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许波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4(4):51-52
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9为巨大儿。本文对我院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分娩的巨大儿1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及分析1.1一般资料6年间巨大儿发生率为4.69%(162/3451)。初产妇147例,经产妇15例;男婴107例,女婴55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体重儿(即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9999)6O例为对照组。1.2终止妊娠时间162例中38~40周分娩11例(6.79%),40~42周134例(82.72%),大于42周17例(10.49%)。1.3分娩方式162例巨大儿中,剖官产57例,其中6例因妊高症,臀位择期剖宫产,51例因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第二产程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巨大儿的相关因素. 方法 将174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两组,分娩巨大儿组(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28例,分娩正常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3999 g)146例.同时收集19例分娩巨大儿的健康产妇(对照组).对分娩前1周内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入院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值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GDM-巨大儿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于GDM-正常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巨大儿组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正常儿组的GA与HbA1c呈线性正相关(r=0.3).GDM-巨大儿组GA与HbA1c呈线性正相关(r=0.7);HBA1c与新生儿BMI呈正相关(r=0.4).GDM-巨大儿组未接受治疗的比率高于GDM-正常儿组,饮食运动疗法和饮食运动疗法+胰岛素的比率低于GDM-正常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巨大儿组血糖控制满意率低于GDM-正常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响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是多重的,特别是针对孕前体型超重、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更应加强孕期健康宣传教育及高危监测管理,控制其体重增长,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孕期使用积极的方式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减少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巨大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分娩巨大儿孕妇及200例分娩正常体重胎儿孕妇的年龄、孕周、孕产次、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及妊娠合并症。结果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巨大儿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平均年龄(28.32±3.1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8.53±2.87)岁。两组平均年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年龄>35岁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孕次平均为(2.21±1.13)次,对照组平均孕次为(1.52±0.93)次,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40周后巨大儿的发生比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孕妇身高、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中糖尿病或GDM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糖控制不良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产、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及糖尿病均有关系,掌握好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和巨大儿的预测方法,对产前准确判断巨大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分娩巨大儿孕妇及200例分娩正常体重胎儿孕妇的年龄、孕周、孕产次、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项径及妊娠合并症。结果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巨大儿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组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平均年龄(28.32±3.1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8.53±2.87)岁。两组平均年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年龄〉35岁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孕次平均为(2.21±1.13)次,对照组平均孕次为(1.52±0.93)次,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40周后巨大儿的发生比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孕妇身高、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中糖尿病或GDM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糖控制不良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产、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及糖尿病均有关系,掌握好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和巨大儿的预测方法,对产前准确判断巨大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称巨大儿,≥4500g称为特大胎儿,属高危妊娠。近年来,巨大儿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胎儿大,母婴并发症也相应增加。现对我院近4年144例巨大胎儿做回顾性临床分析,从中寻求识别巨大儿的因素,力求做到产前正确诊断,产程中妥善处理,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与分娩巨大儿的多因素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妊娠期糖尿病妇女123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23.9组(正常组)、BMI≥24组(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单纯饮食治疗组(GDM1组)、饮食+胰岛素治疗组(GDM2组);分析正常BMI组与肥胖组、GDM1组与GDM2组分娩巨大儿的临床风险性。结果:巨大儿总的发生率为27.5%;妊娠28周前发现并治疗的GDM,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9.0%,妊娠28周后发现并治疗的患者,其巨大儿的发生率为30.2%,增加11.2%,但无统计学意义。GDM1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8.8%,GDM2组巨大儿的发生率17.4%,下降11.4%,亦无统计学差异。GDM孕前体重指数与巨大儿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DM孕前体重指数过高是分娩巨大儿的重要因素。孕期重视对孕前BMI的评估,及早发现GDM并强化胰岛素治疗,使孕期体重适当增长,可有效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及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398例巨大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普遍为独生子女的现状 ,由孕期过度营养等原因所致的巨大儿呈增加趋势 ,对母亲及新生儿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因此 ,探讨巨大儿发生原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 1997年舟山市围产监测资料 ,对巨大儿相关因素作初步分析。资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收集 1997年舟山市围产保健册 70 31份 ,该年度孕妇建卡率为 99 7% ,所有围产保健册使用统一过录表 ,由专门人员录入微机 ,再经核对查错。为避免其它因素干扰 ,本文采用单胎活产儿 6 916例。2 方法 采用SPSSPC 统计软件包 ,对可能与巨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期监控血糖巨大儿发生率、分娩方式和、糖代谢异常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变化,为产科及儿科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比较孕期严格监控血糖组与孕期未严格监控血糖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统计近6年巨大儿并发症频次.