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最大ST段抬高导联ST段下降≥50%的预后意义。方法:选择87例第1次AMI发病后12h内接受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溶栓开始后0,30,60,90,120,150和180min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抬高ST段下降≥50%与AMI后30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最大抬高的ST段下降≥50%均发生在溶栓后120min以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和下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AMI患者按溶栓后60min、120min、180min、1d、3d等各时段记录的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分为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降〈50%)。比较两组1个月及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功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CPK、CD-MB峰值与ST段回降幅度的关系,比较两纽溶栓后各时段心脏性病死率。结果:两组1个月CPK、CK-MB峰值、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检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有助于对预后评估及指导中远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心肌再灌注介入(PCI)治疗后,其早期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的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96例STEMI患者,入院后6h内行PCI治疗,测量并比较PCI术前与PCI术后2h内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中∑STE的下降幅度。同时记录进行PCI治疗及再灌注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E下降幅度≥50%胸痛症状基本消失,而∑STE下降幅度〈50%,胸痛症状不明显,心功能受损较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至PCI治疗的时间及∑STE下降的幅度对早期AMI的治疗十分重要,早期PCI治疗及∑STE下降的幅度≥50%者,其近、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 (AMI)静脉溶栓时间的早晚与冠脉再通率有密切关系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笔者对6 2例AMI病人在不同时间内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所收治的AMI患者 ,符合溶栓指征。溶栓指征为 :①胸痛时间持续 30min以上 ,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相邻两个胸导联或两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 0 .2mv或Ⅱ、ⅢavF导联中至少两个导联抬高≥ 0 .1mv。③无溶栓禁忌证。④溶栓距离发病时间 12h内。1.2 治疗方法 溶栓前嚼服阿斯匹林 0 .3g ,尿激酶15 0万u溶入…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的下降幅度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吴琴  杨振勇 《疑难病杂志》2004,3(5):266-2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的下降幅度对预后的影响及进一步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 78例AMI患者按溶栓后 6 0min、12 0min、180min、1d、3d等各时段记录的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 ,分为ST段基本回到基线 (恢复≥ 90 % ) (A组 )、ST段恢复≥ 5 0 %而 <90 % (B组 )和ST段恢复 <5 0 % (C组 )。比较 3组的住院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功能 ,对ST段反复波动者、左室功能差者进一步治疗。结果 C组较A组、B组CPK峰值、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尤以A组预后最佳、左室功能良好 ,C组建议进一步行PTCA术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为多。结论 心电图监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 ,有助于对预后评估并及时为高危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变化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0例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分析心电图变化与梗塞血管的关系。结果(1)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AMI患者81.48%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2)Ⅰ、avL或V1-V6导联ST段抬高者91.67%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分支中段;(3)仅V1-V3导联ST段抬高者100%出现左前分支大对角支远侧梗塞。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以对梗塞相关血管的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静脉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治疗手段。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既往于溶栓后使用普通肝素作抗凝治疗 ,但易致出血倾向。于 1999年 7月~ 2 0 0 1年 6月对心内科病房收治的 36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 (UK)并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AMI收到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入选的 36例均符合 (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 ,胸痛持续≥ 30min ,经含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至少有 2个相邻导联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 ,在肢体导联≥ 0 1mv ,胸前导联≥ 0 2mv。发病≤ 12…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9.
观察对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 (PCI)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下移幅度与心脏收缩功能、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 ,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择期PCI术后预后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病历选择选择 2 0 0 1年 4月~ 2 0 0 4年 3月心电图至少 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胸导联ST段抬高 >0 .1mv并成功行择期PCI的AMI患者 91人 ,年龄 36岁~ 78岁 ,平均年龄 6 1 .34岁± 1 0 .8岁 ,男 6 1人 ,女 30人。1 .2 方法对AMI后择期PCI患者术后 1h、1周及 6mon做 1 2导联心电图 ,根据心电图ST段较术前的下移幅度将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时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AMI186例患者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临床表现中再通率,KillpⅡ-Ⅳ级,CK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观察AMI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ST段抬高,对判断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冠脉痉挛及相关血管再闭塞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经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206例,再灌注治疗后1h按照12导联心电图ST段的下移幅度分为A和B两组。A组为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148例;B组为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58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治疗后1h和24h心电图的QTd,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CK、CK-MB峰值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A组灌注治疗后1h、24h心电图QTd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与临床预后及QTd有相关性,QTd和心电图ST段回落速度是判断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简易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蒙秋云 《微创医学》2007,2(5):431-43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PCI)影响心电图ST段早期回落的相关因素。方法测量并计算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1h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术后1h内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ST段回落≥50%)、B组(ST段下降<50%),对比分析两组相关临床特征与ST段回落幅度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在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可能是影响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常合并正后壁及右室梗塞,而右室梗塞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很难对右室梗塞作出诊断,目前临床上较多以右胸前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1mm为标准来诊断右室梗塞,但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发生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约50%的患者这种抬高的  相似文献   

14.
