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预后及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方法: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甲钴胺治疗)和联合组(依那普利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组,各6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血生化及PTS指标差异。结果: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Hcy、FIB、TM、D-二聚体、GMP-140及CIMT低于对照组(P<0.05);m RS评分、m RS<3分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有助于改善H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PTS,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时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并探讨葛根素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 AP患者78例,重型AP(SAP) 26例,轻型AP (MAP) 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葛根素治疗组40例及常规治疗组38例.两组均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静脉支持,抑酸药物,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等综合治疗,葛根素组联合葛根素注射液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前后应用EH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vWF:Ag、TM、DD,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活性、血尿淀粉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2名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SAP患者血浆GMP-140为(86.26±15.28) ng/L、vWF为(236.22±31.78)%、TM为(65.70±12.27) μg/L、DD为(0.87±0.04)mg/L,血浆AT-Ⅲ为(56.13±15.78) U/ml,与MAP组[(58.68±15.86) ng/L、(126.68±17.06)%、(9.80±6.98) μg/L、(0.56 ±0.05) mg/L、( 80.38±18.29) U/ml]和健康对照组[(32.56±18.17) ng/L、(95.12±31.68)%、(4.26 ±0.92) μg/L、(0.36 ±0.06) mg/L、(98.76±22.68)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葛根素组治疗后血浆GMP-140为(31.52±15.81) ng/L、vWF为(93.32±28.62)%、TM为(4.36 ±0.82) μg/L、DD为(0.32±0.05) mg/L,较常规治疗组[(59.62±13.73) ng/L、(128.81±16.23)%、(11.23±7.62) μg/L、(0.68±0.04) mg/L]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 23.283、-28.205、-43.419、- 15.642,P均<0.001),葛根素组血浆AT-Ⅲ[(97.68±21.69) U/ml]较常规治疗组[ (76.86±17.92) U/ml]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67,P<0.01);血、尿淀粉酶和腹痛缓解时间[ (81.26±17.12) U/L、(416.37±116.50) U/L、(2.18±0.76)d]与常规治疗组[(119.63 ±51.87)U/L、(576.32±126.58) U/L、(5.26±0.58)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8、- 36.659、-13.619,P均<0.001).结论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变化可能是AP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葛根素具有改善胰腺微循环和调节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作用,对AP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联合检测诊断肝癌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42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形成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35例)和无血栓组(10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以及其联合检测对肝癌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与血浆FDP、D-D水平呈正相关(r=0.275~0.457,P<0.05),与血浆FIB、AT-Ⅲ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浆TAT、PIC、TM、t-PAIC诊断肝癌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550、0.672、0.650,联合诊断的AUC为0.915,灵敏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肝癌血栓优于单项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检测指标的变化,以明确Lp-PLA2与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103例,H型高血压组124例,原发性高血压组80例,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中Lp-PLA2、Hcy、hs-CRP、血脂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cy、LP-PLA2水平高于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原发性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与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SE=0.013,P0.05)。结论 LP-PLA2是反应血管炎症的标志物之一,与H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0位肿瘤患者及20位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结果对于PT、APTT、TT三项凝血指标,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肿瘤患者之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血浆AT-Ⅲ含量,不同肿瘤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与肺癌组及白血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组与白血病组比较,AT-Ⅲ活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Fg含量,各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肿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浆中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与肿瘤损伤程度相关,定期检测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对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R)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为URSA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测指标。方法用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42例URSA妊娠、68例URSA未妊娠、30例健康妊娠和30例健康未妊娠妇女的PAR及血浆GMP-140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妊娠组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R均显著高于健康未妊娠组(P<0.05);血浆GMP-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RSA组PAR及GMP-140均显著高于健康妊娠组(P<0.01);URSA妊娠组与URSA未妊娠组比较,PAR及GMP-1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RSA与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监测其PAR及GMP-140水平,有助于URSA的病因诊断,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CPB)中,使用肝素涂层CPB管道对围体外循环期间凝血-抗凝血酶的变化,确定肝素涂层装置对CPB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n=8)和对照组(n=15).