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坶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跨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躅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经过微创手术后,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蹰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疗法的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的100例拇外翻患者,术后实施规范的康复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度HAV、第一和第二跖骨间角度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指标。结果 100例拇外翻微创小切口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7.92%,术后HAV角度平均矫正20.07°,M角度平均矫正4.29°,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30.79分。结论将康复疗法应用于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可恢复关节功能,有效预防跖趾关节粘连,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足母]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Ⅱ-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Ⅱ-Ⅴ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一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并。结论:[足母]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资料与方法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手术治疗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期间第 1、2跖骨间夹角大于 16°的重度外翻病人 5 6例 ,其中 7例为双足 ,共 63足。男 3例 ,3足 ,女 5 3例 ,60足 ,年龄16~ 65岁 ,平均 46岁。术前足负重位X线片跖趾关节相关夹角测量结果见表 1。表 1 外翻畸形术前跖趾关节相关夹角角度 (°)角度跖角第 1、2跖骨间夹角跖趾关节近端关节面倾斜角最大角度 53 .2 2 2 .1 4 3.8最小角度 2 2 .4 1 6 .0 9.6平均角度 37.7 1 8.4 2 6.5患足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从 1、2跖骨间纵切口 ,长约 3cm。切断跖骨头间横…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改进的Mitchell术式矫正(足母)外翻畸形.方法对Mitchell术式进行改进,术中缩短第 1跖骨,内侧舌状骨瓣旋后外翻嵌入截骨近端髓腔,(足母)收肌联合腱移位于第1跖骨头外侧,并松解第1跖趾外侧关节囊等综合整形.结果共 21例(39足)应用 Mitchell术式并得到 2年以上的随访,总优良率达 94%,疗效满意.结论本术式针对(足母)外翻畸形的病理解剖及其症状多方面矫正,使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可同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踇外翻足X线二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踇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I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踇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I-V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可吸收螺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患者20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最后随访时进行X线摄片,包括站立负重正、侧位和籽骨轴位,并进行影像学测量并记录,包括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圆角征以及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度,Handy-Clapham正位籽骨分度,Yildirim轴位籽骨分度。同时记录患者AOFAS前足趾评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IMA从术前13.30°±2.60°下降到4.60°±2.70°(t=14.257,P<0.001);HVA从术前36.03°±6.71°下降至术后10.19°±5.43°(t=18.016,P<0.001);DMAA从术前16.74°±9.51°下降到术后8.33°±5.86°(t=5.126,P<0.001);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从术前10.67°±6.13°下降到术后2.81°±3.81°(t=5.166,P<0.001)。术前圆角征阳性14足(51.9%),术后为4足(14.8%),差异有显著性(χ~2=8.33,P=0.004)。手术前AOFAS评分为(48.85±8.65)分,术后(93.70±3.6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417,P<0.001)。按照Handy-Clapham胫侧籽骨评分,术前27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7足均矫正至≤4度;按照Yildirim籽骨分度法评定,术前27足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2足矫正至正常,5足矫正至1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15例,满意4例,基本满意1例。结论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纠正外翻畸形的术式,同时还可以纠正第1跖骨的旋转,术后籽骨复位效果好,术后DMAA角可以随之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9.
