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0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0年共报告梅毒1314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23%;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37.00/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08: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嘉峪关市近来年梅毒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开展辖区内梅毒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各医疗机构报送的嘉峪关市梅毒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嘉峪关市梅毒的报告数从2005年的12例增加到2010年的108例,增加了9倍;报告年发病率从2005年的6.2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47.6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26.70/10万。结论 2005—2010年,嘉峪关市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此趋势在未来几年仍将延续,建议根据梅毒的发病趋势制定嘉峪关市梅毒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梁海  李伟  覃大章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79-1480
目的了解宾阳县梅毒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网络直报梅毒疫情监测数据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梅毒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82/10万,2005~2009年梅毒发病率依次为8.8/10万、12.16/10万、17.35/10万、24.29/10万和36.52/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χ^2=223.93,P〈0.001);全县所辖16个乡镇均有疫情,以宾州镇和黎塘镇为主,占51.15%(468/915);男性发病率为20.30/10万,女性发病率为19.60/10万,男性高于女性。梅毒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占梅毒总病例数的64.37%(589/915)。农民梅毒发病数占梅毒总病例数的54.32%(497/915)。结论 5年来,宾阳县梅毒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宾州镇和黎塘镇,以青壮年农民为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因此,梅毒防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流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对北流市7年梅毒疫情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7年共报告梅毒3630例,发病率由2005年的20.18/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16.50/10万,年均增幅19.26%;近年来隐性梅毒增幅较大;男女患者病例数无明显差别,男女性别比为1.09: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县级医疗单位、综合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最多.结论 北流市梅毒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20-39岁的性活跃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为重点干预对象;应继续广泛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阜新市2004~2013年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4~2013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趋势及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9.75/10万上升到2013年的46.67/10万,年均增长19.00%,年均发病率为18.8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8/10万.主要流行病种是梅毒、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AIDS),占发病总数的88.15%.梅毒、HIV/AIDS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40.59%和19.45%;淋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92%.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梅毒患者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淋病和HIV/AIDS患者中,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以20~49岁性活跃人群为主,而梅毒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为主.结论 阜新市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疫情上升明显.今后应加大对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监测、干预、深入分析与评价,以有效调整和落实相应的防控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钦州市钦北区2005-2012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钦北区2005-2012年报告梅毒发病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钦北区共报告梅毒发病数2 726人,其中梅毒患者中隐性梅毒居多(1 685人、61.81%),其次为Ⅰ期梅毒(697人、25.57%).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26.36/10万上升至2011年的75.53/10万,2012年发病率有所下降,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病P〈0.01),男女性别比为1.20:1,老年人(60岁以上)的男女性比例更高(3.99: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年龄段.报告发病数较多的乡镇是大寺、小董、大直、大垌、青塘和平吉,共报告病例数2何035例,占梅毒报告总数的74.65%.以农民最多(1 804人、占66.18%),其次是家政及待业人员(180人、占6.60%).结论 钦北区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梅毒、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间,全省共报告淋病33 014例,报告发病率从12.04/10万上升到5.08/10万;报告梅毒44 059例,报告发病率从5.16/10万上升到17.18/10万;历年梅毒及淋病的报告病例均集中于20~39岁组;淋病报告病例数男性显著超过女性,男女性别比达6.59∶1;而男女性梅毒总报告病例数相当,男女性别比为1.05∶1。结论 2004~2010年,安徽省梅毒增长迅速,而淋病呈现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仍然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防城港市梅毒流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近年来防城港市梅毒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为今后制定和开展防治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市2005~2010年梅毒发病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防城港市共报告梅毒5 979例,占8种报告性病总数的44.34%,发病率从66.67/10万上升到173.57/10万,2008年开始已升至性传播疾病报告的首位。2005~2007年以早期梅毒发病为主,隐性梅毒的发病比例不断上升,至2008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梅毒,从2005年的18.61%上升到2010年的68.16%。发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结论防城港市梅毒流行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并向普通人群扩散,必须加强梅毒的防控工作,同时加强监测、强化宣传,普及知识和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唐桂珍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88-1390
