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黄力  李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112-117,129
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本病发生率逐渐增加。据报道,我国不同地区50岁以后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在25.0%~51.2%。本文主要就近5年来中西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告了我院近两年来使用雌激素及钙剂治疗4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得满意效果.阐述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必须与之鉴别的疾病;肯定了X线及CT骨量测定在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了雌激素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机理;强调了钙剂对老年人骨骼系统代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对绝经后女性腰背痛患者应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骨质疏松加重。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因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其特征是全身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分为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和复方中药的临床研究。通过对近5年国内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进行相关回顾,在单味中药方面,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和用药频次,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淫羊藿、杜仲、骨碎补3种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复方中药方面,普遍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此外与肝脾不足、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主要论述了补肾法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计量学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其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二,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家族的变化及其对组蛋白甲基化(H3K9me3、H3K36me3)水平的影响,揭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家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年龄50至70岁因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关节置换的绝经后患者,通过检测腰椎骨密度,收集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实验组)和10例非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照组),术中提取股骨头松质骨标本,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A、JMJD2B)和组蛋白甲基化(H3K9me3、H3K36me3)表达。结果绝经后妇女JMJD2A、JMJD2B表达为弱阳性到阳性不等,骨质疏松症患者组表达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患者组H3K9me3、H3K36me3表达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组蛋白高甲基化状态相关,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A、JMJD2B能够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A、JMJD2B可能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拮抗酶。  相似文献   

6.
钙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钙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地位钙对骨组织的健康重要性认识较早 ,在骨质疏松中的地位则奠定于 6 0年代的工作[1 - 5 ] 。骨质疏松早在数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时代就认识到老年人骨骼变薄并易于骨折的现象。近 5 0年来才开始对本病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疾病。1948年Albright提出了绝经后骨质疏松 (PMOP)的雌激素缺乏理论 ,并将此病与骨软化和其他代谢性骨病相区别 ,开拓了研究骨质疏松的先河。雌激素替代治疗 (HRT)首先有效地、可靠地应用于绝经后骨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绝经后女性的生殖特点及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确定影响因素并为之建立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350例绝经后女性一般资料、OSTA评分、生殖特点及骨密度资料,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因子,使用预测因子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诺模图,并进行了内验证。 结果 年龄、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妊娠次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准确度显示,以年龄、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妊娠次数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准确率为72.6 %,高于以OSTA评分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准确率(69.4 %)。将5个因素作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到诺模图中,构建的诺模图显示了良好的校准性和区分度,原始数据集AUC为0.7926,内验证集的AUC为0.8141。结论 我们设计的对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模型,综合绝经后女性年龄、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妊娠次数,对个体进行患病预测,可以方便快速地对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该模型有助于预测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大小以及决定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检查,在收集的实验数据中,本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组织和肾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细胞表面受体Patched-1(PTCH1)和Gli3mRNA和蛋白含量变化及补肾填精、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其影响,探讨中药组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给予补肾填精中药复方、活血化瘀中药复方、骨疏康对模型大鼠灌胃12周。然后将大鼠分为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正常组和模型空白组,其中骨疏康作为阳性药物为阳性对照组。运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PTCH1和Gli3mRNA相对表达量;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PTCH1和Gli3蛋白含量。结果各组大鼠股骨和肾组织中PTCH1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个用药组间比较,补肾填精组下调优于活血化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大鼠股骨和肾组织中Gli3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填精组、活血化瘀组、阳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各个用药组间比较,补肾填精组下调优于活血化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TCH1mRNA及蛋白含量和Gli3mRNA及蛋白含量在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组织和肾组织中显著升高,提示PTCH1和Gli3可能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失衡的发生和进展。补肾填精中药复方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可下调PTCH1和Gli3mRNA相对表达量及其蛋白含量,这可能是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之一,并且补肾填精法优于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脆性增加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WHO确定BMD值低于平均水平 2 .5以上的标准差[1] )。在美国 ,接近 30 %的绝经后的白人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 ,其中 5 3%的病人通过腰椎疾患表现出来。在我国 ,老年性 (超过 6 0岁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 ,男性为 6 0 .72 % ,女性为 90 .84% [2 ] 。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好发于髋骨及脊柱的胸、腰段 ,而对老年患者尤其绝经后妇女来说 ,又以脊柱压缩性骨折多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个社会问题 ,越来…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所导致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并发症。