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方法将11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61例,以鲁米那针、茵栀黄针联用6d,以干预退黄;观察组52例则仅采用鲁米那针口服。结果2组疗效及治疗6d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在预防早产儿黄疸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24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1例,两组除常规的保暖、喂养和血糖监测外,治疗组采用口服茵栀黄17:1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比较两组早产儿胆红素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早产儿产后当天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1,2,3天治疗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对降低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154例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共175例次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该药时不良反应的出现与患者的年龄无关,而在性别上,男性数明显多于女性数。在原发病上,有70.21%为急性肝炎。在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上,有92.5%病人在静滴期间内发生,其中又以60min以内居多,有25.4%病人在再次或反复数次用药后发生。在类型上,92例皮肤反应(52.57%),28例过敏性休克(16%),28例胃肠道反应(16%),8例药物热(4.57%),黄疸加深7例(4%),心悸6例(3.43%),其他6例(3.43%)。浅析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4.
茵栀黄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茵栀黄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降肝酶的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黄疸;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钙缺乏,两者在儿科都是常用的药物,但临床应用中,笔者发现两者配伍会产生混浊现象。 相似文献
5.
6.
对52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等。5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49例(94%)发生在首次用药的过程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30~6O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因素、药物的应用方式等密切相关,应加强其应用监测,严格应用规范,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0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蓝光照射、茵栀黄注射液佐治,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光疗.2组均肉眼黄疸明显消退,不需干预,为停止治疗的标准.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及治疗第1天血液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血液胆红素下降值、光疗时副作用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蓝光照射、茵栀黄注射液佐治,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作用,可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光疗期间的副作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茵栀黄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科采用口服菌栀黄注射液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1年 12月~2 0 0 2年 4月 ,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人 160例 ,2 5kg≤出生体重 <4kg ,表 1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值的比较 ( x±s)组别第 1天第 2天第 3 相似文献
9.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96例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退黄治疗,使用酶诱导剂、减少游离未结合胆红素(输注白蛋白)、蓝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直肠滴注。护理要点:准确掌握药量、药液的温度、药瓶的高度、导管插入深度、药物滴入速度及严密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89,P〈0.01),且无毒副反应。茵栀黄注射液采用直肠滴注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刺激性小、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黄疸通过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的方法、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2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和微生态制剂妈咪爱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改变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对新生儿黄疸患者通过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能够成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和妈咪爱散剂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用茵栀黄注射液和妈咪爱散剂口服,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茵栀黄和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并可减少患儿注射痛苦,而且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2.
茵栀黄注射液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退黄效果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退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5),Cochrane 图书馆(2005年第1期)的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肝病组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1994~2005),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1994~200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5),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4).纳入茵栀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急性肝炎,单用茵栀黄注射液与西药阳性对照药相比,茵栀黄注射液的退黄效果比西药对照药更优或与西药对照药相似[WMD-19.70,95%CI(-32.69,-6.71)和WMD-1.27,95%CI(-3.08,0.54)];但对慢性肝炎,茵栀黄注射液的退黄作用要弱于思美泰[WMD-106.00,95%CI(-189.05,-22.95)];自身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大剂量茵栀黄注射液的退黄作用优于小剂量[WMD-11.50,95%CI(-16.53, -6.47)],提示加大用药剂量,可提高其退黄效率.现有资料未提示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茵栀黄注射液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有退黄作用,由于纳入的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尚需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茵栀黄方剂浸泡在新生儿黄疸中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于我院足月分娩的新生儿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茵栀黄方剂泡浸,对照组进行温水泡洗,观察生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对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蓝光治疗加菌栀黄方剂泡浸,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光疗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24h~144h排便的次数、胆红素水平、黄疸发生率,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病理性黄疸光疗总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茵栀黄方剂浸泡在防治新生儿黄疸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口服妈咪爱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收集山西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新生儿黄疸病例共388例,其中200例作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妈咪爱和茵栀黄口服,进行临床观察;188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从新生儿大便次数、大便转黄天数、黄疸消退时间及由生理性黄疸转为病理性黄疸比例等几方面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方法能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缩短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时间,明显减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顽固性低黄疸一直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难点。我院自2003年4月~2003年10月,采用茵栀黄穴位注射治疗黄疸性乙型肝炎32例,发现能有效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的疗效。方法 54例结节性红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予中药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26例,予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对照组为61.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茵栀黄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793-795
目的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蓝光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蓝光治疗基础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7d的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7d观察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可有快速降低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滴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静滴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比较两组HA、LN、PC-Ⅲ、Col-Ⅳ、IgM、IgG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A、LN、PC-Ⅲ、Col-Ⅳ、IgM、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LN、PC-Ⅲ、Col-Ⅳ、IgM、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采用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可增强疗效,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及免疫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吴红英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2):47-48
<正>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临床对黄疸重视之外,还主张积极早期干预治疗。我院儿科在2004年2月~2006年10月用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5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