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疸是内科常见病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黄疽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及治则。  相似文献   

2.
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著黄疸病条文共31条,其中论及“难治”者3条,“不治”者1条。综观诸论,”难治”并非不治,而“不治”者可否防患于未然?笔者就此追溯古今,反复揣摩,引例推类,历经识驻,浙悟货疽病,病因系湿热两邪;危变根植于湿热演化;诊治关键在于及时准确;防变应力注心脾。兹不湍残陋,与同道商榷如下。1湿热火化,胶蒸燔上,人营扰心难治仲景预言:“疽而渴者,其直难治,殖而不竭者,其殖可治.”由此可知,“D海”与否是黄疽病进退之关键.而口海乃热盛津伤之征,故亦可谓,热之在否乃黄疽病进退之关驻。况且湿为明邪…  相似文献   

3.
“走黄”与“内陷”,均系外科疮疡类疾病,是疔疮、疽毒在发病过程中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历代医家都称“疔疮走黄”、“疽毒内陷”,近代有人认为两者是名异实同。二者不仅名称不同,其实质也不完全相同。一、含义的不同“走黄”之名始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其曰:“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癀走”,即走黄。走黄者,疔毒走散横行之意也。“内陷”之名,始见于《温热经纬》,其说“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  相似文献   

4.
辨证治疗肝炎84例临床观察秦皇岛腈纶厂职工医院(066200)任亚贤【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肝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疽”、“胁痛”、“腹胀”等病。多年来,治疗过不少例肝炎患者,现将有较完整资料记载的84例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5.
黄疸与血淤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早在《内经》就有“目黄者曰黄疸”①,“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②的描述,并提出"湿热相薄……民病黄疽"③,"风者百病之长也……肝传之脾,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浅谈治黄活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黄活血青海医学院附院(810001)李方中关键词黄疸,活血,阴黄,阳黄黄疽一病在《圣济总录·黄疸门》分为9疸36黄,但不外乎阳黄、阴黄之分。当代关幼彼教授曰:“黄疸一病病在百脉,治黄必活血,血活黄易却。”为治疗黄疸病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笔者学习...  相似文献   

8.
急性黄疽型肝炎,属中医的黄疽范畴。治疗方法很多,而使用射干治疗,则未见报导。笔者于民间偶得,在临床医师的帮助下,对66例急性黄疽型肝炎疗效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观察对象凡同时符合下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可选为观察对象。1.二中医黄疽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专业用(内科学)上册。主要临床表现:目黄、身黄、小便黄,恶油腻,发热或无发热,恶心呕吐,胸院痞满。病因病机特点:时邪外袭,郁而不过或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湿热交蒸,胆汁外溢于肌肤。肝功能检查:血清黄疽指数>15”;TTh?>…  相似文献   

9.
王春生 《新中医》1990,22(10):45-46
黄疽的发病固然与肝胆脾胃有关,但细察其病变过程,亦不难发现肺在黄疽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治肺退黄一法,对于加速黄疽的消退,确有良好的效果,不可忽视其临床意义。黄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唯“目黄者,曰黄疽”(《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虽为肝之窍,然而与肺的关系极其密切。《灵枢·口问》说:  相似文献   

10.
大柴胡汤联合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胆囊炎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胃脘痛”、“黄疽”、“结胸”等范畴。我们运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发作性胆石症,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疽”等范畴,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腹痛、寒战、高热、黄疽为主要表现。目前以外科手术为第一治疗方案。笔者多年来以自拟安胆汤为主治疗本病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符合《实用外科学》中有关胆石症的诊断。其中胆囊结石嵌顿29例,肝外胆管结石嵌顿9例。男性14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57岁,平均64岁。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最短1.5小时,最长48小时,平均18小时。伴体温升高20例,其中39“C以下16例,39“C以上4例。伴黄疽18例,其中黄疽指数在30U…  相似文献   

12.
“黄疸”之名,由来已久,古亦称黄疽、黄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指出:“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可见,当时已认识到,黄疸所必备的三个主症即目黄、肤黄、小便黄。而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疸”。这里概括地说明了黄疸的病因病理与湿热搏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方伟 《中医药通报》2008,7(4):24-25
黄疸病名出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又云:“目黄者曰黄疸。”关于病机,《金匮要略》云:“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将瘀积的湿热转运于体表,就必然发生黄疽。导致黄疸的原因有多种:或食伤或劳伤,或酒伤或瘀血。故仲景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女痨疸。在《伤寒论》里又涉及外感兼湿热的发黄证、被火发黄证、燥结发黄证等。  相似文献   

14.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沾衣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病因病机乃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得之。表虚营卫不和,湿热交蒸,故发热汗出色黄。黄汗应与黄疽之汗出色黄有所区别。黄汗之汗出色黄沾衣染衣,或兼手掌部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黄疽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是性黄疽的病因复杂,当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异常增高可并发核黄疽,引起死亡或损害组织而造成严重的神第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黄疸治疗主要是降低血清胆经素。目前,  相似文献   

16.
肖挹 《四川中医》1992,(2):21-22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周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身黄、巩膜发黄,小便黄如浓茶,大便白如陶土;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等为临床特征的证候群.属中医“胎黄、胎疽”范畴.兹将近年中医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报道,结合文献综述如下,并提出对本病辨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脱疽治验     
“脱疽”一病,《灵枢·痈疽》已有记载谓:“发于足指(趾)名曰脱痈(疽),其状色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脱疽之病较为凶险,如贻误病机或治不得法,多以截肢为其归宿。本人曾治愈一危重之“脱疽”患者,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治黄方中话大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治疗黄恒,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凡黄疽属实证(阳黄)者,一般都在治疗方中加入大黄一药,大黄的取与舍决定着治黄方的疗效,大黄在治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黄疽的病机,早在东汉的张仲景就总结为“瘀热以行”,清代的唐容川认为黄桓的发病机理在于一个“瘀”字,即是“便见黄皆发于血分”,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既有瘀热,治疗就要化瘀清热,张仲景的治黄诸方中均兼活血散结之功,即合此意,尤其是湿热阳黄,必重用大黄以泻热散瘀,如茵陈蒿汤、振子大黄场、大黄硝石汤之类。《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  相似文献   

19.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此文见于《金匮要略·黄疽病脉证并治》篇.后世学者对此注释不一,有认为无意义;有认为说明黄疽病预后;有认为除说明黄疸病预后外,更重要的在于争取及早治疗;等等.那么对此段文字究应如何理解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首先,十八日与脾土有关.《内经·六节藏象论》论及五脏与四时相应时,有“心者,……通于夏气”的记述,而牌却没有相应的季节,仅提及“脾……通于土气”,故《内经·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相似文献   

20.
1阳黄病因病机湿热乃是阳黄发生的主要病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搏……民病黄库(疽)”概括说明了黄疽的病因病理,且涉及到发生黄泣的自然条件。《金匾》云:“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碎然发黄”。们临证指南冷云:“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井井,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棋黄,热流膀眈,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可见阳黄病之发作,主要由于湿热过盛,湿得热而益深,热固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