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与安全输血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1000例输注红细胞患者中抽查的50例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和输血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去白悬浮红细胞进行输注,5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术中反复输血共输注红细胞154次,其中红细胞输注无效次数为38次,无效率为24.68%,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原因后分析讨论如何提高安全输血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50例患者病历资料和输血记录的回顾性分析,得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对和红细胞的安全输注结果有关。结论红细胞输注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抗体、免疫系统和感染、过敏、发热等因素,尽可能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围术期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我国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单病种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变化.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数据库中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构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非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预测模型,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7年4月~2018年5月的本院血液科、肾内科及肿瘤科输血病例939例和本市某三甲医院血液科输血病例100例,共1 03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回归系数及常数项建立红细胞输注疗效预测模型1,参考OR值建立评分预测模型2。应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模型1、2的预测效果。利用2018年6月~12月266例临床病例验证模型实际应用效果。结果 1 039例红细胞输注无效率为25.0%(260/1 039);血液科无效率最高为28.8%(227/787),其次为肾内科,为14.5%(30/207),肿瘤科最低,为6.7%(3/45)(χ~2=26.439,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多个变量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住院输血袋数、输血前平均Hb值40、40~50、50~60,既往RBC输注袋数≥20袋及不同临床诊断与无效输血正相关;预测模型1、2的AUC(曲线下面积)、截点、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5、–3.189、80.38%、75.99%和0.814、15.52、74.23%、77.79%。预测模型1的预测效果优于预测模型2,AUC之差为0.040 5。模型1、2联合检测平行试验灵敏度为94.94%,序列试验特异度94.67%;实际应用结果显示:预测模型1、2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88.71%、90.23%和91.25%、84.41%、86.47%。结论 血液、肾内和肿瘤科均存在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现象,多种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模型1、2用于预测红细胞输注效果均有较好效果,可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贫血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围术期用血提供依据,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月我院295例结直肠癌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情况。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体积、肿瘤分期、住院时间等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295例术中失血量大于600 mL者106例(35.9%),术中红细胞输注率为49.2%。红细胞输注率较高与术前贫血(Hb<100 g/L)率(51.0%)较高有关。术中红细胞输血量占围手术期用血的52.1%。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P<0.001)和肿瘤部位(结肠癌P=0.004;直肠癌P=0.003)。对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而言,显著相关的变量是肿瘤体积(P=0.037),而患者年龄、性别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红细胞输注量与住院时间(术中P=0.428,围手术期P=0.604)、手术切口类型(P=0.78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移植造血干细胞期间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75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白血病患者,通过计算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血小板回升率、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的变化以及输注悬浮红细胞后24 h内血红蛋白的增加量,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判断输注后的效果。观察性别,移植前、后,供受者血型是否相符等不同因素对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输注效果优于移植前输注(61.91%vs55.77%,P<0.05),而红细胞输注效果移植前优于移植后(71.43%vs47.91%,P<0.01);供受者血型相同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效果都优于血型不同者(分别为70.00%vs55.77%、58.00%vs40.00%,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造血干细胞供受者血型相符与否是影响移植患者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少白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2000名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和2000名输注少白红细胞的患者,共计4000名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2 h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用于预防与降低临床无效输血的发生。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住院输血的14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41例被认为输血无效患者采用增强检测方法实施不规则抗体判定检测。结果通过输血效果评估全部输血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无效的有141例,占9.46%,含不规则抗体32例,占2.15%,其中有15例需要第二次输血,通过其抗体存在的独特性,采用无相应的抗原红细胞进行输注,都没有出现无效输血的现象。结论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判定,能够预防或降低红细胞输注无效输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输注红细胞的192例DAT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分为输注有效组和输注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情况、伴随症状等,并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92例DAT阳性患者中,红细胞输注无效者37例;既往输血次数、是否恶性疾病、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是否伴随感染、是否伴随发热、是否伴随肝脾肿大均与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输血次数(OR=2.678)、恶性疾病(OR=3.485)、血液制品储存时间(OR=2.764)、血液制品品种(OR=2.602)、发热(OR=2.951)均为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既往输血次数、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伴随发热均可对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产生影响,故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输血策略,以改善DAT阳性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术后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围术期的输血状况是否会加重术后感染程度。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开发软件“临床输血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取150例外科手术后感染病例,按感染部位分为深部感染组和浅部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红细胞输注量、非红细胞输注量、输血次数和平均每次输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生浅部感染患者的中位红细胞输注量和非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4.50(0-59)u和2.95(0-119.6)U,深部感染组中位红细胞输注量和非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9.00(0-153)U和8.05(0-136.6)U,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最显著的差异是输血次数的不同,发生浅部感染的患者中位输血次数为2(1-31)次,远远低于发生深部感染患者的输血次数4(1-49)次(P〈0.001)。两组患者的平均每次输注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输血量及输血次数同患者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似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4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变化及用血特点,促进危重症患者合理用血管理;方法回顾统计2010-2013年我院ICU患者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和临床医疗基础数据和指标;使用"临床输血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及临床医疗质量效益指标。结果近4年我院ICU住院患者人数年均增长约30%,同期血液制品总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血浆输注率、血小板输注率、ICU出院患者例均输血量、输血患者例均输血量等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相同时期ICU住院患者总死亡率、平均住院日、总费用、院内感染率等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输血与未输血患者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近4年ICU患者血液管理初见成效,严格临床输血指征对ICU患者进行临床用血综合管控,有利于ICU患者总体医疗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联合国内20家大型综合医院多中心回顾性调研外科住院患者大量输血病历1601例,分析探讨红细胞输注量与患者死亡率的关联性。