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一个症状,不论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便血。因便血的前,后不同,又有近血和远血之分。《金匮要略》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医宗金鉴》云:“便血二证肠风、脏毒,  相似文献   

2.
“肠风下血”之证,中医医家称谓“近血”。表现为:先血后便(或无便),去肛门近,其血凝聚於大肠(约在乙状结肠直肠部位)。“近血”有两种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脏毒下血与痔漏相似,用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获得满意疗效,而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便血的认识首载于《黄帝内经》,汉·张仲景又把便血分为“近血”与“远血”。现就“近血”的论治辨析如下。1 近血和远血的辨别便血指从肛门下泄 ,包括便中带血。祖国医学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金匮要略》曰 :“下血 ,先便后血此为远血也”,“下血 ,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对便血发生的部位 ,《景岳全书》云 :“血在便后者其来远 ,或在小肠或在胃”,“血在便前者其来近 ,或在大肠或在肛门”。在现代医学中 ,远血多源于上消化道出血 ;近血大多发生于内痔 ,也常见于肛门裂、直肠息肉、直肠肛管癌肿等疾患。临症中掌握以上…  相似文献   

4.
医药养生     
便血指大便中带血,大便色黑,或带有鲜血,日常伴有大便不畅,干结难解。现代医学中的肠道疾病、痔疮或癌肿等常可见便血。中医学认为,便血有肠风、脏毒之分。大便色黄或状如柏油者为脏毒,出血部位多在胃、十二指肠;而白色鲜红者为肠风,出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从毒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文浩 《河北中医》2000,22(5):365-36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7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约为2:1。直肠癌属于祖国医学瘕、积聚、脏毒、肠覃等范畴。《灵枢·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证治准绳·诸血门》说:“脏毒腹内略疼,浊血兼花红脓井下,或肛门肿胀,或大肠头突出,大便难通。”《外科正宗》云:“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血证论》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丹波元简云…  相似文献   

6.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这是祖国医学关于结阴证的病名证候,首在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所作的概要论述。继此之后,刘河问宣明方、把结阴证列主便血,孙东宿赤水玄珠、释结阴者便血也等;这则更明确的说明了结阴证的主征病候,乃即是大便下血这一类的疾患。但便血证候按照中医内科杂病的分类来说;是尚有其它如:肠风、脏毒、肠等的不同病变证候的。本篇对于肠风等便血方面,在此不拟广作讨论;只就结阴证的病机治则,及其临床的诊疗实践部分,试为探索和归纳先贤对此所作的论点,并结合个人的点滴体会,扼要的综合讨论谈谈。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是对不能手术的宫颈癌患者的比较积极的治疗方法。有时,疗效尚能满意,缺点在于放疗的反应较大,特别是对直肠的后期反应,常使患者便血不止,进而引起贫血、虚弱、精神萎靡,以致丧失工作能力。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往往能缓解病情,恢复健康。我们在门诊很少遇到早期直肠反应患者,多数为直肠后期反应,即便血。便血一症,在《金匮》中即有远血、近血之分。治法有清热凉血(赤小豆当归散)或健脾固本(黄土汤)。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有肠风、脏毒等不同病名。古人对便血的治法,又给后代医家以启迪,并有所发展。如《血证论》中清热凉血的槐角散,健肠清湿的脏连丸以及《医宗金鉴》中的槐花散和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等。  相似文献   

8.
王旭高(1798-1862),江苏无锡人,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外科证治秘要》等.王氏习医先以疡科行,尽传其舅父高锦庭之学,其论治肠风脏毒,可谓要言不烦,便于师法. 1 病因病机 肠风脏毒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痔疮、痔漏、结肠炎乃至直肠癌等具有大便下血属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者.肠风脏毒的病因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无上消化道出血之名称,但有“血证”的记述,如《内经·百病始生篇》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更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故上消化道出血当属祖国医学“血证——便血——远血”范畴;究其病因甚多,多数患者有较长胃病史,加之劳倦过度脾气虚衰不能统摄血行,以致血不循经而  相似文献   

