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兔胚胎脊髓 (ESC)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 方法 手术造成成年家兔双侧坐骨神经缺损 ,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 ,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 (对照组 )。对实验动物在免疫学、电生理学、肌湿重、组织学等方面进行了检测。 结果 术后血中白细胞介素 (IL) -2、IL - 6、IgA、IgG、IgM的含量分别为 (0 .14± 0 .0 1) pg/ml、(0 .2 6± 0 .0 3)pg/ml、(0 .0 6 9±0 .0 0 4 ) g/L、(3.0 5± 0 .6 4 ) g/L、(0 .2 2± 0 .11) g/L ;神经传导速度 (NCV)为 35 .7~ 4 1.6m/s ,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 (Lat)为 1.31~ 1.5 1m/s,运动神经电位波幅 (Amp)为 0 .5 0~ 0 .71mV。与术前或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光镜、电镜观察胚胎脊髓移植段及远侧段神经生长良好 ,神经纤维数量为 15 .32~ 19.18,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逆行示踪 ,可在脊髓前角发现被标记的神经元。 结论 兔胚胎脊髓移植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坐骨神经在免疫学、电生理学、肌湿重、组织学及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研究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大型哺乳类动物粗大和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15只犬分为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组(实验组)6只、自体神经移植组(对照组Ⅰ)6只、新鲜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组(对照组Ⅱ组)3只。右侧坐骨神经主干造成5cm长缺损,分别以上述三种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功能恢复一般情况相似,对照组Ⅱ无任何恢复;实验组和对照组Ⅰ的右后肢运动及步态周期非常相似,踝关节跖屈及背伸肌群的肌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及正常犬。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长段缺损,在术后6个月近期运动功能恢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复合全氟三丁胺(perfluorotributylamine,PFTBA)的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能否更进一步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以及功能恢复。方法从大鼠嗅球分离并纯化OECs并鉴定。制作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将60只坐骨神经缺损大鼠随机分为3组:自体神经移植组,OECs神经导管组,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在体内环境下分别测试术后3、7、14、28 d PFTBA对OECs存活率的影响。术后4周,对再生神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超薄切片,确定PFTBA-OECs对再生神经的作用。并在术后2、4、8周分别对各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进行测量,以确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分离纯化的原代OECs纯度为(95.8±2.1)%;体内条件下,PFTBA能够大幅提高OECs的存活率(P<0.05);与OECs神经导管组比较,PFTBA-OECs神经导管组极大地促进了神经轴突的再生(P<0.05);再生神经透射电镜显示,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明显多于OECs神经导管组,髓鞘厚度明显优于OECs神经导管组(P<0.05);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显示,PFTBA-OECs神经导管组大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OECs神经导管组(P<0.05)。结论PFTBA能够明显提升OECs的促神经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能力以及髓鞘化程度,为解决细胞移植后面临的缺氧微环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用含有血运的神经外膜管桥接兔坐骨神经缺损4cm,术后6个月神经纤维沿着外膜管生长良好,神经纤维排列规则,其复合运动电位、传导速度、波伏、横径平均值与自体神经移植者无差异。临床应用48例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成肌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神经植入术后终板再生及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成肌细胞在神经再生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转基因载体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SD雄性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腓肠肌神经植入术模型,实验组将原代培养的成肌细胞注射到神经植入术局部,对照组只注射同体积不含成肌细胞的培养基,通过胫神经功能指数(tibial functional index,TFI)测定、神经电生理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成肌细胞对神经植入术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胫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大鼠腓肠肌神经电生理峰峰值(peak to peak value,PPV)、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再生终板数量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成肌细胞自体移植能使大鼠神经植入术后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明显加快,再生终板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化学法去除同种异体神经髓鞘和雪旺细胞,形成去细胞基膜管支架后复合甲状腺激素,来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神经再生效果。方法SD大鼠坐骨神经用化学法处理得到去细胞基膜管支架;外源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经化学处理后形成无菌、pH值中性的T3水溶液然后溶解在明胶水凝胶中,局部注射在去细胞基膜管支架上。实验分3组:去细胞基膜管复合甲状腺激素移植组(A)、去细胞基膜管移植组(B)和自体神经移植组(C)。术后进行形态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电生理学、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检测。结果术后8周SFI比较,C组(-36.36±1.91)优于A组(-41.58±2.98)和B组(-41.8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31.38±1.87)和C组(-30.03±1.73)优于B组(-36.74±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远端再生有髓神经截面积恢复率在8周、12周两时间点上,A组、C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甲状腺激素的去细胞基膜管修复神经缺损,效果优于单纯去细胞基膜管移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7.