结果 未严格监控血糖组巨大胎儿、糖代谢异常和剖宫产发生率分别10.9%、10.6%和73.2%,严格监控血糖组分别为8.9%、12.4%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年间共收治258例住院的巨大儿,并发症出院诊断排序为高胆红素血症、吸入综合征、湿肺、头颅血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分别占67.8%、25.6%、20.5%、18.6%、17.1%、11.2%和8.5%.结论 孕期血糖干预可以降低巨大儿发生率,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巨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产伤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孕妇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妊娠期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发生的相关性,为巨大儿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广东省中山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中所记录的孕妇孕产期保健管理档案数据进行研究,选取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接受首次产检,并成功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36 019对足月单胎母子。将其中的4 830例巨大儿及其母亲纳入巨大儿组,用孕妇和新生儿一般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1∶2配对出生体重正常儿(正常体重儿组),根据配对的两组数据分析孕妇孕早期BMI等级及孕期各种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和发生风险。结果 共有4 828例巨大儿成功配对,即巨大儿组入选母子4 828对,正常体重儿组入选母子9 656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早期超重(OR=1.68,95%CI:1.53~1.84)、肥胖(OR=2.99,95%CI:2.60~3.44)、妊娠期合并/并发糖尿病(OR=1.56,95%CI:1.33~1.82)、并发羊水过多(OR=1.87,95%CI:1.03~3.37)、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2.21,9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巨大儿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4月-2022年6月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的产妇55例为对照组,另选分娩巨大儿的产妇55例为巨大儿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孕妇血脂水平、孕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巨大儿组产妇剖宫产率为89.09%,高于对照组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36%,高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后1、5、10min新生儿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大儿会增加剖宫产的概率,影响孕产妇的脂代谢,增加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降低新生Apgar评分,不利于母婴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体重≥4000g的巨大儿逐年上升.本文旨在探讨巨大儿高危因素及并发症,以利于在围产期临床保健中,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降低巨大儿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收集1998年一年内在我院出生的巨大儿431例(占同期出生总数的9.59%),男267例,女164例。配对抽取同期正常体重儿431例作为对照组,体重在2500g~3999g之间。两组产妇年龄、身高和婴儿性别无显著差异,孕周均在37~43周之间。1.2方法巨大儿诊断标准为出生体重≥4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诊断及分娩方式,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87例巨大儿的产前检查、分娩方式及母儿预后。结果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是孕周、产次、孕妇的身高体重、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和股骨长径及合并糖尿病有关。分娩以剖宫产为主,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结论加强产前检查,能减少巨大儿发生。诊断巨大儿必须综合多项指标,分娩方式要考虑母婴安全,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产程中必须重视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有关巨大儿相关围产因素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近年来巨大儿相关围产因素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娩巨大儿的完整在案病历共435例,按年份分为1984年组、1994年组及2004年组。比较及分析3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产科相关因素、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3年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4.57%、6.06%及9.91%(P<0.05)。巨大儿孕妇的剖宫产率分别为56.55%、61.33%及84.38%(P<0.01)。3组巨大儿孕妇择期及临产后剖宫产率:1984年组与1994年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984年组及1994年组各与2004年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无论是临产后或择期手术以家属要求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1)。3组比较巨大儿合并过期妊娠的发生率分别为11.9%、9.3%及2.1%(P<0.001)。而巨大儿合并经产妇的发生率则分别为8.9%、13.3%及18.8%(P<0.01)。结论:对存在可能发生巨大胎儿倾向因素的孕妇适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巨大胎儿的发生是降低剖宫产率及保障母婴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产妇巨大儿分娩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平湖市第二人民医院88例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89例经产妇分娩正常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经产妇巨大儿组中异常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都高于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P<0.05)。结论:正确估计胎儿体重,重视经产妇巨大儿的产程处理,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儿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幼保健》2017,(15)
目的探讨妊娠期营养干预对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接受孕产妇保健服务的6 15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待产的未接受任何专业妊娠期营养干预的3 27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总体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巨大儿剖宫产率及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总体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及巨大儿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膜早破、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营养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巨大儿剖宫产率,并能减少妊娠期合并症和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产妇在孕期摄入过度的营养,巨大儿发生率逐年升高,母婴并发症也相应增加。巨大儿进入儿童期后容易发胖,到了成年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率也会增加。本文对宁海县2009年出生的巨大儿作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大儿产科处理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结果重视巨大儿的产前诊断符合率。剖宫产不能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产前预测新生儿体重≥4500g以剖宫产为宜。结论巨大儿的孕妇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法,减少母婴损伤,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