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误诊的相关因素,拟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资料完整的212例(252耳)分泌性中耳炎病人中曾发生误诊、漏诊的32例(38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19例,突发性耳聋5例,漏诊8例。主要原因:①纯音测听表现为骨导听力损失误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②声阻抗表现为C型曲线而引起漏诊;③症状不典型、问病史不详细、检查鼓膜不仔细而引起。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内耳功能的紊乱,导致骨导听阈改变,应根据年龄、病史、结合听力图及声阻抗进行综合分析。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29(4):2O1作者分析了该院1988~1990年资料完整的分泌性中耳炎(SOM)230耳,其中误诊或漏诊者23耳。误诊为药物中毒性聋所致的聋哑症4例(17.4%);在“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聋哑症”中漏诊6例(26%);误诊为“突发性聋”8例(35%);在混合性聋中漏诊4例(17.4%);误诊为“耳硬化症”1例(4.3%)。作者认为:症状不典型、询问病史及观察鼓膜不仔细是引起误诊、漏诊的重要原因。对听力图应结合患者年龄及过去病史进行分析。“B”型鼓室导抗图的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8%,是诊断SOM的重要手段,凡有…  相似文献   

3.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常见,是以听力下降和鼓室积液为特征的中耳炎症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在数小时内引起急剧听力下降而误诊为“突聋”。作遇到2例小儿双耳突然听力下降,呈重度聋的分泌性中耳炎,结合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郝馨峰 《河北医学》2011,17(3):419-423
目的:避免误诊、漏诊.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方法:对2000年至2008年 <河北医学>杂志发表误诊报道加以分折研究.结果:该杂志9年误诊报道70篇,误病例1551例.36种病种.误诊主要原因询问病史不详细、查体不仔细、记录不完整、不规范占34.2%.确诊主要方法症状+辅助检查占57.5%.结论:为避免误诊、漏诊应做到询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研究其误诊因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术前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资料。结果47例中34例首诊时误诊(72.3%),误诊疾病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肿物、神经性耳鸣、Bell麻痹、慢性咽喉炎、神经性耳聋、眩晕、突聋、声带麻痹。术前,影像误诊8例(17.0%),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及血管瘤;病理检查10例,误诊8例(80.0%),分别为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血管瘤、炎性息肉、鳞状上皮及角化物。结论颈静脉球体瘤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CT及MRI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造成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漏诊的原因。[方法]选择近三年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 4例,并通过临床症状、专科检查及声阻抗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患儿声阻抗鼓室图多为B型,其次为C型,多数患儿鼓膜穿刺抽出淡黄色液,占76 .7%。[结论]认识到患儿缺乏自我感知能力及表达能力不足,对病情不能正确主诉及声阻抗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手段,对防止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5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对此病的了解与认识,减少诊断中的失误与错漏。方法随机抽取东莞市人民医院50例患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1耳)在首诊或多次诊治中出现的漏诊情况,对临床症状表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漏诊的原因。结果50例(61耳)患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被误诊或漏诊,经过再次的询问以及重新进行系统检查,50例(61耳)患儿重新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再经过对此症状进行药物以及穿刺冲洗等治疗后,50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应通过全面问询以及临床检查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做出准确诊断,减少临床漏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12年间住院病人确诊为肺结核230例,其中漏诊和误诊共97例。误诊最多者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和肺癌。诊断其他呼吸系病67例,占69.1%;诊断非呼吸系病25例,占25.8%;发热待诊5例,占5.15%。就漏诊和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综合医院在肺结核诊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栩卉  隋国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02-102,114
分泌性中耳炎常见,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纯音听力图、声导抗检测结果等诊断并不困难,但分析2007~2008年我科收治分泌性中耳炎120例耳,发现被误诊、漏诊以致延误治疗者间有发生,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32例(38耳)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并给予回顾分析。结果:38耳分泌性中耳炎中,治愈26耳,治愈率达68.42%(26/38);未愈12耳,未愈率为31.57%(12/38)。未愈的12耳中有7耳并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抗感染对症治疗4耳鼓膜内陷愈合,听力呈轻度传导性聋,3耳鼓膜干性穿孔鼓室黏膜增厚,听力呈混合性聋;3例5耳经穿刺及鼓室置管听力呈重度感音性聋。结论:对放射损伤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早期应以药物及鼓膜穿刺抽液治疗为主,后期以鼓室置管术为优,可预防听力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认识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方法13例患者分别作了听力学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横断位CT扫描,其中6例作了內听道MRI扫描,具体测量相关数据。结果13例全部有严重的听力损失,4例听力有波动性,3例有头颅外伤史。在CT图像上,12例双侧和1例单侧有前庭导水管扩大。MRI图像上,5例双侧、1例单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均有扩大。结论该病的诊断应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图像,才能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听力学特征,探讨年龄、病程与听力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37例(47耳)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为观察组,选25例(50耳)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检查,并分析比较两组的0.125~8KHz频率气导听阔、0.25—4KHz频率骨导听阈、纯音气导听阈均值、纯音骨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差均值等纯音测听结果,以探讨患者年龄、病程与听阈变化产生的相关性。结果分泌性中耳炎组(观察组)78.72%(37/47耳)为传导性耳聋,21.28%(10/47耳)为混合性耳聋,其各频率气导听阈、0.5—4KHz各频率骨导听阈、纯音气导听阈均值、纯音骨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差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分泌性中耳炎组年龄与纯音气导听阈均值、纯音骨导听阈均值及气骨导差均值呈正相关(P〈0.01),病程与纯音气导听阈均值呈正相关(P〈0.05),病程与纯音骨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差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成人分泌性中耳炎除影响中耳传音机能外,对内耳也存在损害,患者年龄是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状况的重要因素,病程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我院18例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病例临床结果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探索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综合诊断的模式。方法:对所有病例行病史询问及常规耳科检查;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反应(ASSR)检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声导抗等多种客观听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听力评估;应用0.5~0.8 mm薄层CT进行颞骨扫描;部分病例运用直接测序对突变热点SLC26A4 IVS7-2A>G进行筛查。