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en's nerve)是主司分泌运动及血管扩张的神经,它发源于下涎核,随舌咽神经到达颈静脉孔下部,由此离开下神经节,经位于颈静脉球与颈动脉管之间骨性分隔内的下鼓室小管进入中耳,分支构成鼓室丛。它亦偶可发自较高水平,甚或导源于Ⅸ、Ⅹ两个脑神经。近30多年来曾采用鼓室丛局部阻滞或鼓室神经切除术治疗耳鸣、慢性腮腺炎的分泌过多、耳颞神经综合征(Frey's syndrome,有偏侧面红多汗等表现)等,多数病例取得了效果,但也有失  相似文献   

2.
喉上神经的局部解剖,其意义不仅在于喉的生理功能方面,它在目前迅速发展的头颈外科和嗓音外科中也日显重要,但迄今许多期刊和最近出版的教科书中仍多有错误叙述。为此,作者对40具新鲜尸体进行了喉上神经外支的解剖观察,  相似文献   

3.
4.
100例人喉上神经内支解剖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人喉上神经内支喉内分支分布情况,探讨其在喉嗓音生理学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神经解剖及组织学银染法对100例正常新鲜人半喉的喉上神经内支各级分支的走行及分布范围进行分析。结果喉上神经内支整个行程可分为三段,在其第一段上没有发出分支,在第二及第三段上开始发出分支,大多数情况下,分为三个主支———内上支、中间支及后下支。会厌两面、声带后2/3段及杓间区分别为内上支、中间支及后下支支配。后下支一个亚支参与形成嘎氏(Galen)神经吻合支。结论喉上神经内支在穿入甲舌膜前没有分支,其在喉内发出分支的类型与数目变异较大,对杓间肌的分支性质应为感觉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研究人喉盖仑(Galen)神经吻合支的解剖构成及分类。方法 用显微神经解剖方法对100例新鲜人半喉及其喉神经进行系统地研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喉盖仑神经吻合支分为上、下两个解剖部分,上部来源于喉上神经内支的末梢支,下部来源于喉返神经后支的末梢支。在此基础上,将其解剖类型分为三型,并认为其出现率既非30%亦非60%,而是91%。结论 来源于喉返神经后支的喉内与喉上神经内支的吻合支才是盖仑神经吻合支,按其解剖构成分三型,Ⅰ型占75%,Ⅱ型占20%,Ⅲ型占5%,年龄因素不影响其出现率,左、右侧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盖仑神经吻合支在喉神经感觉传导通路上所发挥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喉神经移植术的成败,在于解剖出喉返神经前支的喉内部份。此手术的实验研究已成功(1985年),但应用于临床的困难在于喉内神经的外展定位问题,因此选择性喉神经吻合术尚未成功。作者在使用30例咽喉标本,男16例,女14例,分别解剖左右两侧的喉返神经前支在喉内肌分布情况,共60侧,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耳显微外科学需要对中耳尤其是后鼓室解剖有全面的认识,因为该处有许多不规则的隐窝.并且易受胆脂瘤侵犯。在后鼓室的后壁围绕着面神经骨管有四个凹陷的隐窝,在面神经骨管的外侧有面神经隐窝(上  相似文献   

8.
喉上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结状神经节,并分为内、外两支。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对于手术时如何保护喉上神经外侧支尚存争议。本文对近些年文献关于喉上神经外侧支的基础解剖和术中保护喉上神经的技术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喉上神经外侧支解剖和保护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人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存在形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遴选80例中耳(成人灌注新鲜冰冻尸头20具和耳内镜手术40例),在0°和30°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对后、下鼓室相关区域进行解剖和观察,记录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形态并制成图表。 结果 (1)岬小桥出现率为62.50%(50/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52.50%、10.00%;(2)岬下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1.25%、11.25%;(3)岬末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6.25%、6.25%;(4)上述结构变异使后鼓室窦及鼓室窦毗邻关系分为经典型(50.00%)、融合型(47.50%)、分隔型(1.25%)、限制型(1.25%);(5)鼓索嵴、椎体嵴、茎突嵴三者出现占比分别为67.50%(54/80)、75.00%(60/80)、57.50%(46/80)。 结论 耳内镜可以清晰地显露显微镜难以观察的解剖结构,国人后、下鼓室部分骨嵴及隐窝呈现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鼓室成形术最常用的手术径路是耳内、耳后及耳道内切口,每种切口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鼓室成形术的手术切口应使切取筋膜和直接检查全部病变暴露良好。本文通过40例成人颞骨研究,对外耳道前后壁的长度、前壁的突起和弯曲度、耳道后上棘突入耳道后部的深度,骨部耳道的前后径和垂直径、鼓膜与耳道前后壁的夹角及耳道底在下部鼓环上的膨出等均作了测量,从而对每种切口用于鼓室成形术时的利弊及如何加强  相似文献   