李世汉 《中外医疗》2011,30(9):39-4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和对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体表心电图分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2组,观察2组住院期间观察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征、预后比较。结果 ST段抬高组单支病变高于非ST段抬高组;非ST段抬高组3支病变率高于ST段抬高组。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非ST段抬高组明显低于ST段抬高组。结论由于2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不同,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非ST段抬高AMI患者远期预后欠佳。ST段抬高AMI溶栓治疗效果好,如有条件首选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AMI溶栓无益。对中高危者,有条件亦可首选紧急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50%~70%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的结果,梗死累及左心室膈面,在冠心病老年人中占的比例较大,为探讨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机制,对66例老年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溶栓、12导联心电图动态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文病例来自我院CCU监护患者共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60岁~82岁,经临床心电图及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皆在发病6 h内开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入院后进行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完全闭塞或狭窄≥95%,定为梗死相关动脉;狭窄在70%~95%患者定为缺血相关动脉,狭窄≤60%时无临床意义。动态观察12导联心电图溶栓治疗后1次/2 h,24 h后改为1次/6 h,以后改为12h~24 h 1次,分别认真测量有关导联ST段偏移数值。2结果ST(V1、V2、V3、I、aVL)压低ST(Ⅱ、Ⅲ、aVF)抬高之间显著负相关(P<0.01),而ST(V5、V6)压低与ST(Ⅱ、Ⅲ、aVF)抬高之间无相关性,提示前者ST段压低机制可能系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对应性变化,但冠脉造影显示也有缺血因素,存在时多表示同时合并有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或对角支不同程度的狭窄。3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价值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首次发生AMI的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是否改变将其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比较2组性别构成比、GRACE危险评分、SYNTAX评分以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构成比。结果 90例AMI患者中,ST段抬高组51例,非ST段抬高组39例,2组男女构成比分别为70.6%、29.4%和74.4%、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T段抬高组的GRACE危险评分及SYNTAX评分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中,ST段抬高组的AMI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功能≥3级、高血肌酐构成比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在AMI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并可作为AMI严重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心电图ST段下降对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塞(AMI)6h内静脉溶栓88例,将溶栓前基础心电图和溶栓后2h心电图,根据ΣST抬高恢复情况相对于早期ST段抬高情况按百分比评估分为三组:显效组(>70%,n=29);有效组(30%~70%,n=30);无效组(<30%,n=29)。结果无效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病发生率、吸烟率、病死率、胸痛及溶栓后CPK-MB峰时、CPK-MB峰值含量明显高于显效组及有效组(P<0.01或0.05)。结论AMI溶栓后ST段恢复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可作为早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 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电图ST段下降与高血糖的关系,以揭示高血糖对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行PCI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前向血流TIMI0~1级,PCI后IRA前向血流恢复到3级。术前行常规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及抗栓、抗心肌缺血等治疗。术后90min复查心电图。将患者分为两组: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血糖≥8mmol/L者列为I组,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并且入院血糖<8mmol/L者列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及术前、术后ST段下降程度以及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Ⅰ组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较多见(P<0.05),导致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延长(P<0.05),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AMI、梗死后心绞痛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Ⅱ组(P<0.05)。Ⅱ组和Ⅰ组相比,术后90min各导联抬高的ST段平均值及术前、术后ST段下降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程度受高血糖的影响;高血糖和高血脂影响PCI后心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PCI后心肌组织的灌注状态与临床预后有关,高血糖患者发生AMI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前后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卯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