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属于临床疑难病。前人多认为哮病专主于痰,痰为发病夙根,多以发作期祛痰平喘治疗为重,笔者则认为哮病发作与迁延之根本实为"肾脾阳虚",治疗重在峻补元阳,温阳益气。本文以1则哮病治疗验案为载体,探讨在温阳益气法基础上使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峻补元阳"治疗哮病的机理。本验案根据患者病证的不同阶段,治疗侧重不同,以清热化痰入手,以峻补元阳,健脾益气收尾,陈年久病,豁然而愈。  相似文献   

2.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祝建材 《四川中医》2011,(12):46-47
历代少提肺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肺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历代之所以不提"肺阳"实出于医家的自觉选择。如能尽快地制定出肺阳虚的诊断标准,会使我们对肺阳的认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鉴于肺阳、肺气概念的混乱摸糊状态,特予之正名。指出肺阳乃与肺阴对待而言,是指肺气中具有熏蒸温煦推动激发动力作用的部分。肺气即肺的生理功能活动,是对肺脏生理功能的概括,肺气包括肺阴、肺阳,肺阴、肺阳各为肺气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经典著作,分析了阴阳在肝体的运作关系,并阐述了针对肝在疾病中的病因、病机、病理。  相似文献   

7.
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论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海浩  桑锋 《吉林中医药》2010,30(9):774-775
目的:研究"阴中求阳"古代运用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前运用"阴中求阳"法的医案294例,运用频数、聚类、判别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阴中求阳"法主治畏寒、四肢冷、面色淡白、腰痛、四肢无力、纳差、泄泻、浮肿、舌淡暗、脉虚沉迟等为表现的阳损及阴证,补阴与补阳用药比例为2.54∶1。结论:运用"阴中求阳"法时补阴药用量明显重于补阳药,补阴药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2022年1月—2022年3月河南省定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病历资料,以探讨新冠肺炎“复阳”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提供参考。方法 以感染新冠肺炎后复阳患者为复阳组,感染新冠肺炎正常转阴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等病历资料后,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两组进行体质类型辨析,并对比复阳组复阳前后体质类型变化。结果 (1)体质类型占比如下,复阳组: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对照组: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2)复阳组复阳后湿热质由39例变为29例占比下降、痰湿质由7例变为12例占比增加、平和质由12例变为11例占比下降、阴虚质由2例变为5例占比增加、增加3例气郁质。结论 新冠肺炎复阳患者易感体质以湿热质为主。新冠肺炎复阳后体质变化主要表现在:湿热质占比下降、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占比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对当今慢病防控及养生抗衰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理论的历史背景,朱丹溪原意,当今阐释,重视"阳有余阴不足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养生方法。结果:根据"阳有余阴不足论",从饮食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顾护阴气。结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慢病防控、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须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黄敏琪 《中药材》1998,21(11):586-587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化斑丸中知母的有效成分菝葜皂甙元含量进行了测定,为控制其质量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寒邪伤阳"理论渊源于《内经》,历经"寒邪伤阳"理论的内涵显示、学术思想的发展、命题形成、理论研究的提升四个阶段的发展。通过文献考证,系统总结了"寒邪伤阳"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提示了"寒邪伤阳"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柴松岩认为,手足阳明经功能正常与否,可影响女性月经生理与生殖功能。足阳明经胃经功能异常,无以受纳水谷,则气血不足,无余下注血海;阳明腑实,灼热积聚,久而溢入血分,血海伏热,灼伤津液,暗耗气血,而致月经量少、闭经、不孕不育;阳明腑实壅遏气血而致经行腹痛或经前头痛、身痛;阳明腑实积热,热迫血下行而致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甚至崩漏不止。二阳之病浊热积聚而便秘,热伤阴血,阴血受伤,脾之气阴不足,再致脾不运化,二阳积热进一步加深而成恶性循环。临证月经病,注重问诊以了解患者饮食、大便情况,判断胃肠虚实,增强用药之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丹溪先生"阳有余,阴不足"的基本核心在于"阴不足","阳有余"只是一种病理结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阳有余,阴不足"的认识也不断由宏观走向微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阴不足"是人体内有益物质的缺乏,"阳有余"是人体内有害物质的增多。深入研究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是现代临床诊疗和抗衰老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营养与食品卫生》(1998年第7期)曾刊出“华佗‘教’你治阳痿”一文,今重读之。颇受启迪。全文不长,今择之,此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由于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笔者就古代医家之见解进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养"乃指所有顺应时节的"调养"之举,即对该句话的理解为: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相似文献   

19.
“二阳之病发心脾”出自《内经》,对中医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习历代著作,基于临床,提出自己对此句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7,27(4):82-82
郭玉为人,有仁爱之心,不骄傲自大。即便是贫贱的老百姓或是受役使的奴仆,他也一定尽心尽力予以治疗。但是,治疗那些达官贵人的病,却往往不能收效。因而,汉和帝就令贵人穿上破旧的衣服,改变住处,象老百姓一样,再请郭玉治疗。这样,一针就会见效。于是,汉和帝召来郭玉,追问这是什么原因。郭玉回答说:“‘医’这个字,就是‘意’的意忠。人的皮肤肌肉之间的功能是极其微妙的,针刺时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来运用针刺技巧,用针治疗的时候,如果有丝毫的误差,就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病人气血的情况,掌握在医生的心和手之中,医生可以用心领悟,但是无法用语言说明。那些贵人处在尊贵的地位,从上面监视着我,我怀着惶恐畏惧的心情奉承他们。给这些贵人治病,有四个难处:他们自作主张,却不听从我的治疗,这是第一个难处;保养身体不小心谨慎.这是第二个难处;筋骨脆弱,不能接受药物治疗,这是第三个难处;贪图安逸,厌恶劳动,这是第四个难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