分别在CPB前、CPB60min、中和后30min和60min,及手术后12h测定血小板计数(PLC),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浓度,及血浆凝血因子X(FXa)和抗凝血酶Ⅲ(AT-Ⅲa)活性.记录手术后12h胸管引流量.结果对照组PLT在转流中、后显著低于HCC组(P<0.05);且血浆GMP-140浓度在转流60min,中和后30min和60min显著高于HCC组(P<0.05),但手术后12h没有显著性差异;HCC组Xa活性在围术期较对照组有较好的保持(P<0.05),而AT-Ⅲa在两组没有明显差异.HCC组手术后12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HCC在围CPB期间对血小板、凝血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呈现较好的凝血状态而改善CPB装置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栓前状态特点及其对患者长期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56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高Hcy组(n=120)和Hcy正常组(n=236),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栓前状态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比较两组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3.7%(120/356)CHD患者为高Hcy血症。高Hcy组凝血因子Ⅱ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GMP-140)、内皮素1(ET-1)水平均明显高于Hcy正常组,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低于Hcy正常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相关指标后血清Hcy水平与F1+2、TM存在正相关关系,与vwF、AT-Ⅲ存在负相关关系(P均〈0.05)。高Hcy组急性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急性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例明显高于Hcy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Hcy水平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影响血栓性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高Hcy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促凝指标升高,抗凝指标降低的特点,血清Hcy水平增高是血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高危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对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影响,以及H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207例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及20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压、血浆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尿酸(UA)、肌酐(Cr)等,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血浆Hcy水平分为H1、H2、H3、H44个亚组。结果 H型高血压组Lp(a)、Cr水平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TG、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检查指标3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重度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2),其内膜中层厚度(IMT)大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1);H型高血压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32)。H1、H2、H3、H4 4个亚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水平[比值比(OR)=2.515,P=0.036]、重度高血压(OR=2.216,P=0.038)和高Lp(a)(OR=2.189,P=0.041)是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更高,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定期监测Hcy水平对于H型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微粒(TF+MP)的促凝活性、凝血及抗凝物、纤溶功能、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Plt)计数,探讨广西地区地中海贫血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对71例地中海贫血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TF+MP促凝活性,ELISA法检测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可溶性E选择素(sE-sel)、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重型β地中国贫组(TM组)AT-Ⅲ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TM组AT-Ⅲ与Plt计数成独立正相关(rPLT=0.37,P 0.05);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组(TA组)TF及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组(TI组)血浆TF+MP促凝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5)并与AT-Ⅲ呈独立正相关(rAT-Ⅲ=0.77,P 0.05)。地中海贫血患者肝功能正常组TF及sICAM-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TF0.01,PsICAM-10.05),肝功正常组与非正常组间TF+MP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余各组相应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及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广西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有肝功能损害及抗凝物质的减少;中间型β自中海贫血患者血浆TF+MP的促凝活性异常增高;以上因素可能增加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浆sICAM-1及TF水平降低可能是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及肝功正常患者抗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结果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浆GMP-140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则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2=0.653,P<0.05;r2=0.47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和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中GMP-140含量的水平,及时发现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对于指导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0例有RSA病史已孕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已孕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根据不同流产次数将观察组分为两个亚组,流产次数≤3次视为观察组A(n=48),流产次数3次视为观察组B(n=42);对比观察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不同亚组之间的D-Dimer、AT-Ⅲ、t-PA、PAI-1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D-Dimer、t-PA、PAI-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AT-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的D-Dimer、t-PA、PAI-1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P均0.05),而AT-Ⅲ低于观察组A(P0.05)。