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的创建与管理模式,为麻醉期恢复患者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方法我院从2009年3月起创建麻醉恢复室并加强管理,为手术患者提供麻醉恢复期护理服务。结果自创建麻醉恢复室后共为436例手术患者提供麻醉恢复期护理,及时发现出现麻醉并发症的患者62例,其中高血压7例,疼痛18例,肺通气不足12例,心律失常10例,低血压6例,低氧血症9例;在发现患者并发症后均给予有效处理,患者并发症均顺利缓解。结论创建麻醉恢复室并实施有效管理,可及时发现麻醉恢复期患者的高血压、疼痛、低血氧症等并发症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够为手术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可加快手术患者的周转,大幅增加手术间利用率,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障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安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探讨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00例ASAI或Ⅱ级、全麻下拟行耳鼻咽喉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组(A组)和单纯护理模式组(B组),每组50例。两组分别对患者实施常规麻醉后监护治疗。结果:与B组相比,A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A组意外事件处理及时率和并发症好转率提高(P〈0.05)。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麻醉后恢复室管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朱海娟  吕娜  黄丽华  马秀梅 《海南医学》2016,(23):3950-3952
目的 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且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5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另外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手术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室和入室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两组平均交接时间、每月差错事件及护理满意评分,以及出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室时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时,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分别为(1.8±0.5)分、(1.7±0.6)分、(1.8±0.6)分和(1.7±0.4)分,对照组分别为(1.3±0.2)分、(1.3±0.3)分、(1.3±0.4)分和(1.1±0.4)分,两组比较,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交接时间、差错事件分别为(2.2±0.5)min、(4.5±0.4)次,低于对照组的(4.5±1.3)min、(12.5±3.6)次,而护理满意评分为(92.6±4.9)分,高于对照组的(79.5±4.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率为5.2%(3/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1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PACU麻醉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PACU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董学芹  曹观海 《中外医疗》2011,30(2):151-151
为保障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参照美国采用的先进护理管理模式创建麻醉恢复室。本院也创建了完整的护理管理模式,并且建立了麻醉恢复室,具有监护床位10张,对所有接受全麻厦区域麻醇手术的病人实施常规麻醉后监护。  相似文献   

5.
秦文琳 《新疆医学》2021,(3):352-355
目的 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麻醉手术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选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错事件发生情况、平均...  相似文献   

6.
杨华文  易凤琼  曾彦超 《重庆医学》2021,50(11):1946-1949,1953
麻醉恢复室(PACU)出室评估工具尚未达成共识,如何选择标准化的PACU出室评估工具是医疗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PACU出室评估工具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概述PACU普适性出室评估工具、PACU相关特异性评估工具,同时阐述现有出室评估工具的局限性和发展建议.总结目前国内外现有PACU出室评估工具应用情况,为我国PACU医护人员选择和研制出室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该院1998年至2004年麻醉恢复室(PACU)9623例成年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PACU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循环系统为6.6%,呼吸系统为4.3%。老年(年龄≥65岁)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23.7%)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0.4%,P<0.01)。成人未发生并发症组在恢复室平均留置时间为67±27 min,发生并发症组平均留置时间为124±21 min,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异常在PACU内较常见,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麻醉恢复室(PACU)是对手术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监测治疗,直至病人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观察麻醉患者苏醒的场所,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常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需要医护人员精心观察,防止患者出现意外,提高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我院2007—2009年观察护理麻醉后恢复室患者760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俐伶  唐延先 《重庆医学》2008,37(16):1836-1837
目的 探讨全麻术后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post anaesthetic care unit,PACU)的管理问题.方法 将本院2004~2007年8月收治的356例PACU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麻醉恢复室的并发症与患者年龄不同,手术不同,术中的处理以及术前的并发症不同与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有关.结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大,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所以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麻醉恢复室的护士在麻醉恢复期间对患者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关系患者平稳度过苏醒期,安全回到病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麻醉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活动力、血压、意识、呼吸评分、并发症及麻醉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活动力、血压、意识、呼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活动力、血压、意识、呼吸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平均交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错事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经过平顺。但术后即刻的并发症可能是突发的 ,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麻醉后恢复室(PACU) ,是由专门的护士和麻醉医师组成 ,紧邻手术室 ,配有一定检查、实验室和抢救设备 ,可为所有麻醉和镇静患者的苏醒提供良好的密切监测和处理 ,提高了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PACU的建立有其重要意义。1 PACU的性质1 1 PACU收集麻醉手术后尚未清醒 ,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 ,并对其进行麻醉恢复、观察、监测、对症处理 ,待患者清醒、安全后再送入病房。1 2 多临床、多科室的特点。凡手术室内进行手术的各科室患者需要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口腔颌面外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联合根治,各种大型颅颌面外科和颌面整形术的开展,手术操作日趋细微,耗时较长,因而加强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管理,对术后恢复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监测,保证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业务水平。特别是我院作为一个口腔专科医院,进入恢复室病人为经口、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全麻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全麻病人安全恢复.方法 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所接收的2275例患儿麻醉后恢复病人的情况,其中男1774人,女501人,平均年龄(3.4±1.5)岁(1d~11岁),平均停留时间30min(20~60min).结果 100%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PACU常见的并发症有低氧血症(12%),术后寒颤(10%)、术后躁动(10%)、循环不稳定(2.5%),术后恶心呕吐(2.1%)、苏醒延迟(0.01%)等.结论 术后1h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意外,其发生的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应综合分析,首先要祛除病因,原因不明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醒,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全麻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全麻病人安全恢复.方法 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所接收的8232例全身麻醉后恢复病人的情况,其中男性47.1%,女性52.9%,平均年龄(40.4±20.5)岁(5d~82岁),平均停留时间43min(20~270min).结果 99.9%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1例病人转入ICU.PACU常见的并发症有循环不稳定(6.5%)、术后寒颤(5.2%)、低氧血症(5.1%)、术后躁动(2.2%)、术后恶心呕吐(2.1%)、苏醒延迟(0.5%)等.结论 术后1h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意外,其发生的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应综合分析,首先要祛除病因,原因不明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醒,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护理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方法:对麻醉恢复室容易出现的护理差错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护理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处理有利于做好风险管理,更好地提出防范措施,以保证病人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护理。结论: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丁媛 《吉林医学》2011,32(27):5829-5829
为了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减少和预防麻醉期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并节约连台手术患者的时间,自正式启用麻醉恢复室,设有床位6张,呼吸机2台,医护人员各1名,从科室成立至今共收治2 006例全身麻醉患者,成功抢救患者8例,效果比较满意。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危险性,同时提高了手术期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索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模式。方法自行设计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方案,包括入科交接程序、监测护理程序、出科护理程序和管理评价机制。结果通过程序的应用,麻醉复苏成功率达97%,及时发现并发症。结论程序化管理可以保证患者尽早接受专科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和护理水平,管理评价机制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管理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20.
吴惠霞  刘丽风 《吉林医学》2014,(36):8199-8200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的设立和护理工作模式。方法:麻醉恢复室设置8张床位,配备水毯式控温仪、温热机、加温加压输血、输液治疗仪和监护设备,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护理工作流程。结果:自2012年5月份以来麻醉恢复室共收治3 000余例患者,使得绝大多数患者均平稳度过了麻醉恢复期。结论:功能完善的麻醉恢复室的设立以及合理规范化的护理工作制度可保障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