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华法令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丽华 《护理与康复》2007,6(2):137-13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潜在的危险在于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进行抗栓治疗。观察其血栓栓塞事件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117例非瓣膜病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4组(低等强度,67例)和INR2.5~3.0组(中等强度,50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INR1.6—2.4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75%,INR2.5—3.0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不良反应年发生率为0.49%,明显低于中等强度抗凝组的3.74%(P〈0.05),但两组中均无一例为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华法令抗凝强度INR1.6—2.4时有一定的血栓栓塞危险。INR2.5—3.0时自发出血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华法令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119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7月~2008年2月,我院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19例,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导致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显示,从50~59岁年龄阶段到80~89岁年龄阶段,房颤致卒中的危险率由1.5%上升到23.5%。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早已证实:华法林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但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华法令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应先  牛思泉  孙运 《临床荟萃》2004,19(7):372-373
目的 评价华法令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 2 2 3例心房颤动患者 ,随机分为华法令治疗组 112例与阿司匹林对照组 111例。治疗组给于华法令片 ,每次 2 .5mg ,第 1天每天 3次 ,第 2天每天 2次 ,然后每天 1次 ,治疗开始每两天复查 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稳定后每月复查 1次INR ,依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 ,使INR保持在 2 .0~ 3.0之间。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5 0mg ,每天 3次 .。每两周进行1次随访 ,随访期为 1年 ,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无出血情况。结果 华法令组的栓塞发生率为 1.8% ,阿司匹林组为4 .5 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华法令组出血发生率为 3.6 % ,阿司匹林组为 1.8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心房颤动的患者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 ,使INR保持在 2 .0~ 3.0之间 ,能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不良反应轻微 ,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孙婷  邵敏 《护理与康复》2011,10(10):886-887
总结71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是用药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用药后加强观察,重视出血的预防,对出血患者及时对症处理.随访6月,出现皮肤淤点淤斑1例、鼻出血4例、牙龈出血1例.  相似文献   

7.
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芳  张丽霞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98-110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其引起的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华法令已被证实对预防房颤所致的栓塞并发症有肯定效果,对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但脑卒中发生率高和抗凝药物服药率低,是中国房颤病人的特点之一。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房颤人群的服药率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8.
卜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66-2867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血栓栓塞,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国外多个研究结果表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率者增高5~6倍。因此如何预防栓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1 房颤与脑栓塞据国外统计,房颤大约占成年人群的4%,房颤的发生明显和年龄相关,40岁以后房颤发生开始增加,65岁以后开始显著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约7%~14%.房颤病人每年发生脑栓塞的危险为5%左右,房颤导致的脑栓塞占脑梗死的10%~15%,房颤后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71%的脑栓塞在观察的6周内死亡或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在两项前瞻性研究中,分别有63%和44%的房颤中风病人致死或者致残.  相似文献   

10.
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强度抗凝治疗预防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抗凝治疗合适强度.方法:将160例高龄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抗凝治疗组(INR=2.0-3.0)及低抗凝治疗组(INR=1.5-2.0),每组80例.观察两组病例1年内血栓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标准抗凝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较低抗凝治疗组明显降低(OR=0.279,95%CI 0.104-0.747,P=0.008),出血事件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21).结论:标准强度抗凝治疗预防高龄非瓣膜病慢性房颤血栓栓塞较低强度抗凝治疗更有效,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治疗的理想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并维持窦律。胺碘酮被认为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房颤的药物。本文报告1998年6月~2001年1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非瓣膜病房颤患者42例 ,其中持续性房颤7例 ,阵发性房颤35例。阵发性房颤为每周发作1次以上 ,每次至少持续30min ;或每日发作数次 ,每次持续数分钟以上。年龄50~76岁 ,平均60岁 ;男24例 ,女18例。房颤病程2周~7年 ,平均1.3年 ;左房直径27.1~49.3mm ,平均34.1mm。1.2用药方法胺碘酮负荷量为0.2g,3次/d ,共7d ,然…  相似文献   

12.
蔡叶芳 《护理研究》2005,19(4):687-688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高龄人群,60岁~69岁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2.0%,80岁~89岁的发生率为9.0%;在心房颤动病人中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较高,60岁~69岁为1.6%,大于80岁为3.0%。华法令是目前预防心房颤动脑卒中应用最有效的口服抗凝剂,但由于存在出血的危险性,故临床应用受限。老年病人临床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有效剂量。本文总结了我院28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华法令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华法令在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华法令在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病例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脑栓死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03-2006年住院患者非瓣膜病房颤60例,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16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发生率26.7%,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接近6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脑卒中前口服阿司匹林40例,有2例脑栓死.仅有1例口服华法林。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是脑栓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病残程度高,加强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以减少脑栓死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8,23(18):1293-1295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AF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50岁以下人群AF不多见,60岁以上人群AF发病率迅速增加,80岁以上人群约10%患有AF。在所有年龄组,AF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每年4.5%,较非AF人群增加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是血栓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华法令抗凝治疗可显著减少2/3的卒中危险。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NVAF34例,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强化随访的方式对抗凝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瓣膜病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随机分成强化随访组和常规随访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中的治疗依从性情况、INR值以及栓塞、出血事件。结果强化随访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INR的达标率为86.0%,常规随访组为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0,P〈0.05);在出血发生率方面,强化随访组为12%,常规随访组为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强化随访对患者起到宣教、督促、提醒的作用,使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抗凝治疗,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从而达到预防脑卒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二联抗栓治疗,观察组应用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肾内肌酐清除率(Ccr)、血清内皮素(ET-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91.1%比80.0%,χ2=4.983、P=0.026),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6.7%比20.0%、4.4%比15.6%,χ2=7.646、6.969,P=0.006、0.008)。2组治疗后Ccr水平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T-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华法林二联抗栓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治疗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除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常见症状外,其潜在的危险在于可引发各种血栓栓塞,20%的栓塞事件与房颤有关,它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分为瓣膜病性和非瓣膜病性两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远远超过瓣膜病性心脏病,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 laratrialfibrillation,NVAF)成为血栓栓塞的重要原因,房颤抗凝治疗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1]。而华法林能使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降低61%[2],疗效明显优于阿斯匹林,但是,华法林严重的出血副作用,独…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以及常规凝血指标在口服华法令导致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9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取静脉血浆,PC采用凝固法,AT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人群中血浆PC、ATⅢ以及PT、APTT、TT、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口服华法令后,89例有出血表现的患者中,59例符合DIC诊断标准,并伴随PC、ATⅢ明显降低和D-二聚体升高;其他30例出血患者中有明显PT、APTT延长,但PC、ATⅢ仍在参考值,PLT、PC、ATⅢ检测结果与诊断DI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PC、ATⅢ水平与纤溶及DIC病情程度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结合PC、ATⅢ以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查,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