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超过500ml,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产后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产后出血在产前、产时、产后如何预防和护理尤其重要.在抢救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要镇定,做到有条不紊,切忌手忙脚乱,一边采取止血措施,如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等,一边要迅速通知医生,现将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庞娟  庞仕一 《现代保健》2012,(1):114-115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f临床上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以上者,但以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最多。而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产后子宫收缩乏力。I临床上多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官腔填塞等多种方法控制出血。当治疗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最后以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因此,重视和做好胎儿娩后2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因产后出血而引起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36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12%,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认真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预防、急救护理,措施得当,就能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8%,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结论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早期发现高危因素、提高助产技术、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分娩共1776例,对其中发生产后出血46例产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产后出血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26例(56.5%),胎盘因素18例(39.1%),软产道损伤/血肿1例(2.2%),凝血功能障碍1例(2.2%).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的产妇,P<0.005;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产妇,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导致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血肿、凝血功能障碍。针对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途径,包括婚前教育、孕期保健、正确处理3个产程、及产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产后出血即产后2小时内出血≥400mL或24小时内≥500mL〔1〕。根据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资料统计 ,产后出血所致孕产妇死亡占所有产妇死亡的40 5 %〔2〕。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医疗条件较差 ,家庭分娩仍很普遍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可达6 4% 〔3〕,甚至更高。有人曾分析农村妇女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发现宫缩乏力、多胎妊娠、滞产、第二产程延长及胎盘因素等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4〕。尽管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产科常见的急重情况 ,需要提醒同行注意的是 ,产后出血是可以预防或减少其发…  相似文献   

7.
产后出血1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巍  李金凤 《现代医院》2009,9(1):49-50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加深对产后出血的认识,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结果主要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等。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进行各种保守性治疗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管宁 《职业与健康》2008,24(3):294-295
目的探讨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病情况,寻找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80例产后出血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胎次的关系,作好产前预防和产后护理工作。结果180例产后出血的病人中,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分娩方式,2胎、3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1胎产妇(P〈0.05)。结论产后出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对产妇特别是高危产妇、多胎产妇要严密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80例,分析其产后出血时间和产后出血原因.结果:产后出血的实践在2~24h,以产后2h内最多,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产后2h出血的产妇最多,其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因此产前应增加产检次数,并在出血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发生在产后24小时以后的出血,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者[1]。笔者对 64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孕期.产时、产后对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筛查出高危人群并进行预防,可降低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和预防产后出血,使其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邱云丰 《现代保健》2011,(14):156-157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2月~2010年11月82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其次是软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结论一定要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加强产前检查、分娩期管理及产后观察,以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晚期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晚期产后出血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子宫复旧不良,其次是胎盘残留,再次是产褥感染及切开裂开。结论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要从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着手,重视第三产程的处理,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防止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霞  钟一平 《工企医刊》2002,15(1):27-28
产后出血是分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孕期、产时、产后对产后出血积极进行筛选、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产后出血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郭畅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70-4671
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挽救产妇生命。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预防措施不完善,抢救不及时将会造成产后大出血。产后出血起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开展对产后出血常见病因的预防性护理、诊断、抢救以及全程护理措施的研究,对降低产妇产后大出血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妇女的产后出血是分娩后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产后2h内,抢救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的生命。如休克时间过长,即使挽救了生命,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因此,做好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掌握产后出血的原因,从而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谢迎春 《现代保健》2012,(15):135-13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为更好地预防产后出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3月-2012 年1 月收治的2832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1) ;有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明显大于无引产、流产史的产妇(P〈0.01) ;初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与经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产后出血的原因,对孕妇进行有关产后出血的健康指导和知识宣传,对预防产后出血和积极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98例,占75.4%,胎盘因素22例,占16.9%,软产道裂伤6例,占4.7%,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2.3%;阴道分娩1654例,产后出血72例,发生率4.5%,剖宫产494例,产后出血58例,发生率11.8%。结论根据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选取太仓市沙溪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方法,为后期开展产后出血护理提供依据。结果:评估88例患者产后出血时间分布,产后2h内出血72例,产后24h内出血16例,产后2h内出血患者占比例较多。结论: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内,主要出血原因与宫缩乏力有关,产房助产士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并对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前、产时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