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5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脏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总发生率为38%;与前壁心梗比较,下壁AMI以房室阻滞(AVB)为主;相对于下壁、前壁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中不同类型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与无传导阻滞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不同。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30.5%。②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中,下壁组明显高于前壁组;而前壁组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组。③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无传导阻滞组。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邹蓉  黄荣华 《广州医药》1999,30(4):13-14
心脏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临床表现,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AMI合并心脏传导阻滞即房室传导阻滞(AVB)及束文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15例AMI病人中合并AVB及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及转归作一分析,以了解常见心脏传导阻滞对AMI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选择近4年来住院病例,经病史、ECG、心肌酶等诊断明确的AMll15例,其中男95例,女20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68±9岁。广泛前壁心梗37例,前间壁24例,前壁+下壁14例,下壁28例,下壁+正后壁10例,右室2例。全部病例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4例AMI并37例AVB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下后壁AMI,发生AVB28例,发生率17.5%,死亡6例,死亡率21%;284例前壁AMI发生AVB9例,发生率3.17%,死亡8例,死亡率89%(P均〈0.005)。结论:下后壁AMI易并发AVB但预后好,前壁AMI并发AVB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崔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12-151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观察102例AMI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特点.结果: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83.3%,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7%;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52.9%,窦缓、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为58.8%.结论:AMI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性质与AMI 的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到2007年5月住院的AMI患者130例,根据入院时有无合并新发RBBB分为AMI不伴发RBBB组及伴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情况与心血管事件,并随访平均20.8±7.37月,观察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的预后。结果:AMI伴新发RBBB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AMI而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88%,不伴新发RBBB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18%。在AMI新发BBB患者中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86%,QRS波宽度≥160ms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5.5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随访期间的临床心血管事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住院期间,AMI伴新发RBBB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发RBBB,QRS的宽度又会增加其临床心血管事件。因此,AMI伴新发RBBB的患者可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分析706例AMI住院患者,经确诊为AMI并房颤者91例,比较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患者临床表现、冠脉病变的差异;比较心肌梗死部位与房颤发生率的差异;根据房颤发生时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和房颤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对房颤组死亡患者AMI部位进行比较。结果:AMI并房颤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冠脉病变严重(P<0.05);AMI并房颤早发亚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房颤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增多(P<0.05);AMI中前壁心肌梗死房颤发生率最高,死亡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并房颤患者的病情严重,而AMI并房颤中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仁斌  何月光  李祖祥 《海南医学》2004,15(9):75-75,77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室内传导阻滞 (IVCB)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 回顾 170例AMI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予以总结 ,分为室内传导阻滞 (IVCB)和无室内传导阻滞 (NIVCB)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VCB的发生率为 2 9.4%,病死率为 40 .0 %(P <0 .0 1) ,前壁、多壁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在IVCB组中构成比较高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亦高 (P <0 .0 1)。结论 AMI并发IVCB患者多提示有大面积心肌梗死 ,常伴各种严重并发症和高病死率 ,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预后。方法:选取90例AMI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AMI)28例、试验组A(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30例、试验组B(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术后3个月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A高于试验组B(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提示患者病情处于危重,预后极为不良,是预测病情恶化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3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复杂室性早搏、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两组泵功能障碍发生率与病死率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董留琴  邵晓鸿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18-11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2年来收治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对照组(9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观察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鲁云鹤 《吉林医学》2009,30(23):2976-2977
目的:探讨延边朝鲜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31例延边朝鲜族AMI患者发病情况,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位部的死亡差异。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AMI患病率低,年龄偏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P〈0.01);男性患者吸烟、饮酒史多,高脂血症患病率高(P〈0.01)。广泛前壁AMI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下壁AMI,广泛前壁、下壁的死亡数占总死亡病例的50%以上。结论:延边朝鲜族AMI以前壁和下壁为主,男性仍是发生AMI的主要人群,不同性别AMI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差异显著,女性病死率高。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临床状态,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UAP患者病情严重,预后欠佳,极易发展为AMI和发生猝死,因此,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常见血糖升高.文中旨在探讨非糖尿病AMI患者应激性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83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G)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G<6.1mmol/ L)、血糖轻度升高组(6.1mmol/ L≤FBG<8.0mmol/ L)和血糖明显升高组(FBG≥8.0mmol/ L),对比分析各组患者院内死亡、并发症及梗死部位的发生情况. 结果:83例AMI患者急性期出现高血糖56例,发生率为67.5%,血糖明显升高组院内病死率、心脏事件及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 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应激性血糖明显升高提示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李抒玮 《右江医学》2011,39(2):154-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9例发病于12 h内的AMI患者,测定其血钾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低血钾的发生率为23.2%。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补钾,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P<0.05)。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病人行心电监护,分析所见的心律失常。结果: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26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0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无关,前壁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下壁心肌梗死以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