如何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多肽,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通过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ObR)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瘦素除调节糖、脂代谢外,对骨代谢也具有多重调节作用。本文从人体研究、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研究多个角度,就瘦素与绝经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所导致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并发症。如何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多肽,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通过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ObR)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瘦素除调节糖、脂代谢外,对骨代谢也具有多重调节作用。本文从人体研究、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研究多个角度,就瘦素与绝经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OPG-RANKL-RANK系统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雌激素减少导致的骨丢失增加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原因,OPG-RANKL-RANK系统的发现是骨骼生理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作为雌激素对骨骼作用的中间环节,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OPG基因与其他候选基因一样,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可望被用于筛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OPG还有可能成为新的生化标记物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用于评价疗效。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0PDRANKL广RANK系统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是吞噬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医学界已将防治骨质疏松预防骨折、治疗高血压预防中风、治疗高血脂预防心肌埂塞这三种疾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全身性骨病,女性较男性多见,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主要包括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近年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成为未来研究的新趋势。作者就中西医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骨组织计量学方法,从骨吸收与骨形成活动的组织计量学参数的变化情况,了解实验动物血清和骨微环境中IL-6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4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0、16、22周处死一组大鼠。用ELISA方法测得血清和骨组织培养液中IL-6的浓度。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考察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的TBV、MTT、FS、RS、LS、和MAR。结果相关关系分析提示:血中IL-6仅与RS呈正相关。而骨组织培养液中IL-6变化与RS、FS呈正相关。与MTT和TBV呈负相关。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我们发现:骨组织中IL-6浓度与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相关程度RS>MTT>FS>TBV。结论本研究采用骨组织计量学的方法,在组织学水平上证实了绝经后血清和骨组织中IL-6的水平增高,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动增强,导致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同时也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使用IL-6及IL-6受体拮抗剂等方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发病率将逐年增加.2002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58%,男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49%[1].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愈合缓慢,治疗此类骨折还需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干扰骨组织的代谢.骨折愈合是骨折后骨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也是骨代谢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干扰骨代谢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有何影响,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与中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与中药治疗章凤兰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的单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改变并伴有全身骨痛、腰背痛、关节痛,易发生骨折的由多因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证实[1],肾虚证者骨密度较正常者低,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绝经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OSTA 指数筛选骨质疏松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1例绝经后女性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骨代谢生化指标以及骨密度数据,通过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以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的绝经后时长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明显增加,体质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结果显示,绝经时长与体重指数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09和1.002(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独OSTA指数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联合绝经时长、BMI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准确强度明显增加(曲线下面积AUC为0.668,P<0.05)。结论 绝经后时长与体质量指数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因素,OSTA指数联合绝经时长与体质量指数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比单独OSTA指数临床应用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18.
刘强 《中华骨科杂志》2021,(10):668-67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主要特征为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通过对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现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地舒单抗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伴有骨脆性增强和骨折危险度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由于骨组织上有雌激素受体,因而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属高发疾病,治疗中以激素替代疗法占主导地位。但随着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对这些激素依赖性肿瘤术后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国内外没有明确的防治指南,多是参照自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上应重视预防并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西医西药治疗时应结合其肿瘤病情及药物的副作用等选择用药,中医中药疗效缓慢应尽早干预,同时均应重视现代综合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伴有骨脆性增加,且容易发生骨折,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疼痛是本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首要就诊原因,其中70%~80%的患者表现为腰背痛,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很多学者从中西医康复治疗的角度进行了临床报道,虽各具特色,但疗效不一。本文就其康复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