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皮质醇(COR)、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烧伤后并发脓毒症预测价值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成年严重烧伤患者122例,根据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及患者病情预后情况分为非脓毒症组、脓毒症存活组和脓毒症死亡组。分别用全自动电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烧伤后1~20d血清COR和PCT水平。结果烧伤脓毒症患者烧伤后6d起,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7d起,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11d起,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OR、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15d起,脓毒症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存活组,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OR水平呈现直线下降,血清COR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OR检测可作为早期预测烧伤后并发脓毒症的指标,动态检测血清COR、PCT水平对烧伤脓毒症的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患者170例,根据患者合并脓毒症的情况分为非脓毒症组(63例),轻度脓毒症组(75例),严重脓毒症组(18例),脓毒症休克组(14例),并根据患者14d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143例)和死亡组(27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的PCT、hs-CRP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 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非脓毒症组、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间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在非脓毒症组中的水平明显低于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及APACHE-Ⅱ评分在存活组中的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CT水平升高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PCT、hs-CRP检测可用于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其中血清PCT水平升高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体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的变化,以期为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判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例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作为脓毒症组,120例单纯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非脓毒症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脓毒症组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亚组(n=71)和重度脓毒症亚组(n=49)。比较各组新生儿血清MBL、hs-CRP和PCT水平的不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MBL、hs-CRP和PCT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患儿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较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对照组,而血清MBL水平比较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脓毒症亚组患儿血清hs-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重度脓毒症亚组水平,而血清MBL水平明显高于重度脓毒症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MBL与hs-CRP、PCT呈正相关(r=0.20、0.21,P=0.03、0.02)。绘制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MBL、hs-CRP和PCT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819、0.709,灵敏度分别为78.3%、68.5%、79.2%,特异度分别为80.8%、71.7%、82.5%。结论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MBL水平显著降低,且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未感染组110例和感染组120例,另选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CT、IL-6、TNF-α水平;根据感染类型的不同将感染组又分为普通感染亚组53例和脓毒症亚组67例,比较其PCT、IL-6、TNF-α水平差异;再将脓毒症患者按照7 d内临床结局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比较其入院后第1、3、5日PCT、IL-6、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组PCT、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且未感染组PCT、IL-6、TNF-α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普通感染亚组PCT、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脓毒症亚组(P0.05或P0.01);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死亡亚组与生存亚组PCT、IL-6、TNF-α水平逐渐降低,入院后第1、3、5日生存亚组PCT、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亚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PCT、IL-6、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PCT、IL-6、TNF-α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4、N-末端B型钠利尿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脓毒症感染患者95例纳入脓毒症组(根据疾病结局分为存活组63例,死亡组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4,采用Advia Centaur CP全自动发光免疫测定NT-proBNP,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测定PCT,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脓毒症组IL-4、NT-proBNP、PC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比生存组的NTproBNP、PCT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的IL-4水平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IL-4、NT-proBNP、PCT有助于早期脓毒症的鉴别,同时可评判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50-751
观察脓毒症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R1)、活化蛋白C(APC)、降钙素原(PCT)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将60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各30例,分别于入院第1、3、7d检测血清IL-IR1、APC、PCT水平;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血清,检测IL-IR1、APC、PCT水平。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1R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血清IL-1R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血清IL-1R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P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7d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APC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3、7天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APC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血清PCT、APC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可作为脓毒症诊断生物标志物,脓毒症组IL-1R1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呈相关性,可能不适合作为脓毒症诊断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固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P患者150例作为AP组,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90例,重型急性胰腺炎(SAP)患者60例。另选择固原市人民医院体检无明显异常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T、IL-6、hs-CRP水平,对AP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PCT、IL-6、hs-CRP水平预测SAP病情的诊断价值。结果 AP患者血清PCT、IL-6、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血清PCT、IL-6、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MAP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入院当天血清PCT、IL-6、hs-CRP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45、0.808、0.816,P0.05);血清PCT、IL-6、hs-CRP水平预测SAP病情的AUC分别为0.848、0.860、0.835。结论检测血清PCT、IL-6、hs-CRP水平,有助于A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不同病理进程脓毒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12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7例,严重脓毒症组39例,脓毒症休克组34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入院后第1至7天血清PCT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PCT水平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三组间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时间点脓毒症休克组血清PCT水平均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高于脓毒症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入院天数的增加,三组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存活组从入院第3天起PC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入院天数的增加,存活组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脓毒症患者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6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实验室诊断结果,将观察组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8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PCT、hs-CRP、IL-6水平,同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PCT、hs-CRP、IL-6水平,比较PCT、hs-CRP、IL-6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PCT、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CT、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对较高,且阳性与阴性预测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约登指数也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虽然敏感度有所提高,但特异度降低,约登指数下降。结论 PCT、hs-CRP、IL-6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CT作为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指标特异度更好,真实度更高,对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及综合评价,可显著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对于早期病情诊断与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穿透素-3(PTX-3)、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27(IL-27)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脓毒症组,80例非感染性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作为非脓毒症组,80例在该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本次研究。