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肝血清学仅抗-HBs(+)的献血者HBV DNA(+)的原因。方法对ELISA法HBsAg(-)/HBV DNA(+)献血者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乙肝血清学(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和HBV DNA定量检测,对乙肝血清学中仅抗-HBs阳性者进行随访。将化学发光法乙肝血清学均阴性或仅HBsAg阳性者定义为ELISA法乙肝窗口期者,同样进行随访,作为对照。结果 2010年6月—2018年5月期间共检出23例单独抗-HBs(+)且HBV DNA(+),对其中4名献血者进行了随访:有1例随访时出现抗-HBc,并且抗-HBs数值显著上升,HBV DNA检测阴性;其余3例的乙肝血清学模式不变,且抗-HBs变化不大,HBV DNA检测结果或阴或阳。作为对照的7例窗口期献血者经随访均发生乙肝血清学模式的改变,其中6例出现抗-HBs/抗-HBc,1例只出现抗-HBs;HBV DNA检测均转阴。结论单独抗-HBs(+)的献血者HBV DNA(+)可能为乙肝疫苗注射后的突破感染,也可能为隐匿性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合格的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生物学及血清学特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核酸检测(NAT)有反应性的青年献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前C区(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120例献血者中,抗-HBc(+)31例,其中22~25岁组25例,18~21岁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89例,其中22~25岁组16例,18~21岁组73例。利用巢式PCR扩增法对抗-HBc(+)标本进行PCR扩增,其中1例BCP区阳性,2例S区阳性,均属于22~25岁组。S区阳性标本的分型和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为B型HBV,与野生型DNA序列相比,其中1例存在氨基酸序列E44U变异,1例存在T532G变异。结论对于HBsAg检测合格的抗-HBc(+)青年献血者,并不能保证其血液中一定不含有HBV DNA。为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乙肝高流行地区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隐匿性HBV感染献血者的转归情况及回归献血的可能性。方法对部分隐匿性HBV感染献血者进行随访,复检HBsAg、HBV DNA及抗-HBs和抗-HBc等。结果共有51名OBI献血者完成随访复检,平均年龄为41.68±7.71岁;其中34名出现HBV DNA转阴(66.7%),平均年龄(34.88±9.05)岁;17名献血者随访时持续HBV DNA阳性,平均年龄(44.88±4.81)岁,P0.05。男性OBI献血者出现HBV DNA转阴的比例(64.3%)与女性(77.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前体内是否抗-HBs阳性与随访时是否HBV DNA转阴没有必然联系。所有随访的献血者HBsAg持续阴性、ALT正常且无不适症状。结论 OBI献血者在随访的病程中存在较高比例的转阴率,是否可以归队献血需要经过严格的复检。  相似文献   

4.
5.
实时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 DNA及其与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乙肝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方法 用Light CyclerTM对 315例乙肝初诊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 ,同时定量测定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 ,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等指标 ,观察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组含量与抗原抗体表型组合的关系。结果 在 16 9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出HBVDNA ,病毒基因组拷贝值范围为 3 77× 10 2 ~ 3 12× 10 8copies ml,平均拷贝值为 3 6 7× 10 6 copies ml,阳性检出率为 5 3 6 % ;在大多数e抗原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拷贝水平的病毒基因组含量 ;而在e抗原阴性患者中仍有 35 4 %可检测出HBVDNA。结论 LightCyclerTM是测定乙肝病人血清中HBVDNA含量较精确的方法之一 ,能够正确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活跃程度 ;乙肝特异性血清学检测结合HBVDNA定量检测分别从蛋白水平和DNA水平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及机体的反应性 ,对临床诊断、估计病情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中的隐匿性HBV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制品安全性在输血治疗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献血者的严格筛选与普及化的病毒筛检,已有效降低了血制品中传染性病毒的传播,并对临床用血安全有非常显着的提升.传统的献血常规筛检是采用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献血者血液中病毒的抗原或/和抗体,作为血液是否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350例血清乙肝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荧光定量PCR技术是目前基因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是它采用了荧光技术和闭管检测,克服了常规PCR方法中只有定性而无法定量,假阳性率高,以及紫外线对工作人员的严重伤害等缺点,因而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院自2000年开始应用该技术进行乙肝HBV-DNA检测,现将部分抽调统计定量结果与乙肝三系定性结果作比较。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检测对象350例均为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间在两院临床各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71例,年龄11~75岁。1.2方…  相似文献   

