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血液中心近年来固定献血人群及采血量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固定献血者比例概念的应用效果和实际意义,为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采血效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6年河北省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人数、献血人次和献血量进行公式定义并提取数据,与对应年份献血总人数、总人次和总血量做比例测算,将有关数据做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近年来,河北省血液中心采血量逐年增长,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人次比例和血量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幅各不相同,与总量增幅呈负相关性。结论单纯以固定献血者人数比例为指标不能准确评价血液有效采集能力,以固定献血者献血量比例作为考量献血者保留效果和当地血液满足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献血招募的新思路,以缓解血液供需紧张局面。方法对绵阳市2004~2008年献血人次、献血量、献血者区域分布及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逐年上升,临床用血量逐年递增。但每年1、7、8、12月献血人数、献血量明显偏低,血液采集的季节性困难状况明显。无偿献血者以城区为主。结论应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弥补血液偏型和淡季献血不足困难,保证临床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都市2010-2015年机采血小板捐献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献血者招募方案和指导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5年,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73 10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本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收集及整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人次等资料,计算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由6 798人次增加至17 684人次,累计绝对增加量为10 866人次,年平均增长量为2 173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2.4%、28.4%、31.1%、11.6%和13.2%,其中2012年和2013年环比增长速度较高.②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52 650人次(72.02%),女性为20 456人次(27.98%),各年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并且所占比例均>60%,其中2014年男性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6.88%(12 010/15 622).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1.483,P<0.001).③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各年均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其中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62.80%(4 269/6 798).2010-2015年,18~2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25~30岁和>30~3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自2012年起,有年龄为>55~60岁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献血,2012-2015年该年龄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0.46%(49/4 561)、1.09%(153/14 002)、1.42%(222/15 622)及1.19%(210/17 684).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42.556,P<0.001).结论 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以男性多于女性,且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应根据成都市机采血小板捐献特点,制定科学的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和献血者招募方案,确保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的机采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预约"模式在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为对照组,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该中心捐献机采成分血的无偿献血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即等献血者主动上门;观察组采用"主动预约"模式进行招募,统计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保留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分献血者人数由15 634人减少至14 395人;次数由25 156人次增加至37 945人次;采集量由34 502U增加至52 337U;保留率由16.96%上升至35.85%;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采集量比例分别由19.27%上升至36.96%,47.42%上升至73.53%,50.27%上升至7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预约"模式是创建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庆市合川地区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为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提供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7~2010年在合川区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资料和合川地区临床用血基本情况,调查街头随机人群献血态度,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献血量和人群不愿献血原因,以及血站采血量、临床用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血量逐年增长,临床用血量快速上升。献血人群中,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比例为0.65∶1);献血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岁;献血人群中,教育程度较高者(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60%,大学生为献血主体;献血总量高于1 000mL的不足40%。人群不愿献血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献血传染疾病和认为献血有损健康。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血液需求逐年增加,应拓展无偿献血工作模式,完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以确保临床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全面统计江西省血液中心近3年来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比例,为建立相应的献血招募对策、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010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183307人次的血液采集和检测不合格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献血人群献血时间、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江西省血液中心自愿无偿献血人次年提高: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不断降低:献血者中18~25岁年轻人占的比例最高,献血者文化程度与不合格率呈反比。结论要努力宣传发展多种群体参加献血.尽快扩大和加强固定献血者队伍招募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统计江西省血液中心近3年来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结构比例,为建立相应的献血招募对策、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010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183307人次的血液采集和检测不合格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献血人群献血时间、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江西省血液中心自愿无偿献血人次年提高;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不断降低;献血者中18~25岁年轻人占的比例最高,献血者文化程度与不合格率呈反比。结论要努力宣传发展多种群体参加献血,尽快扩大和加强固定献血者队伍招募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福建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现状,更好的制定防控策略,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02-2013年福建省血液中心749 834份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标本进行HIV项目常规检测,对其中HIV抗体确认阳性的95名无偿献血者的流行特征、趋势和献血史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2-2013年福建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确认阳性率从2010年开始阳性率呈现增长趋势始终大于1例/万,2012年和2013年更是高达2.76例/万和2.75例/万;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比例为88.4%;年龄分布18-30岁的比例为64.2%;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比例为2∶1,初次献血者比例为61.1%,再次献血者比例为38.9%;从可能的传播途径上还是性传播为主,比例为84.2%,同性性传播和异性性传播比例为1∶2;从籍贯上分本省和外省的比例为2∶1;献血地点为街头固定采血点为主,比例为87.4%。结论福建省血液中心的献血人群HIV感染率与我国献血人群HIV感染率持续上升的态势基本一致;HIV感染者以男性,30岁以下的献血者为主;性传播是献血者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再次献血者感染HIV的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野战运输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野战运输条件对几种血液成份的影响,为战时伤病员救治的血液保障提供依据,将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经过模拟野战公路(三级公路)运输(震荡)4小时,然后在4℃条件下继续保存15天;取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的3个时间点的血样,分别进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组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钾离子浓度在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后的改变没有明显差异,而洗涤红细胞在震荡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增加,继续保存15天后,进一步增高。3个组中其它一些血液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野战运输条件下(三级公路),采取合理的保温和减震措施后,运输4小时内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仍然可以继续保存15天并应用于临床,而洗涤红细胞则不能。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f 1 unit of blood from a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perspective in Greece.

