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 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Breg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30例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19+B、CD5+CD19+B、CD1d(hi)CD5+CD19+B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用ELISA法测定PBMC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者外周血中CD19+B、CD5+CD19+B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而CD1d(hi)CD5+CD19+ Breg的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PBMC培养液上清IL-10、TGF-β1的水平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患者Breg的比例与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5),而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r=0.073,P>0.05)。 结论:CD1d(hi)CD5+CD19+ Breg及相关细胞因子IL-10的下调可能参与ITP的免疫调节紊乱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数量变化及白细胞介素(IL)-21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水平在CITP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C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CITP组和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技术测定外周血Tfh细胞的数量与比例,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21水平,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AIPA)测定血液中抗GPⅡb/Ⅲa、GP Ib/Ⅸ自身抗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ITP组Tfh细胞比例显著升高,IL-21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抗GPⅡb/Ⅲa、GPIb/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6.7%、43.3%,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 Tfh细胞、效应细胞因子IL-21、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可能在CITP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为CITP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负性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IL-10的变化,探讨Tfh/Tfr、Breg比例在CITP免疫紊乱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C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IL-21与IL-10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CITP患者外周血Tfh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r、Breg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外周Tfh/Tf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Tfr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622,P0.05),Breg比例与PAIgG阳性率呈负相关(r=-0.535,P 0.05)。CITP患者外周血IL-21/IL-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IL-10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43,P0.05),与PAIgG阳性率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 CITP患者外周血Tfh/Tfr、Breg比例及IL-21/IL-10异常,以上指标参与免疫紊乱机制,可为CITP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急性ITP患儿外周血 CD4+ CD25+ 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它们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83±1.05)%vs(5.07±0.59)%,P<0.05];ITP患儿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IL-10:(29.48±13.69)pg/mlvs(43.10±14.95)pg/ml;TGF-β1:(170.04±91.58)pg/mlvs(254.75±130.41)pg/ml,P<0.05]。ITP患儿外周血TR细胞在CD4+细胞中所占比例与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均呈正相关(r1=0.54,r2=0.66,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的减少及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降低可能与急性ITP患儿的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40例C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利用PE标记的抗-CD4单抗,FITC标记的抗-CD25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C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采用RT-PCR法检测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CITP患者外周血CD4^+T、CD4^+CD25^+T细胞百分率及T细胞Foxp3 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Foxp3 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失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发生改变,T淋巴细胞耐受机制的破坏可能与C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手足口病(HFM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5例HFMD急性期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者,其中急性期HFMD患儿分为普通组(69例)和重症组(56例)。外周血Th17、Treg百分数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血清IL-17、IL-6、IL-10、TGF-β水平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重症组和普通组患儿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Th17/Treg比值,以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升高(均P0.05),外周血Treg百分比和血清IL-10、TGF-β水平均降低(均P0.05)。重症组患儿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Th17/Treg比值,以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外周血Treg百分比和血清IL-10、TGF-β水平均低于普通组(均P0.05)。结论 Th17和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异常与HFMD发病及疾病进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性T17细胞(Th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ITP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3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组治疗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及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率,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17的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率和血清中IL-17的水平分别为(1.384-0.42)%和(25.52±6.83)ng/L,与对照组的(0.71±0.29)%和(8.23±3.15)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率和血清中IL-17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研究组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率和血清中IL-17的水平分别为(1.05±0.31)%和(17.46±5.14)ng/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率及其IL-17的水平均升高,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下调Th17细胞的比率和IL-17的水平,有效地缓解ITP。  相似文献   

9.
