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2014-2018年山西省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疟疾监测系统的敏感性,防止疟疾再传播、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山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按血涂片疟原虫形态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或混合感染,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报告疟疾75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53例、间日疟13例、卵形疟5例、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各2例。病例以男性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4.67%(71/75)。21~5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达85.33%(64/75),病例主要职业为工人/农民,占54.67%(41/75)。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并且无明显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感染来源以非洲为主,占90.67%。从发病到就诊间隔时间和从就诊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 d和2 d。结论 2014-2018年山西省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加强对非洲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4~2017年山东泰安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特征,以提高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7年58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体征、血细胞检测、肝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最多,占82.8%; 感染疟原虫类型以恶性疟居多,为56.90%; 血细胞检测中,疟疾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BC:t=5.371,P<0.05,N%:χ2=9.592,P<0.05),血小板(PLT)计数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9,P<0.05),恶性疟患者血小板(PLT)计数低于其他三种疟疾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4.221~6.778,均P<0.05),三日疟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均低于其他三种疟疾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BC:q=3.523~6.818,均P<0.05,N%:χ2=58.19~63.23,均P<0.05); 肝功能检查中,疟疾组患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8.922,均P<0.05),恶性疟患者TBIL高于三日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4.983,P<0.05); 疟疾组患者经治疗后,PLT和AST变化最为明显,患者PLT逐渐上升,AST逐渐下降,在出院前可恢复正常。结论 输入性疟疾患者实验室指标有明显特点,且不同类型疟原虫的感染实验室指标有差异,在工作中应加以重视,提高疟疾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绝对数、NEU比率在早期辅助诊断血流感染(BS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血常规的患者1 835例。按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WBC、NEU和NEU比率的水平变化,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189例,革兰阴性菌109株(57.7%),革兰阳性菌60株(31.7%),念珠菌20株(10.6%)。血培养阳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6.04 ng/mL、90.00 mg/L、10.00×10~9/L、8.22×10~9/L、0.857 1;血培养阴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0.31 ng/mL、38.52 mg/L、8.96×10~9/L、6.33×10~9/L、0.769 8。血培养阳性组的各项结果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革兰阴性细菌组患者血清PCT 9.12(1.57~32.38)ng/mL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细菌组2.62(1.00~12.90)ng/mL(P0.05)和念珠菌组1.40(0.67~12.88)ng/mL(P0.05),且肠杆菌科细菌患者的PCT值11.45(2.20~37.58)ng/mL明显高于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93(0.70~13.37)ng/mL(P0.05)。细菌组的CRP 92.17(45.11~151.08)mg/L明显高于念珠菌组56.65(23.32~101.05)mg/L(P0.05),且革兰阳性细菌组CRP 93.93(46.67,147.86)mg/L高于念珠菌组(P0.05)。以血培养阳性为阳性标准绘制ROC曲线,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AUC分别为0.793、0.662、0.555、0.591和0.665(P0.05),对BSI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PCT、CRP和NUE比率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 PCT、CRP可作为BSI的辅助诊断指标,PCT水平对BSI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早期检测PCT和CRP可以及时帮助BSI患者判断病原菌类型,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实现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系统2011 — 2016年中国境外输入性疟疾实验室确诊病例,利用ArcGIS、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 — 2016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18 385例,死亡117例。 死亡病例94.87%由非洲输入,恶性疟占96.58%,死于恶性疟的病例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6.92 d)长于存活病例(4.93 d)(F=15.21, P<0.001)。 输入病例以男性(94.57%)为主,26~45岁输入病例占全国累计输入病例数的60.92%,输入性病例中农民工占输入病例的70.82%。 输入来源主要为非洲(72.98%)和亚洲(24.87%,以缅甸为主),非洲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加纳(16.70%)、安哥拉(14.44%)、尼日利亚(11.58%)、赤道几内亚(10.79%),非洲输入病例从2011年的48.71%上升至2016年的84.02%,其中2013年加纳输入1 333例。 我国输入病例以云南省(18.43%)、广西壮族自治区(12.55%)等地区为主。 中国输入性疟疾主要以恶性疟和间日疟为主,间日疟所占比例从2011年的43.81%降至2016年的21.46%,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占比分别从2011年的52.71%、0.67%、0.63%升至2016年的65.25%、2.15%、10.47%。结论当前我国境外输入性疟疾中恶性疟上升比例较快,主要是由于非洲输入病例占比逐年上升。 建议将劳务输出群体作为重点监测人群,提高临床医生能力及时诊断减少死亡病例,防止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5.
