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破裂的原因分析及处理(附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治疗过程中发生破裂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均采用全身麻醉、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6例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止血,1例术后CT证实术中出血,1例麻醉后造影证实出血未进一步治疗.结果5例致密填塞,2例部分填塞,1例未填塞.4例恢复好,1例轻残,3例死亡.结论术中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麻醉有关,继续填塞可以挽救大部分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98年9月开展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以来发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得到较好的处理,无死亡和栓塞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48岁。突发剧烈头痛1h伴癫痫大发作一次入院。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颈强直,右侧肢体轻偏瘫,全身浅反射减弱,深反射亢进,Hunt&Hess分级IV级。头颅CT示鞍上池、环池、外侧裂和左侧脑室后角高密度影,左颞叶血肿,量约10ml,Fisher分级IV级。腰穿示全血性脑脊液。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后交通动脉(PCoA)瘤和左侧脉络膜前动脉(AchA)瘤。前者直…  相似文献   

4.
介入栓塞治疗54例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我们应用可脱卸铂金弹簧圈对54例共62枚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分析动脉瘤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与疗效,栓塞程度与复发的关系,动脉瘤颈体比与栓塞程度,手术时机及栓塞材料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小动脉瘤及窄颈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72h内接受栓塞治疗及病情轻预后好,采用水解弹簧圈和电解弹簧圈疗效相似,宽颈动脉瘤易复发。结论发现动脉瘤的几何形态与疗效有很大关系,动脉瘤越小,颈越窄,栓塞程度越高,疗效越好。临床疗效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出血后3d内对动脉瘤进行干预治疗较为理想。采用水解弹簧圈和电解弹簧圈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5.
微弹簧圈急诊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合理治疗是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用电解可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E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2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病人中,预后良好者(GOS评分4~5分)为100%,Ⅲ~V级病人中分别为95%、78%、5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6%、2%,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1%、13%、6%,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载瘤动脉的形态影响GDC栓塞的操作,采用双弯塑形,有利于动脉瘤的超选与致密填塞.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结果 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机械可脱式弹簧圈(mechanicaldetachablespiral,MDS)与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方法 对比分析1995年3月至1999年7月120例125个动脉瘤中,用MDS栓塞的(64例66个)与用GDC栓塞的(48例51个)病人、动脉瘤、栓塞结果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MDS和GDC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有否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氏分级、动脉瘤体长径(8.46±3.42mm与7.38±3.45mm)和颈宽(3.49±1.50mm与3.26±1.52mm)、栓塞所用弹簧圈的平均个数(4.65±3.04与4.24±2.65)和长度(460.2±398.5mm与422.9±387.1mm)、栓塞百分比(95.00%±6.32%与94.19%±7.63%,栓塞≥80%的病例)、以及死亡和永久并发症合计发生率(7.8%与4.2%)等均无显著性统计差异(t或χ2检验,P值均>0.10)。结论 MDS和GDC都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有效材料。MDS价格相对较低,操作需一定的经验和技巧;GDC选择规格多,操作相对简单、安全,适应证更宽。正确选择MDS或GDC(或联合应用),可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共计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栓塞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80%)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病人8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7例(19.8%),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平均随访13个月,17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恢复良好12例,中度致残4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已破裂的动脉瘤(aneurysm,AN)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GDC栓塞颅内已破裂的AN36例,前交通AN12个,后交通AN18个,大脑中AN6个,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3例,对部分病例辅以篮筐技术、球囊Remodeling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技术以及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3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完全填塞31例、次全填塞4例、部分填塞1例,随访0.5~7年,除1例术后1周死亡外,其余35例均未再出血。结论根据导管操作熟练程度,医学工程所作设计理念以及术中对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能力分为各种层次,选择适应自己层次的病例,GDC栓塞颅内A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15例颈内动脉宽颈囊状动脉瘤及2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跨动脉瘤颈放置。其中13例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4例仅放置支架治疗。结果 1例术后1周死亡,2例失访。3~6个月造影随访14例,11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大部消失,1例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技术,结合GDC技术可为颅内宽颈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与技术要点。方法对32例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32个动脉瘤中27个瘤腔100%闭塞,3个95%闭塞,2个90%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6.3%。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4例。术后随访3~7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采用GDC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un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在治疗上目前仍有不同意见。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作者对46例UIAs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必要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4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46个动脉瘤,其中100%闭塞42个,95%闭塞3个,90%闭塞1个,全组无死亡。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填充GDC栓塞而治愈。术后随访12~72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20例有颅神经压迫症状者18例完全恢复正常,另2例为永久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全组术后均无破裂出血。结论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的方法安全实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1999—2002年解放军151医院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SAH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7月至2000年3月我院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93例,其中多发动脉瘤23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多发动脉瘤中,男8例,女15例,年龄32~64岁。1.2临床表现1例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入院,余22例病人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伴发颅内血肿。破裂动脉瘤临床分级依据Hunt和Hess分级标准,其中Ⅰ级5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1例。1.3影像学检a查DSA检查23例,同时作栓塞治疗。本组23例动脉瘤病人共荷瘤48个,其中21例病人荷瘤2个,2…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22例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女14例,男8例,年龄40 ̄85岁,平均62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手术,按HESS-HUNT分级Ⅲ级9例,Ⅳ级1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海绵窦部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6例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