Methods

In agreement with guidelines, the cost of blood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accounted only for the resources expended for collection, processing, laboratory testing, and storage. Henc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donor recruitment, pretransfusion preparation, transfusion administration, follow-up 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and other long-term relevant costs we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direct cost of blood donations for donors (productivity loss) was also considered.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regarding personnel time, annual blood quantities collected, percentage of wastage, utilization of consumables, institutional overhea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nditure, medical equipment utilized, nuclear acid tests, and other factors. Data gathered by 53 hospitals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assessed. A model was constructed with economic data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ll data refer to the year 2013.

Results

The weighted mean direct cost of producing 1 unit of blood was estimated at €131.49 (SD, €22.12; minimum/maximum, €94.96–€239.20). The mean total indirect cost was estimated at €34 per unit of blood. The cost distribution was positively skewed (skewness, 1.642 [0.327]). The major cost component was the cost of personnel, accounting for 32.5% of total costs, and the average of blood unit wastage was estimated at 4.90%.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st of producing 1 unit of blood in Athens compared with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Mann-Whitney test, P = 0.341).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st of producing 1 unit of blood is not insignificant. These figures need to be complemented with those concerning the cost of transfusion to have a complete picture of producing and using 1 unit of blood locally.  相似文献   

13.
探讨受血为婴幼儿或老弱患在采取血样困难时取少量抗凝血做交叉配血试验的可行性。应用ABO同型血做交叉配血试验76次;将ABO异型血分为A和B,A和O,A和AB,B和O,B和AB,O和AB6组,每组配血3次,共配血18次。ABO同型配血,结果检出1例不完全抗体,76次配血,没有发生输血反应;ABO异型配血,出现凝集现象。结果提示,取患少量抗凝血做交叉配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防止血液流变标本凝血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577例体检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分次将标本摇匀;推动组使血液流变标本在操作台面上滚动,一次完成防凝血操作.比较两种方法进行防凝血操作护士手臂感觉评分、静脉血标本采集时间、血液标本凝血率.结果 推动方法手臂感觉评分、采血时间、凝血率均低于常规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民航飞行员人群中高尿酸发病率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1 100名民航飞行员的体检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高血尿酸患病率特点及其与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各年龄组中,高尿酸血症的分布呈现先高后低的规律,其峰值出现在36~40岁组占39.05%,且高尿酸组的高血脂患病率为37.12%、高血糖患病率为25.00%及高血压患病率为29.92%,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尿酸组的13.24%、15.01%、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民航飞行员年龄在36~40岁时,其血尿酸的水平最高,且高血尿酸与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压呈正相关。应该注意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末梢血与静脉血中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血液科层流病房96名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用XT-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WBC)检测结果为:1.106±0.684×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为:0.918±0.780×10^9/L,末梢血白细胞检测值高于静脉血结果,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中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分别为:69.875±15.437g/L,70.646±20.737×10^9/L,静脉血检测结果分别为:70.177±15.225g/L,70.583±20.625×10^9/L,两组血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准确的判断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血常规检测应以静脉血为佳,而不能采用末梢血检测以代替。  相似文献   

17.
桑奕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1):2934-2936,2938
目的探讨血象检查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1979~2013年间常见白血病1 480例,参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形态学标准对其进行重新阅片诊断,随机双盲法比较各常见白血病检出情况及其血常规主要参数特征。另选取同时进行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的急性白血病136例,采用双盲法比较血涂片与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数,研究血涂片形态学特征。随机选取血涂片与骨髓涂片白血病细胞数均超过20%的59例急性白血病,采用双盲法进行单一的血涂片或骨髓涂片镜检,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结果不伴成熟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伴成熟型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白细胞计数(WBC)以(>10~50)×109/L为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急性红白血病(AEL)的WBC以小于或等于4×109/L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WBC以大于100×109/L为主。镜检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外周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形态较骨髓涂片中成熟,当血涂片与骨髓涂片白血病细胞数均超过20%时,单一血涂片与单一骨髓涂片镜检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主要参数对白血病的诊断具有较好提示作用,当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数较高时,单一血涂片检查对常见白血病诊断亦具有较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的性能。方法选择门诊与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血标本,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显微镜方法计数NRBC,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显微镜方法之间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38 4;58份标本仪器法NRBC在0.00%~0.99%标本中14份(24.1%)手工法NRBC结果为0.00%。24份仪器法NRBC结果为0.00%的标本中22份(91.2%)手工法小于或等于1.00%;仪器法重复性明显好于手工法,NRBC平均CV为8.0%。结论 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显微镜法之间相关性较好;仪器法重复性明显好于手工法;尽管出现少量仪器法与镜检法不一致结果,但均伴有其他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异常报警提示,也进行了显微镜复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存前后滤除WBC(滤白)的RBC悬液质量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滤白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保存5d的悬浮RBC 20袋(每袋2U)用血库型滤器滤白作为保存后滤白组(A组),由血站滤白的少白悬浮RBC 20袋(每袋2U)作为保存前滤白组(B组);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测定两组血细胞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B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在第14天明显升高,K+浓度在21d显著升高,且二者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A组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水平在滤白后第21天时才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存前后滤白都能达到很好的滤除效果,但不同的滤白贮存方式对血液的质量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滤白RB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