10.
1.问大便。便扒为大便噪结.排出困难,便次减产,甚则多 日不便。泄泻为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 2.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3.大便澹结不调:见于肝郁乘脾。若大便先干后澹.多属 脾虚。下利脓血是痢疾;便黑如柏油是远血(如胃出 血);便血鲜红是近血(如痔疮出血)。 4.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著泻)。排便不爽多属肝郁乘 脾.肠道气滞;便澹如黄糜,泻下不爽是湿热蕴结大肠, 肠道气机不畅所致。里急后重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 致。 5.滑泻失禁属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6.肛门气坠属脾虚中气下陷。 编辑李国法中中医诊法(四十三…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属于“脏毒便血”、“肠覃”等范畴。本病除大便形态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外,便血又是一主要症状。有资料显示,在直肠癌患者中,便血者占80%~90%,约有1/3的病人以便血为首发症状。出血量初起少,为鲜血或脓血,附于粪便表...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     
张洪亮  王锐  王登正 《新疆中医药》2006,24(4):105-106,F0003
大肠癌由饮食不节,湿热下注,情志抑郁,损伤脾胃,气机逆乱,气血瘀滞,水湿瘀毒蕴结于下而成。一般以血便,大便形状或习惯改变,腹痛、腹部包块为表现的恶性疾病。中医古籍“肠风下血”与“结肠癌”、“脏毒”与直肠癌、“结阴”与肛管癌有相似性,还类似于“肠覃”、“锁肛痔”、“滞下”等。现代把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1概况大肠癌的发病和死亡率在我国乃至世界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大肠癌占常见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6位。高发区有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及港台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有“…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张兴国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453003)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内科分属“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范畴。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起病缓慢、病程绵长、反复发作、证情复杂为特点。常见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1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脓血便为主证,属“痢疾”、“泻泄”、“肠风”、“便血”、“脏毒”等病范畴。它以感受暑热、湿热、疫毒之气侵入胃肠为外因,以饮食不节、误食不洁之物,或多用肥甘厚味酿生湿热、下注大肠、伤害肠络为内因,其分型和治则颇多。笔者采取“宣通气血”、  相似文献   

15.
对直肠癌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癌属中医便血、脏毒、肠覃、下痢、翻花疮、锁肛痔等范畴,早期常被误诊为痔疮、痢疾。其临床症状为:①粘液血便,以便血最多见,占80%~90%,1/3患者以便血为初发症状,实际上癌瘤侵犯粘膜下层血管始出血,故便血已非早期症状。②大便习惯改变。50%患者...  相似文献   

16.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属中医“肠风”、“脏毒”、“泄泻”、“痢疾”、“便血”、“肠癖”等范畴。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医家江笔花认为:“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我们在临床上依据这一理论,用清泻肺热的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大肠蕴热,肠风下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历某,女,53岁,退休工人。患者间隙性便血4年余,以常大便干燥,便后滴血,血色鲜红。大便时常有肿物脱出,患者用手将肿物托纳肛内。曾多次接受中西医治疗,病情时重时轻。近日病情加重,肛门局部疼痛难忍,行走困难。便时出血鲜红,量多。于1989年7月16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检查:肛门部环形混合痔脱出,局部红肿,粘膜溃破出血。舌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3期内痔脱出。中医辨证:大肠蕴热,肠风下血。一诊用槐花散加减  相似文献   

18.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反复发作为特征,以腹痛、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的炎症性肠病。分属中医“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范畴。迄今为止,本病治疗尚无较好的方法。西医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大,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西医多认为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中医称UC为“肠澼”。经后世医家的临床不断实践,多从“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现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1脾虚中医学认为UC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素问·评热病论篇》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必须强调脾虚在U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脾虚的原因可有素体脾气亏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外邪直中和它病迁延不愈[1]。王幼立等[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便血,多指大便下血,但亦可为小便溺血,病机有"热结膀胱""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热入血室""日久瘀血",其病多因热而起,也有虚寒之便脓血,故便血不可以热概之。太阳阳明便血为下焦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其血热瘀结,结而不甚者,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若血热瘀结甚者,治当以抵当汤,并中病即止。少阴虚寒便脓血证系下焦虚寒,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而致下利便脓血,故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治之。厥阴病热盛阴虚便脓血证,为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所致,以柏叶阿胶汤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