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静脉内子宫平滑肌瘤病病例。方法 通过病史,体检、手术所见和病理检查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病理诊断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伴壁间型平滑肌瘤。结论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肿瘤。肿瘤可沿腔静脉生长直至右心房而产生相应症状。可复发并发生肺转移,但预后良好。病理上需与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子宫肌瘤伴血管浸润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静脉内子宫平滑机瘤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静脉内子宫平滑机瘤病病例。方法 通过病史,体检、手术所见和病理检查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 病理诊断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伴壁间型平滑肌瘤。结论 本病是一种光见的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肿瘤。肿瘤可沿控静脉生长直至右心房而产生相应症状。可复发并发生肺转移,但预后良好。病理上需与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和子宫肌瘤伴血管浸润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系子宫平滑肌瘤的一罕见类型,临床经过良性。病理特征为平滑肌组织呈蠕虫样伸入子宫或盆腔静脉内,瘤细胞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或无,瘤组织富于厚壁小血管。诊断时应与淋巴管内间质肌病、子宫平滑肌肉瘤、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及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病例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体检B超发现子宫肌层15cm×13cm×10cm大小占位,临床拟诊断子宫肉瘤。肉眼观肌壁内一不规则肿块,向浆膜外突起似胎盘绒毛样外观。镜下肿瘤主要有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大小不等呈丛状分布的血管组成,周围基质水肿明显。同时在子宫肌层的静脉血管内有形态良好的平滑肌增生,未见超出血管外。手术行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随访6月未复发。结论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又称为绒毛叶状水泡状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类非常罕见的平滑肌瘤,预后良好。由于奇特的大体外观容易诊断错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掌握此类良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以防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中1例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1例有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史,术后随访发现盆腔包块;1例无临床表现,体检发现。3例术前超声检查2例提示平滑肌瘤,1例不除外恶性可能,无一确诊,均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术后5d发现瘤体残留,另2例分别随访17和34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具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良性病变,术前诊断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5年10月--2010年1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无一例确诊,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子宫IVL术前诊断困难,术中能否正确诊断处理关系到患者预后.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7.
段元元 《疑难病杂志》2012,(12):960-961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缩短、腹部包块、下腹痛,25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子宫肌瘤挖除术3例、全子宫切除术10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2例,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发病隐匿,手术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nus leionlyomatosis IVL)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子宫良性肿瘤,此肌瘤向子宫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向子宫外脉管腔扩展,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所以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病理  相似文献   

9.
子宫平滑肌肉瘤4例病理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591-2593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原则。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对4例子宫平滑肌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标准为:弥漫性中到重度核的非典型性;核分裂像多(≥10/10HPF);凝固性肿瘤细胞坏死。结论: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要与子宫平滑肌瘤的变性及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侵犯心血管系统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侵犯心血管系统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MS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病例CT平扫均表现为子宫及子宫旁团块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增粗、迂曲的子宫或卵巢静脉影,子宫旁病灶由下至上向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室)蔓延,形如麻绳、拐杖头,其中1例可见瘤体进入肺动脉。结论 "麻绳"征、"拐杖头征"作为侵犯心血管系统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较为特殊的影像学,结合子宫及子宫旁肿块影及临床病史,可以在术前对侵犯心血管系统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对术前手术评估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及其预后。方法 对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用desmin,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多数子宫平滑肌内瘤核分裂像增多同时伴细胞特异性及凝固性坏死,子宫平滑肌瘤则无以上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desmin和actin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子宫平滑肌瘤。结论 尽管核分裂诊断是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应综合细胞异型,边界浸润,凝固性坏死这些改变  相似文献   

12.
