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张允  陈明卫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8):2645-2647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2017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19例。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0组,n=79)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1组,n=40),根据24h尿微量清蛋白分为无糖尿病肾病组(DN0组,n=64)和有糖尿病肾病组(DN1组,n=55)。分别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24h平均葡萄糖(M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PG-CV)等有无差异。结果 DR1组及DN1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低血糖发生率、SDBG、FPG-CV、LAGE均分别高于对应的DR0组及DN0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SDBG及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攀升,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也大大升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控制。国内外大型研究均显示,血糖波动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其导致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的治疗策略也逐渐被深入研究。目前,血糖波动已成为评价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对血糖波动及其与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血糖波动更能加剧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机制比较复杂,其可能机制为增强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促进细胞凋亡。本文就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薯蓣粥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益生菌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9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糖尿病俱乐部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8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每天早上服用薯蓣粥1次(150 g),连续干预12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2周检测两组病人肠道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病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病人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薯蓣粥可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 h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4例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28例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比较CGMS监测中平均血糖(MBG)及其标准差(s)、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并测HbA1c、血糖、血脂、血压等。结果 DPN组SD、MAGE、MODD均显著高于DM组(t=-4.31、-9.85、-10.45,均P<0.01),其中MAGE与s显著相关(r=0.82,P<0.01),与HbA1c、MBG均不相关(P>0.05)。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血糖控制同时应避免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269例,并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糖尿病病程)以及血糖指标,以神经肌电图检查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DPN组(147例)和非DPN组(12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DPN组的年龄、身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机血糖、空腹血糖(FPG)均明显高于非DPN组(P0.05),而两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舒张压、2h血糖(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随机血糖与DPN的发生有关(OR值分别为1.059,1.057,1.137,1.092,1.085)(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随机血糖为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炎性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水平变化及丹参多酚酸盐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0例,治疗组肌内注射甲钻胺注射液0.5mg/次,1次/d;观察组在治疗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200mg/次,1次/d,2组均连续应用28d。同期住院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DPN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 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肌电图仪测定DPN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DPN患者TNF-α、IL-6、sICAM-1及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O、MNCV、SNCV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siCAM-1、ET-1较治疗前下降,NO、MNCV及sNC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MNCV及SNCV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有效降低DPN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将其中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A组(25例),伴有单一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B组(33例),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分为C组(38例)。3组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对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丙二醛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PPGE、PBG、PBG(1h)、PBG(2h)、PBG(3h)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患者的△MDA、MDA(0h)、MDA(2h)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水平和PBG(2h)、PPGE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会加快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代谢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正常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DT组)和病例对照组(DN组)各15例,同期15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非DN对照组(DM组),15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NC组给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DT组、DN组和DM组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同时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临床干预,DT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次,睡前口服。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测定4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DN、DT组hs—CRP、TNF-a、IL-6水平均高于DM组、NC组(P〈O.05),DN与DT组、DM组与N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DT组干预后hsCRP、TNF-a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05);DT组干预后hs—CRP、TNF-a、IL-6水平低于DN组(P〈0.05),高于Nc组(P〈0.05),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DT组UAER降低(P〈O.05),并低于DN组(P〈O.05),高于DM组和NC组(P〈i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早期DN患者微炎症状态,降低UA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糖变异性参数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135例[PDPN患者58例(PDPN组)和非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PDPN)患者77例(NPDPN组)]、单纯T2DM患者63例(单纯T2DM组)和体检健康者42名(正常对照组).收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CD4+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治T2DM 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269例,并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糖尿病病程)以及血糖指标,以神经肌电图检查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DPN 组(147例)和非 DPN 组(122例),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DPN组的年龄、身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随机血糖、空腹血糖(FPG)均明显高于非 DPN组(P〈0.05),而两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舒张压、2h血糖(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随机血糖与 DPN 的发生有关(OR值分别为1.059,1.057,1.137,1.092,1.085)(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随机血糖为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对2型糖尿病(T2MD)患者的血糖控制、代谢综合征及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就诊的T2MD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额外补充VD,对照组患者使用相同计量的安慰剂。治疗3、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血糖控制及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变化。结果补充VD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25(OH)D和1,25(OH)2D3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6个月之后,FBG、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bA1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a2+水平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治疗6个月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有所下降,CRP和IL-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VD能够改善T2MD患者血糖控制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神经营养因子、炎性因子以及乙酰胆碱酶转移酶(CHAT)、酪氨酸氢化酶(TH)、TH/CHAT水平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45只SD大鼠,其中15只为空白对照组(NC),另外30只大鼠通过STZ法制备糖尿病模型,之后将其随机分为持续高血糖组(DS)和波动高血糖组(DF)...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诊治提供必要帮助。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25例纳入对照组,选择同期确诊为DPN的患者110例纳入DPN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DPN的相关因素,并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分析DPN患者神经损伤的特点。结果:病程长、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合并DPN(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PN的可能性较小(P<0.05)。DPN患者感觉神经异常比例明显高于运动神经(P<0.05)。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P<0.05),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正中神经感觉异常(P<0.05)。结论:病程长、高密度脂蛋白低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且应对年龄>45岁、病程>10年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4 mmo/L的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神经传导速度,从而预防DP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东省江门地区城市和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为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东省江门市的蓬江区和江海区考虑医院的发展水平选取6家医院,借助国际糖尿病足工作小组推荐的工具进行筛查,工具包括128 HZ音叉、10 g尼龙丝、40 g大头针、凉温棒和踝反射锤。结果 4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0例(47.0%),城镇周围神经病变的阳性率为47.9%,农村为45.9%;5项检查中压力觉异常的患者比例最高,占比24.4%;踝反射最低,占比9.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5,P=0.002;OR=1.018,P=0.033);糖化血红蛋白是保护因素(OR=0.974,P=0.045)。结论 江门地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阳性率较高,年龄、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有关,提示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基层医院和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糖波动的管理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4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以血糖达标为目的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血糖波动的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FBG、2 h PG、vWF、MDA、TNF-α、hs-C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