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本医院住院患者临床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全年发现不合格病原学标本1 102例,不合格率为20.64%,其中痰标本占不合格标本的57.44%。主要原因是采集方法不当,痰标本中混入杂质、血液标本污染等。结论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率过高,主要是采集方法不当,应加强采集标本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改进标本管理模式前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探索提高分析前质量的方法.方法 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2018年不合格标本,2019年增加临床沟通频率,专人监管不合格标本情况,对2018年住院标本不合格率前10位的科室进行重点沟通,评估措施有效性.结果 常规项目标本不合格率2019年(0.1053%)较2018年(0.128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项目标本不合格率2019年(1.5700%)较2018年(1.704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与2018年标本不合格率比较,10个重点科室常规项目8个科室下降,微生物项目7个科室下降.常规项目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本凝固和标本采集量错误;微生物项目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为痰取样不合格和尿污染.结论 通过加强标本监管、提高临床沟通效果、适度培训考核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4.
胡曙荣  蔡娜 《当代护士》2014,(1):172-174
目的 分析影响急诊不合格血标本的因素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本院急诊科科室于2010年6月~2011 年3月之间收集22420例血液标本,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2组,每组各11210例,对照组的标本为未进行干预管理前采集的标本,而干预组的标本则是在干预管理后完全按照标准程序送检,且送检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影响结果的因素,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以及其他项目,最后对检验出存在不合格因子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探究分析不合格原因以及预防干预的具体措施.结果 对照组不合格率达到了7.823%,而干预组不合格率仅为0.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标本发生溶血、送检的存放标本的试管出现错误、检验人员查对不严、管理不到位、检验技术不到位出现检验错误、送检不及时标本发生变性、试管放置时间过久、患者自身原因如采集前食用油腻食物以及院内检验的管理不到位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和原因。结果该院共接收不合格标本5 000份,不合格率为0.40%。小组分布中以血气分析组、血凝组为最多(P0.05)。临床科室以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比率最高(P0.05),不合格率均在1%以上。不合格标本原因前3位的是:标本量错误过少占24%,标本凝固占20%,标本类型错误占12%,而标本溶血仅占2%,位于第10位。结论检验科应建立有效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流程和制度,不断分析,加强同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临床科室需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院方需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点环节干预对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和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6月—8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500名临床护士,应用自行设计的标本采集认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依据干预前收集的资料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从标本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存储及送检三方面进行重点环节干预。干预后收集2016年9月—12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时应用相同的问卷对干预后的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及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对标本采集的认知评分(18.60分±1.36分)高于干预前(12.25分±3.32分),不合格标本率(0.18%)低于干预前(0.6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强重点环节干预,可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有效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方法统计该院2011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布,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全年24006份微生物培养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为311份,不合格率为1.3%。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痰液、尿液、大便等。不合格的原因,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59.2%)、申请信息不全或错误(19.3%)、容器使用错误(6.1%)等。结论加强微生物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使其认识到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以此作为提高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控制指标之一。方法对住院患者各种常规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数和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标本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8、2009年不合格标本总数分别为803份、727份,分别占2008、2009年标本总数的0.71%、0.47%。按照拒收原因作分类统计,其中标本采集不合格为932份(60.9%),标本信息不合格为485份(31.7%),标本运送不合格为77份(5.0%),其他原因36份(2.4%),标本不合格率2008、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系列改进措施,有助于保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西格玛管理在降低血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9月采集的10361例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10~12月收治的11169例血标本作为观察组,采用6-西格玛管理。比较两组血标本合格与否、不合格原因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标本不合格、不合格原因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6-西格玛管理方法使送检的血标本不合格情况有所改善,使临床标本采集质量显著提升,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5700份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急诊和非急诊标本的不合格率差异,以及不同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结果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溶血、凝固和标本量不合要求,主要与护士采集标本方法不当有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送检标本的不合格率高于其他科室(P<0.05),急诊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非急诊标本(P<0.05),枸橼酸钠(1∶9)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固的比率最高(P<0.05)。