结果:18例中男13例,女5例,其中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15例;平均确诊年龄为25.4月;听力结果显示:轻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重度听力损伤9耳,占总数的25%(9/34),重度听力损伤7耳,占总数的19.44%(7/36),极重度力损伤18耳,占总数的50.0%(18/36);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性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出现8耳,占总数的22.22%(8/36);CT结果显示:符合前庭导水管扩大CT诊断标准33耳,异常率高达91.67%(33/36);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基因筛查7例,发现热点突变6例,阳性率85.71%(6/7)。结论:应用常规病史调查及CT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确诊年龄为25.4月龄,而应用儿童早期听力与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联合筛查、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确诊年龄提前至1个月,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对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民航飞行员人群的听力损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 423例经中国民航Ⅰ级体检鉴定诊断为"听力损失"的飞行员医学资料。对纯音气导听阈进行耳侧及频率间比较;分析听力损失的类型及程度;类型组间比较总飞行时间、年龄以及血脂数据;以总飞行时间作为自变量,语频及高频均值分别作为因变量行曲线拟合。结果 岛状听力损失组(组A):496例(34.86%),高频听力损失组(组B):523例(36.75%),语频听力损失组(组C):67例(4.71%),全频听力损失组(组D):337例(23.68%);左侧重度听力损失2耳,中度听力损失7耳,轻度听力损失217耳;右侧重度听力损失5耳, 中度听力损失12耳,轻度听力损失220耳;6 000 Hz阈值增高最显著;组D总飞行时间最长且年龄最大;组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经多重比较显示,组D和组C数值相对较低;高频均值拟合曲线的斜率相对较大。结论 受试人群整体听力水平较好,听力损失以6 000 Hz为著且与年龄及噪声因素有关;HDL-C可能是听觉功能的保护性因素;有必要针对飞行员人群开展多学科协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关系。方法:对96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与53例正常儿童,进行声阻抗检查,分析SOM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之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变应性鼻炎患儿易伴发SOM,并导致听力下降,对变应性鼻炎患儿SOM的防治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四种听力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血管损伤因素相关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了解血管因素在突发性聋伴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例,按听力曲线类型分成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全频下降型、全聋型4组,分析其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查结果异常的分布情况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例中全聋型占35.7%、高频听力下降型24.5%,低频听力下降型20.4%,平坦下降型19.4%.血管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异常检出率为83.7%,MRI为67.3%,颈部彩超为52.0%,TCD为17.3%.低频下降型患者血管相关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人中,低频下降型血管因素影响较小.同型半胱氨酸和MRI检查是突发性聋伴眩晕病人血管损伤性因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听力异常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听力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对229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229例行TEOAE测试,未通过者95例,行ABR检查,结果异常者75例,其中,TEOAE测试通过而ABR结果异常者11例,TEOAE未通过而ABR结果正常者5例.结论229例高危儿经ABR测试听力异常者75例(32.75%),TEOAE测试异常者95例(41.48%).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时,应同时采用TEOAE和ABR进行检测,并加强对致听力障碍因素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翁国庆  彭娟 《广西医学》2004,26(11):1614-1616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反复性分泌性中耳炎 (SOM)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 4 3例 (79耳 )SOM施行鼻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结果 术后随访 6月至 2年 ,37例 (6 9耳 )症状全部消失 ,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检查示听力曲线及鼓室功能曲线恢复正常 ,4例 (6耳 )听力改善 ,术后听力提高 (平均 17 0dB) ,2例 (4耳 )听力无改善 ;拔管后鼓膜穿孔 1例。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SOM ,临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域  马清涌  付京  刘骁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74-77,106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术后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漏诊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善预后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解放军第451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发现的37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中发现11例,术后发现26例。Nevin分期:I期4例,II期12例,III期11例,IV期6例,V期4例。2例I期、1例II期、4例IV期和2例V期患者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7例中转开腹或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1例V期患者行姑息性手术。至研究结束时,共有29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存活,总病死率为78.4%。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第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2%、66.7%、48.1%;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第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6%、44.4%、22.2%。全组病例共出现术后Trocar切口种植转移3例5处,发生率为8.1%。结论:对胆囊癌的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术前应全面分析临床资料,术中应仔细剖检标本,并对可疑标本行冰冻切片检查,以避免漏诊。发现意外胆囊癌,应尽可能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术中需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切口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突发性聋(SSNHL)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SSNHL伴有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SNHL伴BPPV组(9例)与SSNHL伴非BPPV组(26例)患者眩晕发病特点及听力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SSNHL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损失较重,预后较差,听力损失治疗有效率为17.1%,显效率为11.4%,治愈率为5.7%。病史及体位试验检查,确诊BPPV的患者占SSNHL伴眩晕患者的25.7%,这些患者的听力损失较SSNHL伴非BPPV组听力损失更重。SSNHL伴发的BPPV多于SSNHL发病1周内出现(平均4.1 d),常发生于全聋型患者(6例,占66.7%),其次为平坦下降型SSNHL患者(3例,占33.3%);所有患者的BPPV均发生于SSNHL受累的同侧耳,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6例,占66.7%),其次为后半规管(3例,占33.3%),本组病例中未出现上半规管BPPV。SSNHL伴BPPV患者常需要多次复位治疗(平均2.3次),但复位后患者头晕症状缓解较快,后遗症状轻。结论:SSNHL伴BPPV发病率较高,常发生于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中,且最常累及水平半规管,多次手法复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