11.
在中耳手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对显微解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临床疾病解决方案的不断探求,耳外科医生发现上鼓室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毗邻关系对于手术的术式选择、治疗的效果、面神经和听力的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耳腔有一些与重要结构关系密切的骨性小窝,如术中不注意易被忽略,常在该处形成病变,特别是形成胆脂瘤。故术中应仔细检查,如有病变需予消除。作者用无先天性畸形或病变的两性成人颞骨100例标本进行研究。解剖按冠状位及矢状位切开,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30例标本尚在光学显微镜下作组织学检查。在这100例标本中,55%发现有上鼓室前窦(S E A)。此窦位于咽鼓管上方,在鼓膜张肌管与颅中凹底之间。S EA状似漏斗或呈中空之椭圆状,由上、下、前、后、  相似文献   

13.
下鼓室     
下鼓室乃鼓室在外耳道底平面以下之部分,其底稍呈半球形,凹面向下。底壁属岩部的组成部分,窄而斜向前并稍向下,将鼓室与下方的颈静脉圆顶相分隔。该壁可厚可薄,新生儿者即为薄壁(有时缺损),随生长发育而渐增厚,其增厚程度视颈静脉球的发育而定。若颈静脉球突向下鼓室,底壁就很薄,甚至缺损,反之则很厚。通常自内向外有骨性小梁覆盖,致下壁不规则,可能遮蔽其凸状外观。在鼓室外壁与下壁交界处有鼓室下隐窝,其后界为茎突复合体(styloid complex),前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内镜手术特点,研究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定位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的解剖特征,为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国人10具固定成人尸头(20侧)及3具新鲜成人尸头(6侧)进行解剖,在尸头上观察颞骨外面神经、咬肌神经与周围解剖的毗邻关系,测量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在固定标本、新鲜标本中,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的距离分别为58.19±4.37 mm, 55.54±4.66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3.94±2.20mm, 41.76±2.75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5.69±4.39 mm, 33.54±2.63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1.60±2.57 mm, 19.90±2.32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2.45±1.78 mm, 21.61±2.90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距离分别为37.59±4.16 mm, 40.53±2.13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距离分别为27.78±5.92 mm, 26.95±2.02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距离分别为20.57±6.90 mm, 22.48±3.63mm;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75±1.71°,25.29±2.95°;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7.75±3.86°,39.00±2.76°;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0.25±9.42°,36.33±3.72°;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15±2.58°,24.17±2.71°;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49.30±4.69°,52.83±4.62°;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50.25±5.12°,50.33±3.62°。结论利用口内腮腺导管口、上颌骨升支前缘可定位面神经的上颊支、咬肌神经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内镜及相关特殊器械辅助下行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在理论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丛(PNNP)的构成及分布特点,为后续行鼻内镜下高选择性PNNP切断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利用5具(10侧)冰鲜尸头灌注标本,经内镜下中鼻道入路,解剖蝶腭孔周围区域内结构;利用5具人体标本解剖前接受的鼻窦CT扫描结果,经影像学工具测量相应结构间距离。利用内镜系统采集解剖图像,影像测量软件获取影像学数据,并由资深放射科医师盲法测量。在解剖过程中,寻找蝶腭孔周围区域重要解剖标志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去除腭骨蝶突及蝶骨鞘突骨质,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PNNP咽支,在腭鞘管前口外侧探查定位翼管神经。结果 PNNP出蝶腭孔后均存在3个主要分支与蝶腭动脉分支血管伴行,前下方有与蝶腭鼻后外侧支伴行的鼻腔外侧壁支,后上方有与上鼻甲动脉伴行的上鼻甲支,后内侧有与鼻后中隔动脉伴行的鼻中隔支,蝶腭神经节在翼腭窝内即发出咽支,未穿出蝶腭孔,通过腭鞘管进入鼻咽部,且翼管前口均位于腭鞘管前口的外侧。腭鞘管前口外侧壁至翼管前口内侧壁间距,内镜下测量值(5.90±1.12)mm,影像学测量值(6.30±1.06)mm。结论 通过解剖定位腭鞘管,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其中的PNNP咽支,探讨腭鞘管前口与翼管前口之间的位置关系及术中规避翼管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的安全操作范围,为变应性鼻炎精准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药物治疗无效丧失劳动能力者可行手术治疗。Schuknecht认为引起该症状的病变位于后半规管壶腹中。Gacek 1974年报告经扩大的骨性外耳道,在圆窗下方钻洞,于单孔管中切断后壶腹神经,可以缓解致残性的眩晕。Silvrstein报告14例单孔神经切除术,采用耳后切口经扩大的外耳道暴露较为方便。这类手术方法容易损伤圆窗膜而导致严重的听力损失。本文作者改良手术操作如下:在全麻下先作普通耳内切口,沿外耳道后壁向上延长,从此切口下端向前作了鼓室的补充切口,在相当于骨性外耳道外缘深度绕到外耳道前壁中部。再从此切口的前端向外作一松解切口,把外耳道软骨切开约1.5cm长。剥离切口外边的皮肤和骨膜,用特制牵开器将外耳道软骨部向下牵开,露出约2cm宽的骨面。外耳道后下壁皮片连同鼓膜向前翻至槌骨柄处,折向鼓环前沟。如同下鼓室进路作颈静脉球体瘤手术方法,扩大骨性外耳道下壁,这样可以到达圆窗区,与外耳道约斜成30°角。要  相似文献   

