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跑台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BBB评分、损伤部位水通道蛋白-4(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SCI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50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造模成功(40只)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跑台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术后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SCI部位行GFAP和AQP-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IO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假手术组BBB评分为21分。余4组术后1 d的BBB评分为0~1分,随着时间延长,评分逐渐增加,除假手术组外,余4组术后4周的BBB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联合组大鼠的BBB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超短波组同时间点比较,跑台组术后4周[(12.88±3.04)分],联合组术后2周[(10.12±1.13)分]、3周[(12.38±1.19)分]及4周[(14.50±1.31)分]的BBB评分较高(P<0.05)。SCI术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及联合组AQP-4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联合组AQP-4 IOD较超短波组低(P<0.05)。SCI后4周,超短波组、跑台组、联合组GFAP IOD均较对照组低(P<0.05)。与超短波组比较,联合组GFAP IOD较低(P<0.05)。与跑台组比较,联合组GFAP较低(P<0.05)。 结论 跑台训练、超短波治疗均对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损伤部位的AQP-4和GFAP表达有关,且联合应用的疗效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巢蛋白(nestin)、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蛋白表达来探讨电针(EA)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疗法(BWSTT)干预脊髓损伤(SCI)的作用。 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组(电针+训练组)。用美国NYU脊椎冲击损伤仪致大鼠T9—T10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模型。BBB运动功能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时间点损伤段脊髓NGF和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BBB评分显著增加,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增加,与电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治疗组脊髓损伤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NGF和Nestin的表达显著增加,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①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NGF和nestin的大量表达来促进神经再生。②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对轴突再生微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动物健康成年比格犬15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每组5只。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建立脊髓半切损伤模型。从损伤后第8天起,运动训练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模型组不训练。于损伤后第60天处死,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周围区表达硫酸软骨素糖蛋白(CSPG)的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SPG在损伤周围区的表达水平,采用银染技术观察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情况,采用改良Tarlov评分评估各实验组动物运动功能。 结果运动训练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SPG的阳性细胞数为(19.50±1.17)%,较模型组(65.80±3.69)%明显减弱(P<0.05);Western blot显示CSPG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为100%,模型组为(189.00±11.75)%,运动训练组为(117.00±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训练组神经轴突更加完整,排列更加规则、致密,溃变要少于模型组,运动功能评分显示运动训练组为4.20± 0.23,高于模型组(3.3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康复训练可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SPG等轴突再生抑制因子,改善受损轴突的再生微环境,促进机体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取4周龄SD雌性大鼠5只,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按1︰2传代扩增,用3~4代细胞进行移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雄性大鼠80只分为模型组(伤后不干预)、BMSCs移植组(SCI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进行BMSCs移植)、步行训练组(模型制备成功后的第2天开始步行训练)、联合组(模型制备成功后进行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各20只。采用医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制备SCI模型,伤后按分组进行BMSCs移植和步行训练,分别于伤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四组大鼠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估结束后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并观察四组损伤区脊髓组织神经纤维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步行训练组、联合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BMSCs移植组、模型组,干预三组SCI后2周、3周、4周BBB评分均明显升高; SCI后2周、3周、4周,干预三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联合组BBB评分均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 BMSCs移植组SCI后3周、4周BBB评分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联合组SCI后4周BDNF、NSE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联合组明显高于步行训练组、BMS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高于步行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步行训练联合BMSCs移植能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调控神经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SCI+神经环路磁刺激组,每组12只。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SCI+NC-MS组接受真刺激,另外两组接受假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14d、21d采用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提取损伤区脊髓,HE染色观察各组损伤区脊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脊髓中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①行为学: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显示SCI+NC-MS组术后7d、14d、21d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SCI+SS组(P<0.001);②HE染色显示,相对于SCI+SS组,SCI+NC-MS组的脊髓结构改善,病变程度相对减轻;③Western Blot显示,和SCI+SS组相比,SCI+NC-MS组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的早期应用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 结果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m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跑台及转轮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及ED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只)、训练组(8只)和假手术组(6只)。对照组和训练组制备T9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T9椎板切除术,而不损伤脊髓。去除死亡及造模失败大鼠,最终17只大鼠完成本研究并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6只、训练组5只、假手术组6只。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BBB评分,以后每周进行BBB评分。训练组术后第2天开始转轮及跑台训练,每周5次,持续8周;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用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固定,包埋后行冰冻切片,损伤处脊髓切片行尼氏染色、ED1及GFAP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空洞及损伤面积及炎症细胞表达。 结果①术后第2天,假手术组的BBB评分为(20.58±1.44)分,得分最高;对照组和训练组大鼠的后肢失去运动能力或仅残存一个或两个后肢关节轻微运动,2组大鼠的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定后训练组开始治疗,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显示更高的BBB评分(t2,29=6.13,P<0.001),而术后3周、5周直到术后8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周和第8周时,训练组的BBB评分分别为(13.60±1.71)和(14.60±1.26)分,而对照组评分较低[(11.83±0.72)和(12.17±0.94)分];但术后2周和4周时,对照组与训练组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脊髓挫压伤会导致空洞,局部组织结构的丧失,损伤中心白质和灰质均发生变化,空腔会延伸几个毫米,尚存完好的组织淡染并显示部分脱髓鞘变化和小的空腔;假手术组脊髓很完整。