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汇合部胆管、左右肝管的一级分支以及尾状叶肝管开口的胆管癌。由于肿瘤的位置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难度较大,若再并发了腹膜后淋巴结的广泛转移,临床上常常会放弃手术治疗。我科近期通过肝胆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为1例肝门部胆管癌并胰后肝总淋巴结转移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女,65岁,以上腹部不适半月并皮肤巩膜黄染3 d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方法自2000年9月-2004年1月收治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对26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10例,非根治性切除组16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为21.3月,非根治组中位生存期为10.2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非根治组中内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为13.1月,而外引流者中位生存期仅为5.8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尽量手术切除,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无法切除者,桥式胆管空肠吻合内引流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部位的粘膜上皮癌。目前国内外对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仍然广泛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但还是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肿瘤的分期作为判断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存活率的主要参考标准为人们广泛接受,但肝门部胆管癌临床分期的可操作性比较困难。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较易识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依据。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确诊是否为肝门部胆管癌以外,还需要提供有关手术方法选择和判断预后的证据。对肝门部胆管癌实施病灶整块切除,仍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确定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宁文 《医学信息》1999,12(5):41-43
肝门部胆管癌由于所处位置的解剖复杂及特殊的毗邻关系,切除率非常低,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联合肝部分切除或周围血管整块切除手术的实施,使切除率明显提高,本文重点就其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主要指左右肝管至肝总管的恶性肿瘤,占肝管癌的50%~58%,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癌。肝管癌的外科治疗与其解剖关系非常密切,常因技术原因而显得困难,目前最有效的治疗仍然是切除肿瘤。 一、手术前治疗 1.护肝治疗:血清蛋白<30g/L直接影响围手术期病死率,通过适当治疗纠正低蛋白,贫血,增强手术耐受力。 2.减黄治疗:术前PTCD减黄可能带来引流管脱落,胆管炎,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只引流了需要切除的一侧肝脏等问题,术前引流和不引流在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1、3、5年生存率均无差异。因此,只有行肝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肝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在综合性医院并不少见;然而,在基层医院,因其发病率低,早期误诊率较高,既延误了治疗,又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如何早期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更好地解除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仍然是肝胆外科在基层医院需要解决的难题。我院近十年(1988年10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心血管病高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根据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指南标准,将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手术的72例70岁以上合并心血管病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分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3级后进行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临床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率。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4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情况、临床分型、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术前确诊90.7%;行手术切除37例,根治性切除14例,姑息性切除8例,引流术9例,单纯剖腹探查术6例;根治性切除者1、3年生存率85.7%、42.9%。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临床表现可疑患进行影像学诊断。联合B超、CT、MRCP等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术前已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态度。做好术前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门阻断在Ⅲ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0年11月收治的49例III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24例解剖第1、2、3肝门后进行区域性阻断后,行根治性切除;对照组25例不解剖第2、3肝门,行常规根治性切除。 结果 治疗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术后发生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积极非手术治疗恢复。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肝断面出血1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获得随访40例,随访率为82%,平均生存时间26月(2~65月)。总胆红素≥300μmol/L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300μmol/L者(P<0.05)。 结论 当总胆红素≥300 μ mol/L时,手术前应作减黄处理;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区域性肝门阻断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量、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庞春  韩风  马超  丁月超 《医学信息》2009,22(4):304-30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经验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12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结果肿瘤切除联合行规则性左半肝切除25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15例,右三肝切除3例,左三叶切除5例,中肝叶切除19例;所有患者同时附加尾状叶切除手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根治性切除率为58.1%(75/129)。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和37.3%。结论积极提高根治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惟一有效方法,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肝门部解剖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肝门部胆管癌长期以来都是外科治疗中的难点。 