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病例资料,根据24h内或72h内红细胞输注量分为:0~4U、5~9U、10~14U、15~19U、20~24U、25~29U、30~39U、40~U,8个组段,对红细胞输注不同量患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红细胞输注量与患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24h或72h内,红细胞输注总量≥10U后,患者死亡率随红细胞用量而增加,24h内红细胞应用10U~40U,死亡率为6.0%~38.9%;72h内红细胞应用10U~40U,死亡率为5.2%~28.0%;24h和72h红细胞在应用5U~9U组段者死亡率最低,分别是3.7%和2.3%;在0~4U组段,死亡率分别为7.3%和9.7%。结论外科住院患者大量输血时,24h或72h内红细胞输注量与死亡率有一定的关联性,患者死亡率随红细胞输注量增多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56例创伤患者(感染组)与输血后未发生感染的140例创伤患者(未感染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与输注保存14天以上的红细胞密切相关[OR1.038(95%CI:1.01~1.07),P=0.036],而与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或血小板的数量无关。结论输注保存时间超过14天的红细胞是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 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凝血指标的检测数据,探讨大量输血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对大量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分别收集数据资料,表格回收后统一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大量输血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低明显,当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时,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1×109/L,或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0.3 U(0.3 U/kg)时,患者血小板平均计数降到75×109/L;传统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大量输血时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量输血时,由于新鲜冰冻血浆的普遍应用,传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而血小板计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频率和输血反应类型的调查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某院2005年1月~2010年2月各种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139 852单位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143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10%,输注全血反应率最高为0.99%,红细胞悬液0.14%,冰冻血浆0.07%,血小板0.05%,滤白红细胞0.01%,自体输血无输血反应。输血单位为1,2,3,4和≥5单位的构成比分别为0.03%、0.06%、0.31%、0.41%和1.12%。血液内科、其他科室与外科患者反应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2.94%,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16%。结论自体输血和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性用药可减少轻度的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为后续实施精准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492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围术期术中和术后两个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情况和相关数据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两个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时期人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3.27 U)明显高于术中时期(2.91 U)。将患者术中、术后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多重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前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体外循环时间和年龄是术中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P<0.05);术中失血量、心包引流量、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BMI和切口愈合不良是术后时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决策影响因素众多,根据分析相关有效因素,提前制定个体化用血方案,有助达到精准有效的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和探讨医院在创伤紧急医疗抢救输注通用性红细胞的效果和意义。方法按照《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和《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简称《推荐方案》),从临床输血数据库和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战创伤中心(简称战创中心)紧急抢救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献血者IgM或IgG抗-A和抗-B效价均≤256的0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的34名患者,分析并总结病例的临床特征与紧急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的启动指征、启动流程、实施方案、患者的转归和救治效果。结果 2年间,依据《专家共识》及《推荐方案》,共对战创中心34名患者启用通用型红细胞,占该中心同时输血患者的1.27%(34/2 683),共输通用型红细胞109 U,平均(3.2±1.8)U/人;ABO、RhD血型:2人未来得及检测出,10人为A、D阳性,3人AB、D阳性,6人为B、D阳性,13人为O、D阳性。24 h抢救成功率58.8%(20/34),17人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非O型患者输注通用型红细胞后亦未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依据《专家共识》和《推荐方案》,在第一时间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紧急救治创伤患者,使得抢救输血更及时有效,赢得了治疗时间、有益于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和血小板临床输注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输血病例进行输血的有效性分析,为临床科学、有效的榆血提供指导.方法:调查626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和112例输注浓缩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计算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值、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输血是否有效.结果:红细胞输血的精确和粗略两种评价方法统计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各科均存在无效输血现象,以外科组患者最多,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2.0%.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患者,一次输注血小板的CCI和PPR最高,频繁输血者最低.结论:红细胞两种评价方法均有效.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与术后失血、多次输血的同种免疫、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因此,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输血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HIS系统,查阅陕西省人民医院2011~2015年产科输血患者病例; 了解患者的入院状态、年龄、疾病,回顾分析产科患者的输血率,Rh(D)阴性患者输血情况,成分输血,大量输血。结果 2011~2015年,产科住院患者26 574人,其中输血者1 111人,输血率为4.2%; 输血患者全部治愈或好转出院,其中Rh(D)阴性输血患者27例; 成分输血率为98.8%,以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为主; 悬浮红细胞输注量≥10U者69例,以产后出血,妊娠并发贫血、高血压等内科疾病的患者为主,占输血总人数的6.2%; 其中悬浮红细胞输注量≥18U者14例,占输血总人数的1.3%; 红细胞平均输注量与患者的入院状态、年龄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结论 输血是救治孕产妇贫血、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21-422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透析期输血治疗组和透析后输血治疗组,各24例。两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血液肌肝、钾离子及红细胞浓度,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将观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升高值均在13mmol/L以上,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患者头昏、乏力、心悸等缺氧症状明显减轻,两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后尿素氮、血液肌肝均显下降(P<0.05)。尿毒症患者透析期输注红细胞悬液和透析后输注洗涤红细胞均为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骨科用血量变化的原因,了解医院用血管理措施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7月和2011年5~7月骨科手术总人次,申请输血人次,实际用血人次,红细胞、血浆平均输血量,自体输血比例。将骨科患者出院时的诊断作为病种分类,结合疾病发生解剖部位,将骨科手术分为脊柱外科疾病;髋、膝关节重建;四肢骨折或创伤;骨肿瘤或骨转移瘤以及其他,调查不同病种手术的红细胞、血浆申请量,输注量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2011年5~7月骨科用血较2010年同期明显下降,红细胞输注量下降约50.4%,血浆输注量下降约48.4%,而且同种病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2011年5~7月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结论华西医院通过加强宣传,制定规范,严格监管,落实考核措施,使医务人员科学用血意识大大提高,临床科室通过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积极技术革新,使临床用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