结论检验科应建立完整的不合格标本识别和退回制度,并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措施,保证检验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验科分析前过程中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找出不合格的关键少数原因、次要多数原因及其关系,为改进不合格标本的现状提供依据,提高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应用帕累托图分析法对该院2015年第3、4季度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分析这2个季度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对临床标本采集的培训和宣教、标本流程的改进,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一般原因发生了相互转换,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减少,为后续分析前标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依据。结论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法可找出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集中力量对主要原因进行纠正和验证,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原因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提高分析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9 096例。以不合格率描述标本不合格情况,比较历年引起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8—2016年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 76‰、0. 52‰、0. 5‰、0. 47‰、0. 401‰、0. 395‰、0. 27‰和0.322‰,呈明显下降趋势,仅2016年较2015年略有反弹;标本主要不合格原因有所变化,其中2013—2016年"溶血"标本较2008—2012年有所增加。结论检验科通过加强与护理部、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实施改善措施,有利于提高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分析前质量水平。方法对2007年度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统计,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后对2008年度不合格标本再进行统计。结果2007年度总的标本数量85579例,不合格1374倒,占1.61%,改进措施后,2008年度总的标本数量100038例,不合格标本623例,占0.62%,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率显著低于改进措施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不合格标本率明显减少,提高了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外出体检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外出体检的181 247人次中所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105份,表现为血量不足、凝血、溶血和标识不清。原因以采集和运送欠规范为主。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检验知识的培训,规范采集和运送环节,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方法参照微生物标本检验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检测,严格控制检测质量,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2015年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及尿液标本的阳性率高于2014年,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时间段痰液标本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标本阳性率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运送与接收不规范及检验医师技术水平问题等。结论不同时间段的临床标本,其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不同。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提高临床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ISO15189 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通过改进管理措施,评估管理 措施对分析前质量提升的效果。方法 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四个医疗区2016 年~2018 年检验样本质量为研究对 象,依据检验样本不合格率指标的变化,评估各种持续改进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6 年改善措施实施前,2 539 292 例 标本中有14 881 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86‰。2017 年启动ISO15189 申报工作,联合多学科多部门联动改善措施实施后, 2 818 615 例标本中有5 975 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2‰。2018 年再次改进后,3 072 291 例标本中有5 199 例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标本总量增长的同时,不合格标本数量呈下降趋势。结论 以 ISO15189 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分析前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合作体系,对样本的采集、运送及 保存实施精细化管理,能显著提升分析前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质管办牵头,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运用PDCA管理手段在检验前标本采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以WS/T496-2017《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发布落实为契机,将临床标本规范化采集管理列为院级年度重点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积极调动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全院不合格标本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PDCA手段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结果:检验前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干预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1.50‰降低至干预后(2018年7月~2018年12月)的0.90‰,P<0.01.结论:通过多学科协作实施PDCA管理手段后,全院临床标本采集规范性明显提高,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为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所有住院患者3 670例不合格检查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结果住院患者检验标本的总体不合格率为1.25%;在调查的各类标本中微生物类不合格率最高,占7.35%;其次是血气分析,占4.24%。各类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中,血液凝固分别占血常规、凝血类和血气分析类的41.22%、33.98%和19.23%;乳糜血分别占生化类、凝血类和血常规类的42.67%、37.54%和26.35%;条码错误和送检时间过长占尿常规标本的30.23%和24.42%;空盒和标本量少占便常规类标本的45.18%和23.54%;标本类型错误占血气分析类标本的56.25%;标本留取不合格和标本留取时机错误占微生物类标本的45.66%和33.97%。结论加强标本采集前的宣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痰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 2012年1~12月本院收集的1524份痰培养标本设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集的768份痰培养标本设为实验组,由专人负责调查分析对照组痰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对策并在实验组中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痰培养标本不合格情况。结果两组痰培养标本在采样时机有误、样本量不足、口腔未清洁干净、样本水样或唾液样、非肺深部的痰液不合格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合格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采样时机有误、标本量不足、口腔未清洁干净、样本水样或唾液样等因素是引起痰培养标本不合格主要原因。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痰标本采集流程等可提高痰培养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