去细胞异体神经桥接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修复面神经缺损寻找一种理想的材料。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和自体胫神经移植组,制成面神经缺损模型,分别以去细胞异体神经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5个月分别行神经电生理、再生神经及下唇肌肉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两组的运动功能恢复、再生神经形态及数量、神经肌肉接头重建等相似(P〉0.05)结论去细胞异体神经有可能用于修复面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联合应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三磷酸腺苷(ATP)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的作用. 方法 选取SD大白鼠96只,体重(250±15)g,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NS组)、ATP组、NGF组、ATP+NGF组;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暴露后人为切断造成3 mm缺损损伤,通过硅胶管连接两神经断端,建立神经再生室.术后立即对各组分别予以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0.4 ml、ATP0.4 ml(1 mg/ml)、NGF0.4 ml(0.2 μg/ml)、NGF+ATP 0.4 ml(ATP 1 mg/ml、NGF 0.2 μg/ml),之后每3 d通过腹腔注射1次.在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门鼠行坐骨神经指数测定、大体观察、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处死大鼠后切取标本观察再生室区段神经再生状况、腓肠肌湿重,HE染色观察腓肠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 结果 术后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白鼠测定实验数据,NGF+ATP组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优于NS组及单纯ATP或NGF组(P<0.05).大体观察可见NGF+ATP组患侧足趾红肿程度较其余三组轻,局部溃烂亦相对少,未见足趾脱落者.术后2周,各组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纤细神经纤维生长,但未将神经断端连接一起.术后4,6,8周,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神经纤维通过,NGF+ATP组相对其余三组神经纤维生长生长情况较好,且局部炎性反应及纤维粘连轻.NGF组神经纤维生长情况好于ATP组,但二者均优于NS组.第2,4,6,8周神经电生理及腓肠肌湿重NGF组优于ATP组,第4,6,8周坐骨神经指数、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NGF组优于ATP组(P<0.05),且各时相点NGF组及ATP组的观测指标均明显优于NS组(P<0.05). 结论 (1)联合应用NGF+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NGF及ATP;(2)单纯应用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劣于NGF及NGF+AT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神经离断后,高压氧(HBO)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和腓肠肌萎缩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模型。在动物模型分别接受不同疗程的常压空气(NA)、常氧高压(N2-O2)和HBO治疗后,进行脊髓切片尼氏体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存活状况;测量腓肠肌湿重,观察神经损伤后肌肉萎缩的情况。结果:治疗15d,HBO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程度比NA组和N2-O2组轻(P<0.05)。治疗8d,HBO组的腓肠肌湿重比NA组和N2-O2组大(P<0.01)。结论:HBO能够减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和延缓失神经肌肉的萎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c factor-3,NT-3)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对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NT-3基因转入经贴壁法培养、纯化、传代的SC中,S-100染色检测NT-3质粒转入前后SC的纯度。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80只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按桥接物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细胞外基质(ECM)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PLGA)桥接组;B组:SC-ECM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T-3基因-ECM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T-3基因修饰的SC-ECM凝胶PLGA管桥接组。于术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 NT-3转染前后SC纯度分别为(92.7±2.1)%及(95.6±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数、髓鞘的厚度、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组织面积的百分比等,D组均优于B、C组(P〈0.05),B、C组均优于A组(P〈0.05),而B、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转染NT-3基因的SC移植于损伤的周围神经,有促进神经生长、髓鞘再生的作用,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周萍  黄宏 《创伤外科杂志》2003,5(3):199-201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方法 火器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 ,分别在光电镜下观察伤后 1天、3天 ,1周、2周、4周、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 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 ,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 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 ,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电刺激防治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相应的脊髓节段立即置入直流电刺激器,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分别于术后1,4,7,14,28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下观察脊髓动物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并对脊髓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阳性数高于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28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ax阳性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嗅球成鞘细胞(OE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SAL)组和实验(OFCs)组,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硅胶管内给予等渗盐水或培养成活的新生大鼠OECs,分别于伤后7,14,30d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神经损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结果:与SAL组比较,伤后7,14和30d,OECs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04%,6.44%,和9.72%(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活性变化幅度分别降低了4.03%,4.25%和5.72%(P<0.01),ACP的变化幅度分别下降了51%、64%和92%(P<0.01),结论:OECs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Nngo-66受体(NgR)单链RNA干扰(siRNA)对大鼠脊髓半切损伤的治疗效应. 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脑室内注射筛选出的有效NgR siRNA,采用运动功能评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HE染色等方法,评价NgR siRNA对损伤脊髓的治疗效应. 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示,从第4周起,siRNA治疗组的运功功能恢复好于等渗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P逆行神经示踪示,治疗组多数可于脊髓前角见较多的标记细胞,与等渗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脊髓损伤后8周,等渗盐水组和对照组的损伤区纤维排列紊乱,siRNA组部分大鼠损伤区见有较连续的纤维通过.结论NgR siRNA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在骨骼肌萎缩中的致凋亡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前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后根切断组(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后根)和坐骨神经切断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每组10只。10周后取左右两侧腓肠肌,应用荧光标记、电镜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单纯运动或感觉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细胞的凋亡表现及Fas/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10周后,骨骼肌细胞出现各种凋亡变化,细胞核凋亡形态明显,其中后根切断组、前根切断组和坐骨神经切断组的细胞核排列密集程度依次增加,Fas/FasL表达依次增强。电镜观察可见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细胞未见典型的凋亡小体,但出现凋亡前期的形态改变。结论运动神经损伤对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大于感觉神经损伤,临床治疗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萎缩应优先考虑重建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素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元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出生后3d和成年大鼠各30只,均分为对照组、伤后3,7,14,21,28d6组。切断不同鼠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复制周围神经损伤模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NTF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脊髓CNTF阳性运动神经元的吸光度值,从而间接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CNTF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变化规律及与神经元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复制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T-3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图像分析计算其吸光度以反映NT-3的水平。结果:成鼠或乳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NT-3水平均很快下降,致伤后第2周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恢复,至4周仍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神经元病理改变过程与此相似,但乳鼠NT-3基础水平高于成鼠。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T-3水平将发生变化。运动神经元内源性NT-3水平与其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34只大鼠分为4组,1 ̄3组各10只,切除两侧坐骨神经各10mm并用硅胶管套接,左侧套管内注入CNTF50μg,右侧注入等渗盐水对照。术后1,3,4个月分别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另4只鼠于术后3个月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检查。结果 CNTF治疗组术后1,3,4个月时的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以210只Wistar大白鼠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周围神经移植后肌肉源22、35kD神经营养因子(MNTF)的作用;(2)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3)二步吻合法技术的应用;(4)高压氧(HBO)和脉冲电磁场(PEMF)的作用;(5)带血管周围神经(VPN)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观察指标为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本实验动物存活率为62.38%。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组再生轴突数目、质量及SEP恢复均优于其它组。结论:(1)在Wistar成鼠可成功建立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模型。(2)手术方法如带血供的周围神经和二步吻合技术,物理治疗如HBO和PEMF,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如MNTF的应用等,虽然能提高损伤脊髓的再生能力,但其作用微弱,无功能性恢复。(3)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修复脊髓损伤,对移植神经再生和胚胎脊髓的分化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的作用,预示这种联合移植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