背景:拇外翻畸形矫正方式多样,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结合截骨矫形的方式损伤小,能够满足拇外翻矫形的目的,是临床上新型的微创生物型内固定材料。目的:回顾性分析迷你双螺纹空心钉材料应用于截骨矫形拇外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拇外翻畸形患者30例,其中双侧矫形患者8例,单侧矫形患者22例。根据自愿均采用第一跖骨截骨矫形迷你双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后拍摄X射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籽骨位置,进行AOFAS评分,并计算第一跖骨短缩长度。结果与结论: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钉结合截骨矫形治疗后,拇外翻畸形患者的外翻角、跖间角、AOFAS评分及籽骨位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一跖骨短缩在矫形可控范围内避免畸形复发及跖骨痛。  相似文献   

10.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0.0°、11.0°和10.3°,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28.3°、30.3°和29.9°。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54.9°、52.9°和49.7°,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99.5°、101.4°和102.1°。结论(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拇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见的畸形,其病理改变包括:第1跖骨内收,拇趾外翻、旋前,第1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挛缩,第1跖骨头内侧出现骨赘、进而出现拇囊炎[1-2]。对于局部疼痛长期保守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一般认为,第1跖骨远端截骨技术对于轻、中度拇外翻,且第1、2跖骨间角不超过20°的病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明显改善增大的近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治疗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因拇外翻行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手术的3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均采取切开融合,固定方法采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及美国矫形足踝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并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情况,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AOFAS评分(88. 29±3. 37)分较术前(75. 90±6. 78)分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满意;术后HVA(11.45°±16. 18°)较术前(28. 90°±4. 86°)明显改善,拇外翻畸形矫正满意;术后IMA角度(8. 48°±1. 57°)较术前(16. 29°±3. 00°)也有明显改善,改善了前足宽度。没有不融合病例,2例患者伤口不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无感染病例。结论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患足术后外观、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拇外翻畸形不复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拇外翻其病理改变具有多样性的,包括第一跖骨内收、第一,二跖骨问角增大、拇趾外翻角增大、第一跖趾关节近端关节面固定角或远端关节面固定角增大、籽骨移位、软组织平衡的改变等.X射线测量是确定拇外翻病理改变的主要的手段.拇外翻病理改变的多样性使得修复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软组织修复、截骨修复和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形等修复方式.拇外翻修复方式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改变选择一个或多个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在McBride矫形术的基础上,笔者采用拇内收肌切断后缝合在拇指关节囊内侧中部,保留腓侧籽骨;术后包扎时用绷带从第1、2趾蹼间通过做“8”字形包扎,将拇趾固定在内翻位约5°~10°。结果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优24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94.2%;本组病例患者无一例发生拇外翻复发。结论改良McBride手术宜选择中度拇外翻,未出现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它不做截骨,愈合快,可较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6岁.因高处坠落伤2h急诊入院.查体:患者右足背部肿胀、疼痛,右跖趾关节周围肿胀,压痛,被动背伸拇趾时疼痛加重.右足正斜位X线片检查:右足第3、4、5跖骨骨折,右足第1跖骨下胫侧籽骨分为三部分,大小不等,裂隙不规则、较宽,考虑胫侧籽骨骨折.临床手术证实为胫侧籽骨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改进的Mitchell术式矫正外翻畸形。方法对Mitchell术式进行改进,术中缩短第1跖骨,内侧舌状骨瓣旋后外翻嵌入截骨近端髓腔,收肌联合腱移位于第1跖骨头外侧,并松解第1跖趾外侧关节囊等综合整形。结果共21例(39足)应用Mitchell术式并得到2年以上的随访,总优良率达94%,疗效满意。结论本术式针对外翻畸形的病理解剖及其症状多方面矫正,使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可同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加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2例(36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在改良McBride手术的基础上,行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截骨处行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和第1、2跖骨间夹角(IMA)矫正情况,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跖骨头缺血坏死、拇内翻感染及皮神经损伤导致的局部麻木。术后HVA平均为(12.7±0.1)°,较术前矫正(17.3±2.6)°;术后IMA平均为(8.6±1.6)°,较术前矫正(3.5±1.2)°。按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评分:优28足,良6足,差2足,优良率为94.4%。结论改良McBride加Aust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重建了足拇趾的软组织力量平衡,Austin截骨改善了第1跖骨的正常负重,矫形满意,截骨愈合率高,是治疗拇外翻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改进的Mitchell术式矫正躅外翻畸形。方法 对Mitchell术式进行改进,术中缩短第1跖骨,内侧舌状骨瓣旋后外翻嵌入截骨近端髓腔,躅收肌联合腱移位于第1跖骨头外侧,并松解第1跖趾外侧关节囊等综合整形。结果 共21例(39足)应用Mitchell术式并得到2年以上的随访,总优良率达94%,疗效满意。结论 本术式针对躅外翻畸形的病理解剖及其症状多方面矫正,使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可同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涛  吴倩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56-2057,I001
目的 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76;、10.0&;#176;、11.0&;#176;和10.3&;#176;,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176;、28.3&;#176;、30.3&;#176;和29.9&;#176;。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176;、54.9&;#176;、52.9&;#176;和49.7&;#176;,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176;、99.5&;#176;、101.4&;#176;和102.1&;#176;。结论 (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41-4342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45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截骨矫正术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包括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前术后的第4、第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第5跖骨外翻角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1.69±7.33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0.5cm左右,随访时间内无感染或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8.21%;患者术后AOFAS评分为83.79±6.96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患者术前术后AOFAS评分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第4、第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第5跖骨外翻角度数均显著较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