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n=53)和脓毒症休克组(n=27);根据28d后是否存活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30)。比较各组血清PTX-3、IL-27和PCT水平的差异,Person相关性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PTX-3与IL-27、PCT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TX-3、IL-27和PCT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患者血清PTX-3、IL-27和PC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清PTX-3、IL-27和PCT水平较脓毒症非休克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脓毒症患者血清水平间呈正相关(r=0.210、0.440,均P0.05);非休克组(r=0.346、0.330)、存活组(r=0.341、0.316)血清PTX-3与IL-27、PCT相关性系数显著低于休克组(r=0.586、0.581)、死亡组(r=0.620、0.652)各指标间相关性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清PTX-3对脓毒症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83.8%,最佳临界值为20.25ng/L;血清IL-27对脓毒症的诊断AUC为0.735,灵敏度为68.75%,特异度为72.25%,最佳临界值3.05ng/L;血清PCT对脓毒症的诊断AUC为0.843,灵敏度为78.00%,特异度为85.25%,最佳临界值为2.05ng/mL;血清PTX-3联合IL-27对脓毒症的诊断AUC为0.870,灵敏度为75.25%,特异度为85.00%;血清PTX-3联合PCT对脓毒症的诊断AUC为0.898,灵敏度为82.05%,特异度为88.25%。结论血清PTX-3、IL-27和PCT水平在脓毒症患者中明显升高,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效率,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AECB)患者血清中脑利钠肽N端前体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浓度变化,探讨hs-CRP、NT-proBNP和PCT联合检测在AECB的诊疗价值。方法检测94例急性发作期患者AECB及治疗后缓解期的血清hs-CRP、NT-proBNP、PCT浓度变化情况,以及对照组血清hs-CRP、NT-proBNP、PCT浓度。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缓解期各组患者与对照组之间血清PCT、NT-proBNP、hs-CRP浓度比较,除缓解期轻度组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与缓解期血清中PCT、NT-proBNP、hs-CRP浓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的轻度、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缓解期的轻度、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B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PCT水平彼此呈正相关,且与AECB患者病情明显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s-CRP、NT-proBNP、PCT水平对AECB无诊断意义。结论血清hs-CRP、NT-proBNP、PCT检测是判断AECB患者感染和严重程度的较好实验室指标,同时也为AECB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菌性及真菌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水平。方法选取56例感染患者,其中细菌性感染33例(细菌组)、真菌性感染23例(真菌组),另选择3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3组血清PCT及hs‐CRP水平。结果细菌组、真菌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38.1±10.5)、(36.5±9.8)、(7.2±3.6)mg/L ,细菌组、真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与真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真菌组、对照组血清PCT分别为(7.35±2.12)、(3.15±1.03)、(0.42 ± 0.16)ng/mL ,细菌组、真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与真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感染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均升高,但较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不明显,故联合检测血清PCT、hs‐CRP有助于早期诊断真菌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CD64、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烧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烧伤外科收治的160例烧伤患者,根据患者细菌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110)及非感染组(n=50),感染组根据感染程度又分为脓毒症组(n=48)及局部感染组(n=62),感染组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组(n=52)及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组(n=58);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4,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PCT,采用速率比浊法测定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异曲线(ROC曲线)分析CRP、CD64、PCT在感染性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烧伤患者中脓毒症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脓毒症组、局部感染组血清CD64、PCT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血清CRP、CD64、PCT在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组中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5.2%、75.8%、71.8%,特异度分别为51.8%、50.2%、96.8%;血清CRP、CD64、PCT在革兰阳性菌感染组中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36.3%、39.2%、40.8%,特异度分别为55.5%、55.6%、52.2%。结论血清CD64、PCT可作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烧伤患者的鉴别指标,其中PCT对于鉴别烧伤患者革兰阳性细菌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感染性烧伤患者诊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11月来该院就诊经首次诊断为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64例,单纯T2DM患者56例,体检健康者58例。检测各组IL-6、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研究其在不同人群间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和T2DM合并冠心病组空腹血糖、HbA1c、TC和LDL-C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冠心病组患者的IL-6、hs-CRP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T2DM组患者的IL-6、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和hs-CRP可作为预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疾病进程的较为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血小板(PLT)对脓毒症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160例ICU危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按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组分为非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所有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10分。收集入院24h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间的PLT、CRP、PCT差异,脓毒症组PCT、PLT与SOFA、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CT、PLT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PLT明显低于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CRP、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CRP、PCT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组PCT与SOFA、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LT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确定PLT≤100×10~9/L,PCT≥2.0μg/L为最佳截点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57,灵敏度分别为89.4%、87.4%,特异度分别为74.2%、69.8%。结论 PCT联合PLT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按照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将肝硬化患者分为非SBP组和并发SBP组,普通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并发SBP组患者血清PCT、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和普通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PCT在最佳临界值为0.51ng/mL时对肝硬化SBP的诊断价值优于CRP和IL-6,PCT在并发SBP组、非SBP组与普通肝炎组中诊断肝硬化SBP的敏感性为62.68%,特异性为76.59%,准确性为80.01%。结论血清PCT对肝硬化并发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34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患者45例、2型糖尿病组患者44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45例,检测各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SOD、NO、TNF-α和hs-CRP水平,另选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SOD、NO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hs-CRP、IM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和2型糖尿病组SOD、NO、TNF-α、hsCRP、IM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TNF-α、hs-CRP呈正相关(r=0.636、0.664,P0.05),与SOD、NO呈负相关(r=-0.586、0.648,P0.05)。结论评价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下SOD、NO、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能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机制,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这类血管损伤性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另外,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人群的hs-CRP、FIB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FIB、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s-CRP、FIB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1、0.891,P0.05)。结论 hs-CRP、FIB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及时检测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初诊AS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AS患者作为治疗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Cys C和hs-CRP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Cys C和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ys C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Hcy、Cys C和hs-CRP水平对AS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