平扫易于漏诊[1].本文利用CT增强扫描诊断4例肾梗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AICI)不同时段的CT表现。方法 AICI129例,按发病时间和首次CT检查结果,CT分为5期:(1)HAP:超急性期6h之内,56例;(2)AP:急性期7-24h,24例;(3)SAP;亚急性期2-7d,27例;(4)SP:稳定期8-14d,7例;(5)CP;慢性期15d以上,15例,对复查病例出现的征象变化分列为5种;首次出现新病灶,原病灶扩大或增加,原病灶无变化。原病灶消失,仍然阴性等,其中以前两种变化列为阳性率统计;并按复查时间的先后分别设置四个时段;A:24h之内,B:2-7d,C:8-14d,D:15d以上。结果 首次CT检查发现病灶总阳性率为58.91%;各期的阳性率分别为:HAP21/56例,37.5%;AP14/24例,58.33%;SAP21/27例,77.78%,SP5/7例,71.43%,CP15/15例,100%,按四个不同时段复查结构显示阳性率的出现与随诊时间存在差异。结论 AICI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CT表现,首次CT检查结果仅能说明病灶的阶段性改变;建立不同时段的CT复检制度既有利于发现新病灶及观察原病灶的变化,也有助于临床对病灶的变化和归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5.
青科  赵振国  隋海晶 《上海医学影像》2005,14(3):179-180,188
目的提高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方法本文对4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超急性期CT表现为MCA高密度征、点状征及MCA供血区早期缺血梗死的表现:如豆状核边缘模糊,密度减低;岛叶密度减低,相应侧裂池变窄;颞叶灰质密度减低,脑沟变窄或消失,灰白质界限不清。结论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表现特别对最早出现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其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创伤青壮年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及CT影像特点。方法对23例青壮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梗死病灶的形态和部位特点,对治疗结果进行随访。结果长期酗酒者14例(61%);高血压并长期服用降压药者5例(21%);4例(18%)无明确诱因。23例中4例表现为腔隙性梗死(18%),3例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13%),16例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分水岭梗死(69%)。23例中18例治愈,5例明显好转。结论青壮年非创伤急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调控失当、脑内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长期酗酒、高血脂是诱因。CT显示青壮年脑梗死以动脉供血分水岭区脑缺血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PS]的差异,分析梗死侧血管通透性增高表现.结果 急性脑梗死灶核心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脑组织与健侧脑组织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TP和PS呈延迟和增高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治疗后在行常规CTP后延迟30 min平扫,可见梗死区域内高密度对比剂外渗改变,其PS值高达(9.20±1.43)ml/100 (ml·min).结论 CT血管PS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继发出血或脑出血转化的监测,指导临床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参数变化与继发出血(HT)的相关性。方法:75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证实脑梗死的动物3~72h依次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并获得PS图。采用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方法对病理证实的HT进行分型。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比较无HT与不同程度HT组之间PS差异及PS值增加幅度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59只(78.67%)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其中无HT组21只(35.59%,21/59)、HI组31只(52.54%,31/59)、PH组7只(11.87%,7/59)。各组脑梗死区PS值升高均以3h最明显,此后逐渐下降。非HT组与HT组3h、6h、12h及48h、72h病变区P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10),24hHT组PS值与非HT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93)。PH组3~12h病变区PS值明显高于HI组(P=0.019~0.030),24~72h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12h、48h及72hPS与HT的有无及程度明显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18~0.805(P=0.004~0.000);3h及24h时间点二者仅为中度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564及0.553(P=0.000及0.01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PS与HT的发生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HT组微血管结构破坏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