结论 PTS与RSA密切相关;D-Dimer、AT-Ⅲ、t-PA、PAI-1作为PTS的重要检测指标,该4项指标的检查有利于RSA的患者PTS筛查,为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研判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处于疾病不同阶段时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方法对10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按病情分为妊娠期单纯高血压组4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9例;选择同期正常妊娠的60例为正常妊娠组。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血浆D-二聚体(DD),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病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APTT、FDP和DD,PT和AT-Ⅲ的检测值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期单纯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APTT、FDP、DD和AT-Ⅲ等指标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病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均有明确的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改变,随着病情加重上述指标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钴胺联合灯盏花注射液对糖尿病足(D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影响。方法 240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大剂量甲钴胺+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组60例(Ⅳ组),常规剂量甲钴胺+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组60例(Ⅲ组),单纯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组60例(Ⅱ组),单纯常规剂量甲钴胺治疗组60例(Ⅰ组),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检测TNF-α、CRP水平及AT-Ⅲ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血清TNF-α、CRP及AT-Ⅲ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行治疗前后比较,4组治疗后血清TNF-α及CRP结果均较治疗前降低,AT-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与Ⅰ、Ⅱ、Ⅲ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灯盏花注射液能降低DF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如TNF-α及CRP的水平,并使AT-Ⅲ活性升高,尤其是甲钴胺浓度增加时效果更显著。因此,采取增加甲钴胺浓度联合灯盏花注射液的治疗方法能更明显地降低DF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好,是提高治疗DF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9例AL患者,设为AL组,采取化疗方案予以诱导缓解治疗。并选取2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运用胶乳比浊法测定DD和vWF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水平、凝固法测定FIB水平,并计算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即瘤负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组治疗前血浆DD和vWF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AT-Ⅲ与FI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AML组和ALL组同期相比,APL组治疗前血浆DD、vWF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AT-Ⅲ、FIB水平,均明显更低(P0.05)。但AML组与ALL组以上血浆凝血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AL组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时血浆DD、vWF、AT-Ⅲ及FIB水平,均逐渐恢复正常,差异均有(P0.05);AL组治疗后达未缓解(NR)时以上凝血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前AL组血浆DD、vWF水平与瘤负荷,均呈正相关(r=0.397、0.437,P0.05);但AT-Ⅲ、FIB水平与瘤负荷,均呈明显负相关(r=-0.364、-0.341,P0.05)。结论血浆DD、vWF、AT-Ⅲ、FIB水平能有效反映AL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临床了解AL病情进展、指导用药及预后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P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骨科围术期患者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及血浆抗凝血活酶Ⅲ(AT-3)的动态监测,探讨深静脉血栓前动态监测的可行方法。方法选择182例骨科股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栓发生组13例,无血栓发生组169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晨、术后1d晨、术后3d晨和术后5d晨、术后7d晨5个时点空腹血浆中的F1+2、D-二聚体、血浆AT-3活性参数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栓发生组的血浆F1+2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较无血栓发生组高,AT-3活性较无血栓发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2及D-二聚体水平均从术后3d开始明显上升,血浆F1+2水平上升持续时间较短,手术7d后血浆F1+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7d与术前相比,其上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3水平在术前及术后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发生DVT患者中,血浆F1+2及D-二聚体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呈正相关关系,AT-3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三者联合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Protein C,PC)、活化蛋白S(Protein S,PS)、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表达及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管壁正常组、增厚期组、斑块期组。另选取同期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C、PS、AT-Ⅲ活性,并分析PC、PS、AT-Ⅲ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C、PS、AT-Ⅲ表达活性明显偏低(P0.05);急性期组PC、PS、AT-Ⅲ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对照组PS、AT-Ⅲ的表达活性最高(P0.05);小梗死组PC、PS、AT-Ⅲ表达活性高于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P0.05);斑块组PC、PS、AT-Ⅲ活性低于正常组和增厚组(P0.05);增厚组和正常组上述因子表达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PC、PS、AT-Ⅲ的表达与发病时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梗死病灶及颈动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叶酸,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两组H型高血压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H型高血压患者9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该项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DB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