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浙江中医什志于1957年8月号发表了我和强挚甫同志商榷的“关于伤寒论禹余粮丸证问题”一文后,接着,我先后在该刊和广东中医读到了周歧隐和张志民两同志对这一问题的论争文章,颇多收获。但我对张志民同志的看法,除全部同意他的“关于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的意见”外,“关于小便已阴疼的意见”中的虚实两说,则只能同意虚证之说,而不能同意实证之说。其理由如下:(1)伤寒论所说的“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其因、证、治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张同志撇开“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而仅就“小便已阴疼”来分虚实,所举实证的验案,又只有“小便已阴疼”证,而无“恍惚心乱”证,这就显然和上述伤寒论全文精神不相融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阳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诸家版本皆有论无方,皆认为原系虚体,汗后更虚之证。近读王邈达《汉方简义》,他对本条理解为:“汗家即平素多汗之人,重发其汗,则心血大伤,故心神恍惚,且心境不宁而心乱也。汗虽心液,实主于肾。汗家重发汗故肾亦不支,不阴疼于小便之前,而  相似文献   

3.
议微汗解表     
议微汗解表上海奉贤县中医院(201400)徐亚欣[关键词]表证,微汗解表汗法是中医治病方法之一。凡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水肿、风湿病等,均以此法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病邪在表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通过发汗可以调...  相似文献   

4.
郑志攀 《河南中医》2024,(5):655-65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5.
汗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的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亦称解表法。但发汗法并不是以病人汗出为目的,而是通过发汗使人体腠理开泄,营卫调畅,使肌体(?)(?)汗出,邪从汗解。所以,汗法除了治疗感受外邪引起的表证外,凡是肌体出现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的病理并因此引起一些病证,皆可用之以开腠理、宣肺气、和营卫、祛邪除病。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6.
一、“不可发汗”的概念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述“不可发汗”仅指不可用峻剂麻黄汤发汗。其实,桂枝、青龙、桂麻各半、桂二麻一等汤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且从论中指责误汗的某些条文来看,烧针、火劫、热熨等外治法,也是当时颇为盛行的发汗法。以桂枝汤为例,论中有25处用到它,无一不是以其发汗解表,方后的注解还反复强调“汗出”,临床也证实它确有发汗之功。可见《伤寒论》谓“不可发汗”,并非仅仅忌用峻剂麻黄汤,而系指不可用包括内服方药及外治诸法在内的多种汗法发汗。二、“不可发汗”的病证某些医家根据“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不可发汗”的明训列于“太阳病篇”,便以为凡素病正虚复患太阳病者皆当忌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正虚感邪者,只要立方遣药注意扶正祛邪、攻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温病解表法总的作用是“开腠透邪”,其具体作用是发汗、疏表、透疹。使用后多收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的效果。温病在使用汗法时应把握辨证准、不失误、滋汗源三个重要环节。1选用汗法辨证是关键 温病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汗之有无。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属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温病寒遏暑湿之证,其治疗主方是新加香薷饮,运用要点是无汗,其用药不避辛温。寒邪外束,中遏湿邪,故当用辛温之品,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  相似文献   

8.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9.
浅谈峻汗之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烨 《广西中医药》2002,25(1):45-46
仲景创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并强调麻黄汤的禁例 :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病有寒者不可峻汗。临床上 ,凡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证 ,阳亢火旺及风热外感之人 ,均不宜用麻黄汤 ,已成为历代医家恪守的法门。有鉴于此 ,笔者试从中医基础理论浅谈麻黄汤峻汗禁例的机理。1汗与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关系为了阐明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虚证之所以不可以用麻黄汤峻汗 ,首先得对汗的产生有一全面认识 ,并弄清汗与人体气血阴阳的关系。1.1汗与津液的关系《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这里的“阳”即阳气 ;“…  相似文献   

10.
元颖 《河北中医》2001,23(2):143-144
汗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 ,透过人体的 执水 执水 汗出 ,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金匮要略》中的许多疾病由于外邪侵袭产生 ,或外邪侵袭使病情加重 ,运用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除外邪 ,使疾病向愈。但汗法在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个人体质的差异 ,结合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别加以考虑。1 发汗平喘法1.1 溢饮 “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故…  相似文献   

11.
仲景所著《伤寒论》冠古绝今,书中398条原文,太阳病篇所占178条,足以突出太阳病篇在六经辨证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太阳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其基本治则为辛温解表;“汗法”在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之正确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证从生.仲景在太阳病篇中对“汗法”有很详细的描述,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指出:血瘀可夹表证,表证可致血瘀,解表应勿忘活血,活血则有助解表。解表须活血(六淫致瘀、瘀夹外感)、解表能排瘀、活血助解表。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医家多遵循仲景"衄家不可汗"的治疗禁忌,多以火热为病机,针对实证施以清脏腑热,凉血止血治疗,针对虚证给以益气摄血或者补益养血的疗法,通过临床辨证发现并非所有的鼻衄均不可以用"汗法",只要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汗法亦可以做为鼻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发汗解表法治疗干燥性角结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燥性角结膜炎是泪腺分泌不足引起的干燥性眼表面的慢性炎症,以眼干涩、羞明、磨痛、视疲劳为主症。笔者总结我院邹菊生教授临床经验,自1997年起采用发汗解表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共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58岁;均为双眼,共60只眼。其中表层点状角膜炎3例,伴关节炎2例,确诊为干燥综合症1例,红斑狼疮者1例。  二、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目珠干燥,失去莹润光泽,白睛微红或不红,黑睛生翳,眵粘稠。(2)眼…  相似文献   

15.
蔡鸿彦 《中医药通报》2010,9(6):33-33, 32
"在卫汗之可也"是温病邪在卫表的治疗大法,"汗之"非方法乃是目的,辛凉清解,宣郁达邪,微汗病解。临床不可过早应用寒凝,宣郁给邪以出路是其应用要旨,后学当学而思之。  相似文献   

16.
苏芳静  张华锴  郭选贤 《河南中医》2010,30(12):1165-1166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温热大师叶天士《温热论》,是叶氏为卫分证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其中“在卫”表明阶段,可通过阶段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排除分析法、寒温详辨法四种方法判断;“汗之”明确了卫分证的治则,即导邪外出;“可也”暗含禁忌,用药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7.
许天申  郭长河 《河南中医》2010,30(4):317-319
仲景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极其娴熟,颇具特色,充分反映了祛邪“因势利导”的特点: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药物剂量,因病势而变。  相似文献   

18.
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明言四神煎治疗鹤膝风。综观四神煎药物组成及煎服法,无特异发汗药物,为何却有"汗出如雨"之功,主要归结于黄芪量大以及煎服法,气足则能祛邪从汗而解,煎服法可助热发汗矣。而四神煎之汗法现广为运用于以膝部病变的痹症,其中以风湿性关节炎为主,但痛风也属痹症,实则对痛风的急性发作期亦有良效。  相似文献   

19.
郭素香  程燕 《吉林中医药》2009,29(3):208-209
现代诸多医家持现代人多热病的观点,用药每多用清热解毒之品,过用寒凉。而小儿咳嗽多为外感,每多见表证,或为风温咳嗽,或为风寒咳嗽,临证治疗时,于宣肺止咳之品中酌加辛凉或辛温发汗之品,使患儿微微汗出,邪有出路,则表证易解,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