正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近年来发现的两类CD4+T细胞亚群,目前认为Th17具有明显促进炎症的作用,引起组织炎性病理损伤;而Treg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两者对立统一,维持着机体平衡。Th17/Treg细胞平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调节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2例初诊ITP患者,其中位年龄49(18~70)岁;30例健康对照,中位年龄42岁(20~65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及Treg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6和IL-17的水平。并分析ITP患者Th17细胞、Treg细胞、IL-6和IL-17的水平与PLT的相关性。结果 (1)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81%±1.33%vs.0.35%±0.75%,P<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对照(0.70%±0.39%vs.1.26%±0.24%,P<0.05);Treg/Th17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0.27±0.17 vs.3.76±0.87,P<0.05);ITP患者血浆中IL-17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24.07±2.22 pg/ml vs.15.89±2.23 pg/ml,P<0.05)和(75.12±4.06 pg/ml vs.49.75±4.19 pg/ml,P<0.05)。(2)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IL-6、IL-17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3,P<0.05;r=-0.456,P<0.05);IL-6与IL-17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5);Th17细胞及Treg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417、P<0.05)。Th17细胞比例与IL-6、IL-17水平不具相关性(r=-0.272,r=-0.104,P>0.05)。(3)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水平和IL-17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5;r=-0.353,P<0.05;r=-0.464,P<0.01);Treg细胞比例与血小板计数不具相关性(r=-0.101,P>0.05)。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水平与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371,P<0.05;r=0.359,P<0.05);Treg细胞比例、IL-17水平与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不具相关性(r=-0.230,P>0.05;r=-0.043,P>0.05)。结论 ITP患者Treg/Th17细胞平衡失调可能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Th17细胞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立法治疗过敏性紫癜(HSP)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方法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6例住院患者血常规,统计其中的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住院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结果 HSP患者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急性期)相比较,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CD3~+、CD4~+、CD19~+降低(P0.05),CD8~+、CD16~+CD56~+、Th1/Th2、CD4~+CD25~+升高(P0.05);HSP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较,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CD3~+、CD4~+、CD19~+明显升高(P0.05),CD8~+、CD16~+CD56~+、Th1/Th2、CD4~+CD25~+降低(P0.05);HSP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CD19~+升高(P0.05);CD16~+降低(P0.05);CD3~+、CD4~+、CD8~+、Th1/Th2、CD4~+CD25~+无差异(P0.05)。结论以疏风清热、活血化瘀立法治疗HSP,能明显干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及调节性T细胞,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明确,临床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12.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25μg/(k·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经氟美松或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因子谱的变化。方法对CITP、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血小板减少(SLE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及正常对照分别用ELISA及RIA方法测定细胞因子谱。用RT—PCR检测辅助性T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c-Mar及T-bet。结果经氟美松和/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的CITP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应,体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但是Th2细胞因子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用PHA对C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刺激后,IL-13的分泌量明显增高,而正常对照PBMC受刺激后IL-13水平很低。结论CITP患者经氟美松/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倾向于Th2细胞因子分泌,这可能是患者获得病情缓解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免疫状态的异常改变.方法 以52例ITP确诊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慢性ITP(CITP)组27例、急性ITP(AITP)组25例;以5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CD3+、CD4+、CD4+/CD8+、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CD8+、IgA、IgG、IgM、C3、C4、免疫复合物花环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CITP组变化幅度大于AITP组(P<0.05).结论 ITP患者免疫状态呈异常状态,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等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探讨它们在IT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分析比较。结果 40例ITP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无效组外,其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初诊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良效组和进步组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但良效组和进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但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升高,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IT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ITP组B细胞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B细胞及其表而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TP的病理机制,为ITP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64例CHB和16名健康人群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并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h22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重型CHB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P=0.000);重型CHB中,病情好转患者和死亡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Th22细胞与ALB呈负相关,与TBIL、PT呈正相关(P<0.005),与ALT、AST无相关性(P>0.05)。HBV-DNA阳性与阴性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与Th22细胞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22细胞能反映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使用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第二组单用泼尼松治疗,观察半年,每月检测一次血常规。结果在治疗2月后,第一组患者血小板数均高于第二组患者血小板数。结论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泼尼松治疗组,雷公藤多甙可以作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3DL1(KIR 3DL1)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ITP患者治疗前、缓解后及20例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KIR 3DL1的表达。结果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KIR 3DL1(中位数=2.30%,四分住数=1.71%)表达低于ITP患者缓解后(中住数=3.11%,四分位间距: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5,P〈0.05);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KIR 3DL1表达亦低于对照组(中位数=4.03%,四分位间距=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KIR 3DL1表达下调,血小板破坏增加。KIR 3DL1在ITP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