8.
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操作规程》规定对输血和手术的病人检查HBsAg、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我院从2004年开始对需要输血和手术的病人做HBsAg、丙肝、梅毒、艾滋病等项目的检查,但是在我们所做的实验中发现有几例肝癌和肝硬化的病人HBsAg阴性,查其原病历发现这几例病人原都是乙肝病人。为了减少由医源性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我们从2005年的2月开始对本院所有输血和手术病人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防止只做HBsAg致使HBsAg阴性而抗-HBe、抗-HBc阳性的隐性乙型肝炎(PTHB)的存在,从2005年2月~2006年6月我们对800例临床需要输血和手术的病人做“乙肝两对半”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与隐匿性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无偿献血者样本9 100份,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和anti-HBC血清学筛查,对anti-HBC阳性血清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结果 911份(10.01%)标本为anti-HBC阳性,其中820份(90.01%)HBsAg阴性,34例血清HBV DNA阳性。结论常规检测对于献血者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尿液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液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是一种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的诊断Hp感染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安全准确、简便、易行等特点。本文就近年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抗HBV核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HBV核酶的研究进展李谨革连建奇综述周永兴审校(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西安710038)AdvancesofStudyonAnti HBVRibozymesLiJinge,LianJianqi(TangduHospital,FourthMilita...  相似文献   

12.
13.
隐匿性HBV感染与输血安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是经输血传播的主要病毒之一,隐匿性HBV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形式,被证明在献血者中广泛存在,已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本文就OBI的发生机制、传播证据、献血者中的感染情况及提高输血安全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HBV感染(OBI)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课题.OBI具有2个主要特征:HBsAg检测阴性和低病毒复制.对OBI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敏感的HBV DNA扩增试验是OBI诊断的基础,病毒和宿主因素与OBI的发病机制相关.本综述旨在阐述OBI的发生机制和相关的病毒学诊断及血站系统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检出的关系。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ELISA检测后,再行HBV、HCV、HIV核酸检测(NAT)。ELISA阴性、NAT阳性样品再进行HBVDNA、HCV RNA、HIV RNA定量检测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共检测51 248份献血者血液样品,检出4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其携带率为0.80‰;血浆HBV病毒载量均小于66IU/ml;HBcAb阳性者23例,占56.1%;HBcAb伴HBsAb阳性者14例,占34.1%;HBsAb阳性4例,占9.7%。HBsAb或伴HBcAb阳性组与单一HBcAb阳性组相比,HBV DNA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率约为0.80‰;其HBV病毒载量均较低,且血清学标志物的检出模式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核抗体(ANA)的结果差异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46例ANA检测IIF(-)与LIA(+)的标本,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检测。结果 (1)在146例IIF(-)LIA(+)的标本中,单独出现抗Ro52抗体、抗SS-A、抗AMA-M2抗体阳性的标本数分别为69例、42例、15例,抗RNP抗体、抗PCNA抗体、PM-Scl抗体阳性的标本数分别为3例、5例、2例,有两项阳性的共8例。(2)单Ro52抗体阳性标本中,乙肝小三阳:HBsAg(+)、HBeAb(+)、HBcAb(+),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及丙型肝炎患者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4例、7例,非肝炎患者7例。(3)单SSA抗体阳性标本中,乙型肝炎患者6例,非乙肝的患者36例。结论 IIF检测ANA容易漏检Ro52抗体、SSA抗体,Ro52抗体与乙肝小三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HBV在我国的感染率达60—70%,是我国最广泛传播的一种传染病。要深入进行乙肝的研究和有效防治,首先要有特异而敏感的检测方法,迄今广泛使用的实验诊断方法HBV三种表达标志和相对应抗体的ELISA和RIA方法,其优点为简便、价廉,不足之处是灵敏度较低,且不是HBV活性增殖的直接标志.另一类是未能得到推广的^3.2p标记和BiO、Dig等非同位素标记的HBV—DNA分子探针杂交试验,它们直接证实HBV—DNA的存在,但同样存在灵敏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乙肝表面抗体(HBs—Ab)单项阳性时HBV—DNA含量及其复制情况,明确其是否具有传染性,探讨其可能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1486例,然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HBV—DNA,同时常规检测肝功能。结果 共检测出单项HBs—Ab(+)72例,HBV—DNA阳性率为22.22%(16/72)。14例既往有乙肝疫苗注射史,HBV—DNA阳性率为0%;58例未注射乙肝疫苗,HBV—DNA阳性率为27.59%(16/58)。HBV—DNA(+)的16例中定量小于105cop/mL占68.75%(11/16),105—107cop/mL的占31.25%(5/16),〉107cop/mL的为0。结论 注射乙肝疫苗组单项HBs—Ab(+)确为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单项HBs-Ab(+)病例中大部分HBV复制停止.HBs—Ab也确为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但有少数病例HBV仍呈低、中度复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成为隐匿感染源,在选择血源和器官移植供体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陈晓丽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6):609-609,628
为了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也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的原则,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我院自2002年9月起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标志物、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TRUST、ALT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检测是目前临床分析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抗-HBc是最敏感的乙肝感染指标,与其它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成不同模式,反映被检者不同的身体状况,而单项抗-HBc阳性被临床称之为"窗口期",实验室检测亦较少见,并常对其阳性真假产生怀疑,甚至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常改报阴性.笔者对在我院初诊确定为单项抗-HBc阳性病156例,预约在其半年、一年后分别作追踪性的乙肝两对半检查,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