目的:评价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对1例Bismuth分型为Ⅳ型且合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原位肝移植。肝移植后初期采用激素、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激素用量较常规小并迅速撤除。对早期肝功能及胰腺功能进行连续观察,并对肿瘤标志物CA19-9进行监测。 结果与结论:病理报告为中、低分化性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并肝方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有转移,胰头、十二指肠及切除部分胃未见癌侵犯。肝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顺利,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保持良好,CA19-9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患者仍生存。说明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分析及PCNA表达的特点黄世章罗欣鸣△胡以则郝卓芳林英陆光明廖德贵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病理科、△外科510260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肝胆外科1984年6月~1995年2月,行骨骼化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三维成像解剖学特点,为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用Myrian软件对肝、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等进行三维重建,研究其解剖学特点。结果 103例患者中,肝门部门静脉变异率为14. 6%,典型分支型、三叉型、工字型的比例分别为85. 4%、2. 9%、11. 7%。肝门部胆管变异率为10. 7%,可分为右后胆管汇入左肝管、右后胆管汇入肝总管、三支同时汇入肝总管,其比例分别为3. 9%、3. 9%、2. 9%。肝动脉变异率为21. 4%,肝动脉受侵比例为40. 0%,门静脉受侵比例为13. 6%。结论肝门部肝动脉、门静脉及围肝门部胆管变异较多,三维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肝内外血管、扩张胆管的立体解剖情况并真实反映肿瘤的毗邻关系及侵袭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对肝门部胆管癌(HCCA)术前分期及手术方式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89例HCCA患者,术前均行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诊断HCCA肿瘤类型、肝叶萎缩、肝动脉侵犯、门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Bismuth-Corlette分型、临床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的价值。结果 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诊断的HCCA肿瘤类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诊断HCCA肝叶萎缩、肝动脉侵犯、门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诊断HCCA 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886(95%CI:0.781~0.992),诊断符合率为91.01%(P<0.05)。Revolution CT多模式重建诊断HCCA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891(95%CI:0.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骨形成蛋白3(BMP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标本,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MP3 mRNA和蛋白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相对表达情况。收集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石蜡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MP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全组30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22例癌组织BMP3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87例阴性,16例弱阳性,BMP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BMP3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其表达的下调可能与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儿童肝门部畸胎瘤1例刘组宏患者女,9岁。发现右上腹包块2月余,无发热、呕吐、黄疸及明显消瘦。于1995年9月20日入院。体检:右上腹稍隆,腹壁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右肋下可扪及圆形肿物大小约8cm×7cm,质较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呼吸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7.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2%见于尸检,绝大多数肝血管瘤直径小于2cm,约10%为多发.肝血管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1:4或1:5.多数体积小,无症状.较大的肝血管瘤患者上腹部有膨胀,进食后加重,肝区疼痛,发热,但不剧烈[1].如有增大趋势或者位于肝包膜下有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尽早治疗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6名肝血管瘤患者,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缺血长期存活后海马可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试图进一步探讨经长期存活后,脑缺血及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的可逆性变化,并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脑缺血模型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结扎及其发迹法,苔藓纤维显示采用Timm染色法。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20min,现地存活90d后,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全剖丧失,CA2/CA3也出现严重的细胞消亡,CA1区明显萎缩,多数伴有苔伯枝抽芽,同期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来未见或仅见局限于CA1的部分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缺血长期存活后海马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实验试图进一步探讨经长期存活后,脑缺血及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的可塑性变化,并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脑缺血模型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结扎及其改变法,苔藓纤维显示采用Timm染色法.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20muin、再存活90d后,海马CAI区细胞几乎全部丧失,CA2/CA3也出现严重的细胞消亡,CAI区明显萎缩,多数伴有苔藓纤维的侧枝抽芽,同期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未见或仅见局限于CAI的部分细胞丢失,齿状回或CA3区也伴有苔藓纤维抽芽.提示脑缺血经长期存活后引起的苔藓纤维的侧枝抽芽并不依赖于CAI区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79例经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配合经验。结果7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时间120~246min,平均136min,肝癌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配备相对固定的手术室护士,术中准确、熟练、默契的手术配合,严格的无瘤技术操作,对顺利完成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