17.
鼻后下神经下鼻甲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尸头解剖明确鼻后下神经下鼻甲支进入下鼻甲的位置,为选择性切断支配下鼻甲的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标本,共20例4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在1 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下鼻甲.结果鼻后下神经在黏膜和骨膜之间下行由下鼻甲附着处末端前方6 mm~13mm处进入下鼻甲黏膜下;另一部分通过下鼻甲附着处末端进入下鼻甲黏膜下.结论选择性切断支配下鼻甲的鼻后下神经下鼻甲支,可能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往多认为面神经下颌支前趋面动脉区的全部分支都在下颌下缘的上方。本文介绍用防腐或新鲜的尸体标本以及在一系列病人腮腺和颌下区手术时,在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下作解剖,同时用一个具有不同强度的神经刺激器追踪观察下颌支远端的分布及其支配的肌肉。结果表明:面神经分支至少有三支是在下颌骨下缘下方,分布到唇及颊部的肌肉。供应颏肌和降下唇肌的分支在下颌下,远近不一,颏肌支在最下面。供应降口角肌的分支一般走行到面动脉前方时位于下颌下缘的略上方,少数也可在其下方进入肌中。此分支通常较其他分支粗大,故以往很可能将此支认  相似文献   

19.
鼓室成形术后胆脂瘤复发的局部解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术后胆脂瘤复发率约12~70%,其主要原因是在术中不易看清的鼓室隐窝和腔窦内有胆脂瘤基质残留所致,预防复发的任务复杂。为此对25个尸解颞骨的鼓室局部解剖进行研究,以期阐明易残留病变的细微解剖部位,计有鼓室后窦即后鼓室(面神经窦,侧鼓宝窦,后鼓室窦及鼓室墓),面神经下窦,上鼓室前窦及下鼓室隐窝。全部标本均有面神经窦,位于面神经管与鼓京峪(由锥隆凸向测方走向,并止于鼓室后壁鼓沟处的骨呢)间,平锥隆凸平面,入口朝外;侧鼓室窦界于鼓索嵴与锥嵴(由锥隆凸底部纵行向下的骨结构)之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的改良翼突入路暴露下颌神经,并探索颞下窝内神经、肌肉及血管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6个动静脉双灌注的标本(共12侧),内镜下切除鼻腔外侧壁及上颌窦后外壁,磨除翼突根部的翼内板与翼外板之间的骨质连接,分离翼外板及翼外肌下头,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显露下颌神经,并分析颞下窝血管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在12侧标本中均可显露下颌神经后干、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在9侧(75%),上颌动脉的主干经颞肌与翼外肌之间进入颞下窝浅部;在3侧(25%),上颌动脉经翼外肌上下两头之间穿出后进入颞下窝浅部。颞深神经是翼外肌上下头之间分界的一个恒定标志。结论 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能直接暴露下颌神经,且有利于避免翼深静脉丛及上颌动脉的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