刘小琦 《疾病监测》2012,27(1):51-53
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市2004-2010年疟疾疫情特征,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0年确诊疟疾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各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2007年发病率最高。疟疾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主要分布在吴兴区、德清县和安吉县,发病人群构成以民工、农民和学生为主,中青年人群发病较多;病原学分型以间日疟为主,占94.67%(82/85),3例恶性疟均为外地输入;感染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多,占68.24%(58/85),输入性病例中,安徽籍病例占75.0%(42/56)。 结论 当前湖州市疟疾疫情处于较低水平,近几年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因此在灭疟后期加强流动人口和劳务输出人口管理和监测,做好传染源控制和抗复发治疗,是防制疟疾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轩  阮卫  余可根  陈华良  姚立农 《疾病监测》2014,29(12):973-976
目的分析2010 2013年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直报收集2010 2013年浙江省疟疾病例基本信息,结合个案调查数据,分析病例流行特征。结果 20102013年浙江省共报告603例疟疾病例,其中间日疟200例,恶性疟395例,卵形疟6例,三日疟1例,混合感染1例。本地感染病例10例,均为间日疟,占病例总数的1.66%,输入性病例593例,占病例总数的98.34%。2012年开始无本地病例报告。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流行季节(5 10月)和非流行季节报告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4,P=0.354)。金华、杭州、温州、丽水和宁波等地区报告病例数较多,占病例总数的76.45%(461/603)。20~49岁人群占病例总数的80.10%(483/603);男女性别比为6.9∶1。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和亚洲等疟疾流行区,分别占病例总数的70.98%和16.92%。结论浙江省本地感染病例已经控制,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以青壮年外出劳务人员为主,应加强风险人群的疟疾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报告恶性疟和间日疟感染期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水平的升高。作者横向捡测了95例恶性疟、间日疟患者(查者横向拉测了如例恶性疟、间日疟惠者(查到雇原虫)和非寄生虫感染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可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患者主要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败血症患者早期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和降钙素原(PCT)在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临床怀疑有败血症的患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在112例病例中,PCT平均含量为(1.47±0.43)ng/mL,其中阳性46例,CRP平均含量为(13.2±1.73)mg/mL,其中阳性22例,血培养阳性12例。38例无明显感染组中PCT含量为(0.85±0.32)ng/mL,阳性率28.9%(11/38),CRP含量为(9.46±0.38)mg/mL,阳性率13.2%(5/38);在有明显感染灶组中PCT含量为(1.76±0.54)ng/mL,阳性率36.3%(16/44),CRP含量为(16.2±2.36)mg/mL,阳性率23.6%(6/44),两组中PCT与CRP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有多脏器官功能损害组中PCT含量为(2.75±0.62)ng/mL,阳性率95%(19/20),CRP含量为(20.4±3.82)mg/mL,阳性率85%(17/20),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有明显感染灶组比较,PCT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T可作为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标志物,PCT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败血症预后的指标。PCT持续升高或进行性升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濮阳市119例疟疾病例国内外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提高疟疾防治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2005-2015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疫点处置、血检登记表、医院有关的病例资料等,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濮阳市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病种齐全,恶性疟84例,间日疟16例,卵形疟16例,三日疟3例;输入地广泛,涉及19个国家,非洲101例,占84.87%,东南亚18例,占15.13%;国外居住10~1097 d不等,期间发病次数0~10次不等;回国多集中在麦收前、秋收前、春节前三个高峰期,共93例,占总回国人员的78.15%;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濮阳县最多,为62例,占52.10%;患者中95.80%为20~49岁青壮年;民工96例,占总病例数的80.87%;回国至发病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 d, 30 d者16例,恶性疟患者中有6例 30 d,占7.14%,其他型疟疾10例 30 d,占28.57%。患者自发病至确诊的时间平均为3.71 d,30 d内确诊者107例,占总数的89.92%。结论 自2010年加强监测以来境外输入性疟疾逐年增多,应加强高疟区回国人员的疟疾筛查和健康教育,提高县级医疗和疾控部门诊治能力,避免死亡病例发生和继发性传播风险,确保疟疾消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解放军第302医院收治的北京地区50例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总结规律,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平均(32.6±10.3)岁,46例有国外旅居史,主要症状包括发热(100%)、畏寒寒战(78%)、大汗(70%),有典型发作经过的为28例(56%)。脾大(66%)和肝大(30%)为主要体征。检查提示外周血白细胞大部分在正常范围,39例(78%)血小板计数降低。40例患者(80%)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病情程度不同的恶性疟、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和LDH有统计学差异(P<0.01)。青蒿素类药物(46例用蒿甲醚,4例用青蒿琥酯)治愈率达100%,恶性疟和间日疟退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北京地区疟疾多为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为主,部分具有发热、寒战、大汗典型发作症状,血小板减少对于疾病的诊断可能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LDH异常对于病情程度的判断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青蒿素类药物尤其是蒿甲醚治疗效果好,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李焕枝 《疾病监测》2008,23(8):495-495