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能显著减小损伤面积(P<0.05),但不能减小空洞面积(P>0.05);脊髓损伤后ED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905.08±807.38)个],主要表达在空洞周围,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的ED1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687.20±458.02)个],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挫压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与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损伤面积及损伤处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Nogo-A及NgR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80只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细胞移植组、康复训练组及模型组。联合治疗组及康复训练组于制模后次日给予滚筒训练与跑台训练,每周训练5 d;联合治疗组与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时,将体外培养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受损脊髓中。每周采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3,7天时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脊髓中Nogo-A及NgR蛋白表达。 结果从脊髓损伤后第2周开始,发现联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第5周时康复训练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各组大鼠Nogo-A及NgR蛋白起始均呈现高表达、随后快速下降等特点,以干细胞移植第7天时联合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最显著,细胞移植组次之,康复训练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抑制受损脊髓中Nogo-A、NgR蛋白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小脑细胞脑浦肯野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方法:选取10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包括假手术组、SCI组、SCI运动组。SCI运动组大鼠于术后开始跑台运动训练,BBB评分评定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取小脑组织,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检测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脑中浦肯野细胞caspase-9、mGluR1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小脑中浦肯野细胞caspase-3、mGluR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yt-C、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SCI+TT组BBB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小脑组织中浦肯野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失去正常形态;小脑中凋亡相关蛋白Bax、Cyt-C、活化caspase-9、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表达显著降低;浦肯野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增加,mGluR1表达降低(P<0.05)。与SCI组相较,SCI+TT组评分BBB评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脑组织中浦肯野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占比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Cyt-C、活化caspase-9 、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Bcl-2表达升高;浦肯野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下降,mGluR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跑台运动训练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持续性脊髓压迫对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压迫时间对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和不同压迫时间为参数,自行设计一种犬的运动—静止压迫型SCI模型,选择T13为损伤中心,压迫脊髓,当 CSEP波幅下降达基础值的 50%时,维持静止压迫。将28只犬随机分为A、B、C、D 4组,A、B、C组脊髓分别受压30 min、90 min和180 min,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行为学变化。结果 损伤组脊髓组织学均有损害,MRI显示损害程度随脊髓受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 P<0.01);至术后28 d,各损伤组动物后肢功能均有恢复,BBB分级评分法评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SCI后持续性脊髓压迫能加重损伤程度,应尽早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2.
胚胎脊髓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胚胎脊髓移值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V+F组胚胎脊髓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P+F、FSC组(P<0.01),细胞分化比较好,突触较成熟,界面区也无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带血管蒂周围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探讨吩噻嗪类药物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Allen's重锤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采用三氟啦嗪治疗,利用氢清除法测量脊髓血流量,观察三氟啦嗪对脊髓损伤后平均系统动脉压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结果:在肾上腺素维持系统动脉压的条件下,三氟啦嗪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单一肾上腺素无此效应。结论:三氟啦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吩噻嗪类药物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脊髓血流量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音叉震动觉检查在急慢性脊髓压迫症初步定位诊断中的价值及方法。【方法】对临床可疑患者用128Hz音叉从踝骨开始依次向上检查骨突部位,以音叉震动觉时间≤5s为异常,以上下脊髓节段支配区音叉震动觉时间相差1倍以上处为中心行MRI检查。【结果】慢性胸椎压缩性骨折3例,颈部黄韧带骨化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19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腰椎间盘突出10例均得到准确定位诊断。【结论】音叉震动觉异常可作为脊髓压迫症初步定位诊断的依据,尤其是对无感觉障碍平面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伤前30min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NO合成酶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及其抑制剂(L-NAME),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测NO对伤段脊髓血流(SCBF)的影响,并评估NO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结果L-Arg改善了伤段SCBF,但加重了脊髓损伤。适当剂量的L-NAME降低了早期的SCBF,却改善了神经功能。然而大剂量的L-NAME由于长时间的抑制了NO的产生,导致了脊髓长时间的缺血,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NO的过度释放加重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而过度抑制也同样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发生原因。方法在1014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对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骨折水平在T10或以上)患者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被确认为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2±12)岁。脊髓损伤水平分布在C7~T8水平,脊柱骨折水平在T3~T10。参考骨折水平,4例脊髓损伤水平上升超过3个脊髓节段,其中3例脊髓损伤水平上升出现在外科手术后;1例无明显诱因,伤后48 h出现神经损伤平面进行性上升至C7水平,伴随胸部严重疼痛。伤后6个月MRI检查,5例患者显示广泛胸段脊髓萎缩变细。结论以弛缓性瘫痪为特点的高位置脊髓损伤非常罕见。其重要特点是病理上存在广泛胸段脊髓萎缩变细。发生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9.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 has been used to treat sustained pain that is intractable despite various types of treatment. However, conventional tonic waveform SCS has not shown promising outcom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or postamputation pain. The pain signal mechanisms of burst waveforms are different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tonic waveforms, but few reports have presente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burst waveform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indications. This current case report describes two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upper limb pain after SCI and upper limb amputation that were treated with burst waveform SCS. While the patients could not obtain sufficient therapeutic effect with conventional tonic waveforms, the burst waveforms provided better pain reduction with less discomfort.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better clarify the mechanisms and efficacy of burst waveform SC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pai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