目的 探讨十堰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十堰市2004~2011年的性病疫情年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十堰市8年来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1.58/10万增长到2011年的21.7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5.64/10万,梅毒在性病的发病顺位自2008年起位列首位.隐性梅毒增速较快,男女性别之比为1∶1.82,女性比例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占64.37%,职业以农民、无业、工人为主.结论 十堰市梅毒流行处于稳定增长期,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应在全社会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监测,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措施,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2016—2017年包头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及分布规律,找到梅毒防治重点人群,为制定全市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7年包头市上报的梅毒病例,对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2016—2017年包头市共报告梅毒病例为35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2.83/10万、44.83/10万,其中以隐性梅毒发病例数最多占2016年的68.23%,占2017年的70.88%,发病率分别为24.13/10万,31.78/10万,且呈现上升趋势,以胎传梅毒和三期梅毒最少;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20~<50 岁年龄段,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60.40%;年龄在55~<75岁呈现另外一个小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24.3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2016年的47.1%、占2017年的44.89%,其次为农民及离退人员。结论 包头市梅毒疫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梅毒相关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减少梅毒对公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王华  王文明 《热带医学杂志》2013,(3):354-355,361
目的了解昆山市2004—2011年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昆山市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昆山市累计报告梅毒2424例,年均发病率为18.0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城区为28.40/10万,乡镇为16.18/10万(X^2=189.79,P〈0.01);男性为20.17/10万,女性为23.33/10万(X^2=13.74,P〈0.01)。梅毒患者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共报告1501例,占总数的61.9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结论2004—2011年昆山市梅毒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应加强对隐性梅毒的监测.加大对城区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的性病艾滋病宣传以及检测力度。  相似文献   

14.
申剑波 《医学动物防制》2012,(12):1356-1358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西双版纳州《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梅毒病例1 20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16/10万,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和一期梅毒为主,占83.17%;10~39岁年龄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26∶1,>40岁年龄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4∶1;发病年龄以0~岁组胎传梅毒和20~39岁青壮年性活跃人群感染为主;农民居多,占47.43%。结论应加大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婚前、孕前、产前的梅毒检测工作,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4-2011年柳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柳州市2004-2011年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柳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报告28种261 3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68.80/10万。2004-2011年发病率依次为758.05/10万、779.67/10万、796.81/10万、692.88/10万、737.68/10万、805.32/10万、1 328.9/10万、1 031.93/10万。8年来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的乙类传染病19种139 386例,丙类传染病9种121 930例。结论影响柳州市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及性传播疾病,其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艾滋病,手足口病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深圳市猩红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深圳市2006~2011年猩红热疫情资料。结果 2006-2011年深圳市猩红热发病1517例。2011年发病率最高为7.32/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31/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11年发病数大幅上升,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三项职业报告猩红热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94.13%。男女比例为1.85:1。发病主要集中于1~10岁年龄段的儿童。高发期集中在3~5月份和12~1月份。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工作;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2005—2016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闵行区2005—2016年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6年闵行区共计报告梅毒11 394例,发病率42.9/10万,其中Ⅰ、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10.3/10万、13.4/10万、0.3/10万、2.3/10万、16.6/10万。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为59.1/10万。报告的病例中本辖区人口占62.4%,外省市占37.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1∶1;25~54岁报告最多,占61.1%,55岁以上年龄组呈明显上升趋势;按户籍分组后,本地以25~64岁为主,占74.2%,男女性别比1.3∶1;外省市以15~44岁为主,占79.1%,男女性别比0.8∶1。女性感染者较男性更为年轻化,15~34岁人群分别占比50.0%和29.3%。本市55岁以上男性、25~54岁女性及外省市15~44岁女性以隐性梅毒为主;本地55岁以下、外省市65岁以下男性以Ⅰ期、Ⅱ期梅毒为主。户籍、性别、年龄、梅毒类型两两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梅毒发病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缓,需加强监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女性及本市老年人口梅毒的主动筛查力度,控制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清远市淋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市2008~2012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淋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清远市共报告淋病病例2 557例,年发病率9.23/10万~16.95/10万,年均发病率14.23/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病例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以清城区、连南县、佛冈县和连山县四个县(区)发病率较高;病例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率(18.26/10万)高于女性(9.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99,P0.01),20~40岁人群发病较多,占全部病例的60.1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30.43%。结论清远市2008~2012年淋病呈现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仍是淋病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