目的 掌握陕西省西安市2007年疟疾流行动态和趋势。方法 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疟疾病例与西安统计年鉴的同期人口资料,用Excel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西安市2007年疟疾发病率为0.2/10万,其中间日疟占21.4%,恶性疟占14.3%,疟疾(未分型)占64.3%;患者大部分是男性,占总发病数的92.9%; 输入性病例8例,占57.1%,本地感染6例, 占42.9%;该年无死亡病例。结论 目前西安市疟疾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本院发现42例疟疾感染,其中34例恶性疟,7例间日疟,1例卵形疟。其中1例为输血后感染间日疟,其余均为回归人员输入性感染,40例为临床医生通过症状和询问病史得以诊断,2例恶性疟为漏诊和误诊但通过检验人员复检后得以诊断。现将2例漏诊和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疟疾(malaria)是因疟原虫寄生人体组织而引起的寄生原虫病。临床上以发冷、发热、肝脾大为主要特征[1]。主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主要存在于云南、海南、广西、贵州的局部地区,其他地区的病例基本上是输入性的病例[2]。现就本院发现1例输入性间日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检测结果分4个等级,正常值小于0.5ng/mL,超过0.5ng/mL为阳性阈值,10.0ng/mL考虑重度感染。结果在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中阳性率为11.3%、其浓度较低,以0.5~2.0ng/mL为主;细菌性感染组阳性率为83.5%,其浓度较高,多超过2.0ng/mL,且升高的程度与感染严重度密切相关。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组及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不升高或轻度升高,而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水平则明显升高,且升高的程度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勇  何东初  吴江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230-4231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PCT)在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7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在完善相关检查后确定细菌和非细菌感染共41例,同时采用免疫发光分析进行检测PCT水平。PCT水平以0.5ng/mL为阳性分界值。结果:肾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者21例,PCT≥0.5ng/mL占81%。非细菌感染者20例,PCT<0.5ng/mL占68%。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PC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PCT水平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体检测的辅助诊断工具,其水平≥0.5ng/mL时对鉴别肺部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升  李琳  陈秋兰  秦颖  李中杰 《疾病监测》2021,36(6):528-533
  目的  了解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疟疾病例变化特征,为我国消除疟疾后开展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 — 2019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疟疾病例进行分析。 采用线性趋势性分析病例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ArcGIS 10.7软件分析不同来源输入性疟疾的空间分布。  结果  2010 — 2019年自东盟国家输入中国的中国籍疟疾病例共5 041例,其在每年全国输入病例中的占比持续下降(χ2=1 627.63,P<0.05)。 居前3位的输入来源国家分别是缅甸(4 227例)、印度尼西亚(354例)、柬埔寨(245例)。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的比例持续上升,恶性疟的比例不断下降。 全国28个省份报告有自东盟国家输入的中国籍疟疾病例。 89.00%的全国病例分布于云南(3 492例,69.27%)、湖南(358例,7.08%)、四川(287例,5.69%)、广西壮族自治区(158例,3.11%)和广东(93例,1.81%)5省份。 境外输入的东盟国家外籍病例545例,以缅甸籍病例为主(513例)。 全国10个省份报告有自东盟国家输入外籍疟疾病例,其中云南省报告528例,占96.88%。 10年间,每月均有来自东盟国家的输入疟疾病例报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8月。 中国籍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外籍病例以<34岁人群为主(76.33%)。  结论  来自东盟国家的输入疟疾病例持续下降,但较多间日疟输入病例对我国存在传疟媒介分布地区导致继发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云南省等局部地区的风险很高,防止输入病例继发传播的任务重。  相似文献   

18.
堵一乔  徐刚  杨振华 《检验医学》2012,27(5):376-378
目的观察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的水平。方法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检测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包括单纯腹水16例(非SBP组)、合并SBP者14例(SBP组)]及20名健康体检者血浆PCT和血清CRP水平。以患者第1次测定值作为基线值。结果 SBP组血浆PCT和血清CRP水平在SBP发生后3、6、12 h均明显高于基线值(P<0.01),并明显高于非SBP组及对照组(P<0.01)。治疗后SBP组和非SBP组中存活的患者血浆PCT水平分别为0.48±0.25和(0.49±0.14)ng/m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基线值(P<0.01)。死亡患者的血浆PCT水平治疗后反而继续升高,SBP组[4例,(37.67±15.48)ng/mL]明显高于非SBP组[4例,(14.75±7.89)ng/mL]。结论血浆PCT水平检测有助于诊断肝硬化腹水患者SBP的发生,若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有细菌感染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揭示血细胞分析参数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血细胞分析复检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的14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升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RBC、NEU%、PLT降低,RDW、BASO%、MONO%、MONO、BAS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NEU%、RBC、PLT、NEU、EOS%降低,LYM%、RDW、WBC、LYM升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贫血且红细胞大小不一,PLT减少,NEU%和EOS%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BASO和WBC总数增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分析区别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BASO%、MONO%、MONO、BASO、NEU升高为主要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LYM%、WBC、LYM升高,NEU、EOS%降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1例外周血白细胞绿色包涵体合并疟色素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情况,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此类病例的认识。方法对患者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项目、疟原虫抗原、疟原虫形态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患者以高热伴关节酸痛为首发表现。血小板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7%,C反应蛋白200 mg/L,伴有肝、肾功能异常。外周血涂片查见恶性疟环状体,治疗后期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中可见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绿色包涵体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中性粒细胞绿色包涵体和疟色素的出现对重症疟疾的预后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一旦发现应及时提示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