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
1994年~1996年广东省报告疟疾病例,分别为7987、4742和2530例,均为间日疟,年发病率分别为万分之1.21、0.70和0.370近三年来,以月报告病例最多的是1994年8月,有1377例,最少是:1996年2月仅86例。近三年共镜检发热病人1181556人次,发现疟原虫用性者33186例,阳性率为2.81%。在疟疾病例中,本省居民占49.4%,外来人口占47.0%,输入病例占6.6%;疟疾与职业的关系抽样调查显示,以建筑民工最多,占21.3%,当地居民次之占18.9%,种养殖者占16.1%。以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的地区发病率最高选4.14/万,微小按蚊区次之0.65/万,中华按蚊区最低仅0.14/万。总之,近三年我省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人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疟疾发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保山市2003—2008年共有确诊的疟疾病例15762例。发病率为108.63/10万,占总报告传染病的36.95%,位居报告传染病之首;死亡31例,死亡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1.97%。其中间日疟11128例,占总发病数的70.60%;恶性疟3675例,占23.32%;混合感染93例,占0.59%:未分型866例,占5.49%。发病以外源性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4.87%。发病最高的是腾冲县,共发9021例,占全市发病数的57.23%,发病最低的是昌宁县,共发37例,占0.23%。2005年发病最高,共发3940例,占各年份发病总数的44.58%。通过认真完成“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疟疾项目”和常规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内容.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发病从2003年的2585例下降到2008年的1116例,下降率为56.83%。结论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自2005年回升以后每年都有所下降,说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以继续按照目前这种主要围绕血检、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根治、流动人口管理、主动病例侦察、内源性疫点处理、重点人群发放预防药和进行卫生宣教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防治,以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3—2007年中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6.
1995—1996年在湖北省的江陵、仙桃两县市进行低疟区简化病例侦查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发热病人的血检费用为1.78元,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简化病例侦查方案,原虫检出率为9.45%,一次血检检出的阳性人数占总阳性人数的95.38%,检出每个阳性病例的费用为18.86元,而以四热病人为血检对象则费用要增加180倍,且两种病例侦查方案在降低疟疾发病方面无显著性的差异,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从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综合评价,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价的低疟区,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病例侦查方案,大幅度减少了血检数量,提高了措施的针对性,可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探讨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方法收集整理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合肥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1例,年发病率为0.55/10万。发病数占首位的是肥东县,占全市的65.9%;发病人群以青、中、壮年为主,均为男性境外劳务派遣人员,首位的劳务派遣国是非洲国家安哥拉。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就诊及时性与有无既往史有关。不同级别医院确诊疟疾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76,P=0.000)。结论随着境外输入性疟疾发生,合肥市疟疾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麻疹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该人群麻疹发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广州市白云区的麻疹病例进行1:1配对,配对因素为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病例中71.43%的病例为流动人口;28.57%的病例或其监护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2.80%的病例或其监护人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15岁以上病例既往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仅占4.65%;24.87%的病例病前3周曾与麻疹病人有过接触;32.80%患者病前3周曾去医院就诊.就诊医院级别中省市级、区县级、卫生院分别占62.29%、20.97%和17.74%,就诊科别中以儿科、内科为主,分别占70.97%和25.81%;38.10%的病例病前3周内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单因素分析显示。经济水平低(OR=0.59,OR95%CI=0.37~0.94)、未种麻疹疫苗(OR=0.32,OR95%CI=0.19~0.52)、有麻疹病例接触史(OR=0.22,OR95%CI=0.13—0.36)、流动人口(OR=0.22,OR95%CI=0.13-0.36)、就诊史(OR=0.30,OR95%CI=0.18-0.51)、就诊医院类型(OR=0.33,OR95%CI=0.18~0.51)和就诊科别(OR=0.34,OR95%CI=0.22—0.52)等因素与麻疹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经济水平低(OR=0.49,OR95%CI=0.28-0.87)、未接种麻疹疫苗(OR=0.67,OR95%CI=0.52~0.86)、有麻疹病例接触史(OR=0.14,OR95%CI=0.08-0.25)、流动人口(OR=0.25,OR95%CI=0.15-0.43)、就诊史(OR=8.51,OR95%CI=2.65~27.30)、就诊科别(OR=0.15,OR95%CI=0.05~0.46)等因素与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经济水平低、未接种麻疹疫苗、病前3周内有麻疹病例接触史、流动人口、病前3周内有就诊史和就诊科别等因素可能是影响非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麻疹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测广东省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广东省实施全省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和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按蚊叮人率监测结果,计算疟疾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然后根据中小学生抗体水平、原虫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对广东省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09年共血检1894774人,检出疟疾阳性2832人,平均阳性率为0.15%。通过病例地域分析,67.97%的病例分布在珠三角8个地级市,各年疟疾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09年共捕获各种按蚊3679只,平均叮人率为0.65只/人工小时,其中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43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6;微小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10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2;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1;日月潭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01。2000-2009年共检测不同市县中小学生10652人,疟疾抗体全为阴性。结论广东省疟疾疫情和媒介按蚊叮人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种传疟按蚊的平均接种率极低,不足以引起广东省疟疾暴发流行。