据《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年9月25卷第5期报道 典型的子宫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病理诊断并不很困难,但细胞性平滑肌瘤和奇异型平滑肌瘤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各家诊断标准仍不一致,常易误诊。山东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王美清等为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的诊断标准,对5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及特殊类型平滑肌瘤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其中43例并作Desmin及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平滑肌肉瘤预后的各种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SAS软件,作COX模型的危险度分析,共回顾分析了11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年龄越大、临床-手术分期越晚,预后越差;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比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瘤变的预后明显为差。结论子宫平滑肌肉瘤的预后与患者年龄、临床-手术分期及病理诊断是否为平滑肌肉瘤有关。对于年轻患者,临床-手术分期为Ⅰ期,肿瘤局限,无弥漫性浸润者,具有保留附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二者间的鉴别诊断,我们对随诊资料完整的57例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进行形态学特征的研究和分类结果表明: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肿瘤应以临床表现、大体、光镜观察和其它辅助诊断手段相结合,多方面加以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或较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深入分析子宫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收集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形态、位置、大小、信号及强化方式、DWI信号及ADC值,将研究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大体观察,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形态的改变,多数表现为子宫增大,多数病灶仅局限在子宫内。免疫组化实验显示平滑肌分化标志物全部呈现阳性,多数激素受体、血管源性标记物阳性。6例均有病灶蠕虫样改变,均发现病灶内流空信号,仅病例3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T1WI呈等信号3例,等高信号3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稍高信号2例,混杂高信号1例,等高信号1例。6例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肿块强化方式均为快进慢出,强化程度除病例2为管状强化,其余均为明显强化。DWI呈高信号2例、稍高信号4例,磁共振ADC值处于正常水平。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异性较差,术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较低。T1WI信号为等或等高,T2WI信号为高或稍高,肿瘤内部或肿瘤旁可见多发迂曲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来源于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8年9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经病理确诊的子宫静脉起源的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3.14±5.28)岁;8例患者均(100%)有生育史;1例患者有子宫切除手术史;6例(75.0%)患者就诊时无临床症状,在超声检查或妇科检查时发现;1例患者因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由外院转至我院心外科,后由CT明确诊断。术前无确诊病例,所有患者均由术后病理诊断。手术方式:1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行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单侧附件切除术,1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肿物切除+子宫静脉内肿物切除,1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行子宫静脉肿物切除,1例体外循环下行右心房+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瘤切除。术后1例失访,随访的7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发病率低,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是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琳  臧春逸 《北京医学》2015,(2):142-144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已确诊的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IVL患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同,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腹腔包块。术前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术中发现肌壁间静脉内可见蜂窝状、蠕虫状结节,延伸至宫壁。宫旁静脉增粗,静脉内可见索条状组织,质韧如橡皮样。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本病典型病理改变为静脉内见蠕虫样、条索状瘤体,可抽出,镜下呈良性平滑肌瘤的形态,不侵袭静脉壁。结论子宫IVL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疾病,术前诊断率极低,术中能否正确诊断、处理关系到患者预后,需注重术中探查,提高术中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33例IVL患者临床表现,对其手术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7岁,以盆腔肿块及月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及超声检查均未提示IVL。术后标本检查肿块主体直径平均6cm,多为水肿,半透明,粘冻状,质软,略不规则,周围肌层内见肿块呈蠕虫样或串珠样组织穿梭,有19例自宫体向宫旁及阔韧带穿出。光镜下肿瘤由典型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无坏死,核分裂象罕见,伴透明样变及黏液样变,肿瘤表面覆盖一层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有1例转移至肺部,3例反复复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ER、PR、SMA、Caldesmon、Desmin及脉管内皮细胞CD34/CD31均阳性。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平滑肌肿瘤,熟悉其特征性表现,仔细检查并全面取材可减少漏诊率,正确认识这种肿瘤的特点对病理诊断及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二者间的鉴别诊断,我们对随诊资料完整的57例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进行形态学特征的研究和分类结果表明: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肿瘤应以临床表现,大体,光镜观察和其它辅助诊断手段相结合,多方面加以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或较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784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子宫平滑肌肿瘤发生的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4.5岁,高发年龄41~50岁。②子宫平滑肌肿瘤可同时与子宫内膜增生、腺肌病、卵巢各种囊肿及多种良恶性病变并存。③在784例子宫平滑肌肿瘤中,普通平滑肌瘤761例,不能确定恶性潜能的平滑肌肿瘤22例,平滑肌肉瘤1例。结论①子宫平滑肌瘤常见,可同时与子宫、卵巢各种良恶性病变并存。②核分裂数是诊断良恶性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应综合细胞异型性、边缘浸润、临床资料而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