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导丝置于肺动脉内进行血栓捣碎、采用尿激酶冲击溶栓、球囊扩张术和24 h尿激酶持续溶栓,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5例.3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5例血氧饱和度达93%以上.结论 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祛栓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经导管栓子祛除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经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通过旋转猪尾导管碎栓、抽吸导管抽吸和局部溶栓来开通肺动脉。观察临床症状、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动脉平均压(PAPm)和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术后症状即刻缓解者23例,完全开通者20例,与术前相比PaO2明显升高(P<0.05),PAPm明显降低(P<0.05),并发脑出血1例,死亡2例,22例病人存活。结论:经导管栓子祛除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 (PE)中的价值。方法 对 16例临床怀疑有PE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 8例发现有肺动脉栓塞 ,5例在溶栓治疗 2 0~ 3 0d后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例PE患者中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 4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 ,CT影像表现为肺动脉的完全堵塞、不规则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轨道征等 ;肺动脉主干的扩张 ;肺段和肺叶的缺血性改变或表现为“马塞克”征。 5例在溶栓治疗后跟踪CT复查 ,4例肺动脉栓塞基本消失 ,1例明显缩小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直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4例肾移植患者中,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2例假性动脉瘤,行导管栓塞术;1例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动脉溶栓术。结果 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随3-35个月,未见狭窄;2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术后,1例血流恢复正常,1例行移植肾摘除;1例移植肾动脉溶栓者,由于并发出血行移植肾摘除。结论 介入治疗是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疗效。方法7例PTE病人,经肺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栓塞部位后,即采用介入综合治疗(经导管碎栓、抽吸取栓、局部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观察临床症状、肺动脉开通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平均压(PAPm)。结果所有PTE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肺动脉完全开通率90%以上;PAPm术前平均31 mmHg降至术后25 mmHg;PaO2术前平均54 mmHg升至术后95 mmHg,SaO2术前平均80%升至术后94%,术后未有再发PTE者。结论介入综合治疗急性PTE能够快速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右心室后负荷,预防PTE复发。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肺栓塞的疗效。方法  18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 ,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 ,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其中 17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8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 2个以上分支栓塞 ,介入治疗后 3例肺动脉开通率 80 %~ 90 % ,11例为 90 %~ 95 % ,4例完全开通。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 90 %以上 ,13例肺动脉楔压下降至 2 5mmHg以下 ,5例下降至 2 5~ 30mmHg :血氧饱和度立即改善 ,10例恢复至 90 %~ 95 % ,8例为 95 %~10 0 % ,6例PaO2 为 90~ 95mmHg ,12例 >95mmHg。 13例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完全消失 ,5例明显减轻。并发消化道出血 1例。结论 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具有显著疗效 ,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 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 使用可同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随访观察溶栓疗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经我院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的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有5例进行溶栓治疗。结果8例患者共有17处肺动脉及分支受累。动脉栓子呈偏于管腔一侧的突起状、不规则状和位于管腔中心的柱状及完全堵塞状态。5例溶栓治疗后有3例栓子完全消失,2例栓子明显缩小。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和治疗随访观察疗效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望成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LEA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EA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LEAE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18例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抽吸出血栓,单纯导管抽栓治疗11例,导管抽栓+尿激酶溶栓治疗4例,导管抽栓+球囊扩张治疗2例,导管抽栓+支架治疗1例.18例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动脉,但4例抽栓后破碎的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采用抽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后,4例完全开通栓塞的远端血管,2例部分开通栓塞远端血管,2例溶栓后远端血管仍不能开通,但侧支循环较前明显增多.随访5.2±5.3个月,15例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栓塞侧足部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末梢血运差,1例截肢治疗.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简便、安全的特点,可降低患肢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术及保留导管溶栓术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术前行CTA检查,对31个下肢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顺行穿刺插管,分别对膝下动脉病变采用经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保留导管溶栓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肢血流改善明显,狭窄性病变开通率明显大于闭塞性病变。皮温明显升高,行走距离显著增加,溃疡愈合加快。结论: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术及保留导管溶栓治疗微创、安全、有效,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供,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对4例已形成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先行肺动脉介入治疗溶栓,然后如其余病例一样放置滤器,术后适当抗凝,积极溶栓。结果肺动脉介入溶栓后,血氧分压回升;放置滤器后,配合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肢消肿。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地阻止脱落的深静脉血栓流入肺动脉,术后能用大剂量尿激酶,使血栓溶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47条肢体)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的43条肢体闭塞病变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1.5%(43/47),术后平均随访5月(1~10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介入治疗后1月行膝下截肢术,截肢率为2.1%。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动脉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近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大兵  何志兵  曹平  赵雄文  杨勤  李晖  徐峰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01-1303
目的:探讨节段性狭窄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价值及方法.方法:搜集26例BCS病例资料,其中9例为下腔静脉(IVC)节段性狭窄,17例为IVC节段性闭塞.对单纯IVC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对IVC节段性闭塞患者先使用导丝硬头钝性开通或TIPS穿刺针锐性开通,然后行球囊扩张术.如多次球囊扩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9月至2004年1月进行的4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4例肝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资料。对33例肝动脉狭窄的病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3例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及1例球囊扩张后出现肝动脉内膜撕裂的患者行内支架置人治疗;1例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直接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30例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4例患者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后预后良好,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失败的病例预后不良。结论 介入治疗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肝动脉狭窄应首选球囊扩张治疗,必要时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