中小学生疟疾抗体10年检测阳性率均为0,说明疟疾在广东省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东实现全省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在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中的关系及月份、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方法选择402例ARI患儿,取其鼻咽深部分泌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V。对检测出EV阳性的患儿进行月份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402例标本中检出EV阳性共70例,阳性率为17.4%。下呼吸道感染EV阳性率为17,7%,上呼吸道感染EV阳性率为15.9%。EV在不同月份阳性率为0~36.1%,以2004年5月份阳性率最高(36.1%),2005年12月份阳性率较低(4,3%)。除12岁以上组患儿未检测到EV阳性外,在各年龄组患儿中的EV阳性率为14.8%~21.9%,4~6岁组阳性率最低,7个月至1岁组阳性率最高。EV感染的男性患儿占男性病例的16.2%,女性患儿占女性病例的19,7%。结论住院ARI患儿中,EV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春末至秋季EV阳性率较高,冬季较低;12岁以下的ARI患儿中各年龄段EV感染普遍存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佛山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控制对策。方法对2005—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佛山市2005—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72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顺德区、南海区和禅城区,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94.97%;4—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7.53%;小于15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0.36%;散居儿童病例占51.49%;流动人口病例占62.00%: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者占88.33%。结论佛山市近年麻疹发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以流动儿童为重点的适龄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加强麻疹的监测和控制,适时对重点人群实施强化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特征,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深圳市1998~1999年疑似麻疹病例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测疑似病例328例, M-IgM阳性率为54.9%, R-IgM阳性率为9.5%.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季.9月龄~6岁以下儿童发病占51.7%, 180例M-IgM抗体阳性病例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3.9%,均为流动人口.结论在麻疹监测工作中,应加强流动人口麻疹接种工作,同时加强对风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6年茂名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茂名市麻疹监测及流行病学管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报告发病率为2.6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其中5-7月份发病较多(75例,占50.68%);发病年龄以0-6岁为主(126例,占85.14%);散居儿童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38%;发病人群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5.16%。结论散居儿童是造成麻疹发病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应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以预防控制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16.
套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血清和初乳中HBV—D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60例孕中期血清学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者。产后2-3天取母血、初乳应用套式聚合酶键反应(nestedPCR),进行HBV-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例HBsAg/anti-HBC/HBeAg阳性(称大三阳)母血占63.64%.初乳占40.91%,10例HBsAg/anti-HBc/anti-HBe阳性(称小三阳)母血占40.0%,初乳占30.0%,6例anti-HBs/anti-HBe阳性母血及初乳均为0.12例HBsAg阳性母血占16.7%,初乳占8.33%。母血HBV-DNA检出率均高于初乳。对HBsAg,尤其是anti-HBc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母乳喂养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东省消除恶性疟流行及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根据广东省既往的疫情报告、专项调查和科学研究结果对恶性疟的分布和流行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取对其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制的方法和策略。结果广东省1980-2009年疟疾监测中,共血检14 576 492人,检出疟原虫阳性人数159 503人,阳性率为1.09%。全省治疗有疟史病人1 262 761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3 140 955人次,现症病人治疗159 967人次,室内滞留喷洒受保护人口4 826余万人次,药物浸帐保护人口1 024余万人次。结论所采取的对恶性疟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制的方法和策略可以阻断恶性疟的传播,达到消除恶性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市、韶关市、汕头市的人兽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收集3个地区人、猪、鼠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结果湛江市检测猪血清279份,阳性13份,阳性率为4.66%,检测鼠血清93份,阳性7份,阳性率7.53%;韶关市检测人血清42份,阳性0份,检测鼠血清95份,阳性3份,阳性率3.16%;汕头市检测人血清50份,阳性6份,阳性率为12.00%,检测鼠血清100份,阳性3份,阳性率为4.00%。结论汕头市人群存在弓形虫感染,湛江市、韶关市、汕头市兽类存在弓形虫感染,3个地区的鼠类弓形虫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家鼠、野鼠的弓形虫感染率也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03软件对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共有132例麻疹疑似病例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管理,确诊15例,发病率为0.19/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占41.67%;48 h个案调查率为96.09%,7 d内血清检测结果及时报告率达到85.51%;血标本采集率为52.27%(69/132),检测麻疹IgM阳性率为21.74%,检测风疹IgM阳性率为42.03%。73.33%的病例集中在晋江;53.33%的病例集中在1月份和4月份;66.67%的病例集中在0~7月龄小年龄组和﹥14岁的大年龄组;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3.33%;66.67%的病例是流动人口;60%的病例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结论 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无MV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儿童呼吸道感染临床病毒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咽拭子和部分血清进行病毒分离、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免疫酶村固相吸附试验进行研究。结果 4298例咽拭子中分出流感病毒200例,其中上呼吸道流感病毒172例阳性,占流感病毒阳性率的86.0%;分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50例,下呼吸道合胞病毒139阳性,占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92.7%;及分出单疱病毒20例;单疱病毒阳性率0.5%。460例肺炎和支炎血清检测巨细胞病毒IgM82例阳性,CMV-IgM阳性率17.7%。结论 流感病毒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流感病毒流行有2个高峰(每年3-4月及7-8月份)。单疱病毒在上下呼吸道感染中为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